图书介绍
宪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宪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3401309.jpg)
- 许育典著 著
- 出版社: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986255150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9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宪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编 宪法总论1
1人、国家与宪法1
壹、人、社会与国家1
贰、法律、国家与宪法1
2宪法、国家法、国家学与政治学3
壹、宪法的概念3
贰、国家法与宪法的区别4
參、国家法的概念5
肆、国家学、政治学与国家法的区别6
3宪法的功能、特性与种类7
壹、宪法的功能7
一、保障基本权的功能7
二、组织与限制国家权力的功能8
三、维持国家运作秩序的功能8
四、促进国家整合的功能8
贰、宪法的特性9
一、宪法的最高性9
二、宪法的原则性9
三、宪法的开放性10
四、宪法的政治性10
五、宪法的妥协性11
六、宪法的固定性与机动性12
參、宪法的种类12
一、以独立文书形式为标准12
(一)成文宪法12
(二)不成文宪法12
二、以修宪难易程度为标准13
(一)刚性宪法13
(二)柔性宪法13
三、以制定机关为准13
(一)钦定宪法13
(二)协定宪法13
(三)民定宪法13
4宪法的制定、修改与变迁13
壹、宪法的制定13
一、制宪权的性质13
二、制宪权的主体与程序14
贰、宪法的修改15
一、修宪的意义与必要15
(一)宪法的民主正当性16
(二)宪法的机动性16
二、修宪的机关与程序16
三、修宪的界限18
四、修宪的方式20
參、宪法的变迁21
一、宪法变迁的意义21
二、宪法变迁的原因22
(一)大法官解释22
(二)国会的立法23
(三)宪法习惯24
5宪法的解释24
壹、一般法律解释的方法25
一、文义解释25
二、体系解释26
三、目的解释26
四、历史解释27
五、比较解释27
贰、宪法解释的特别方法27
一、客观解释优先27
二、宪法统一原则28
三、和谐解释原则28
四、最大可能有利原则29
五、合宪解释原则30
參、宪法解释的界限30
第2编 宪法基本原则33
6民主共和国34
壹、民主与共和概述34
贰、国家形式的发展34
一、传统的类型35
(一)依据亚里斯多德学说的三分法35
(二)依据马基里维利学说的二分法35
二、现在的类型36
(一)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36
(二)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36
(三)内阁制与总统制36
(四)多党国家与一党国家36
參、民主的概念与内涵36
一、民主的概念36
二、民主的内涵38
(一)直接民主或代议民主38
(二)多党制度39
(三)民主正当性原则39
(四)多数原则与少数保障40
(五)政治言论与活动自由的保障41
三、战斗性的民主42
肆、共和的概念与内涵45
一、共和的概念45
二、共和的内涵46
(一)禁止世袭46
(二)有限任期46
(三)须负责任46
7法治国48
壹、法治国的发展48
贰、法治国原则的概念与意义49
一、从自由法治国到社会法治国49
二、从形式法治国到实质法治国50
三、法治国原则的实质意义50
參、法治国原则的内涵52
一、宪法的最高性52
二、基本权的保障53
三、权力分立原则53
(一)权力区分54
(二)权力制衡55
四、依法行政原则56
(一)法律优位原则57
(二)法律保留原则57
五、法的安定性原则60
(一)法的明确性原则61
(二)法的信赖保护原则62
六、比例原则64
(一)第一阶段:公益目的审查65
(二)第二阶段:必要性审查65
七、权利救济的保护67
八、国家赔偿责任69
(一)国家无责任论70
(二)国家代位责任论70
(三)国家自己责任论70
8社会国72
壹、民享与社会国72
贰、社会国的发展73
參、社会国的概念74
肆、社会国的内涵76
一、社会形成76
二、社会安全76
三、社会正义77
伍、社会国的宪法规范效力78
9多元文化国80
壹、文化国的发展80
贰、多元文化国作为国家目标82
參、多元文化国的内涵85
一、国家中立性原则85
二、国家宽容原则88
肆、多元文化国的宪法规范效力89
第3编 基本权总论91
10基本权的发展与意义91
壹、基本权的发展91
贰、基本权的意义93
11基本权的本质与法特征95
壹、自我实现、法秩序与基本权95
一、自我实现作为基本权的本质95
二、自我实现、多元社会与法秩序96
三、基本权作为自我实现与法秩序的整合规范96
(一)他人的权利97
(二)合宪的秩序97
(三)道德法则98
贰、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基本权规范体系99
一、我国宪法的基本权规范体系99
二、概括基本权99
三、特别基本权100
參、自我实现作为基本权本质的法建构101
一、主观权利102
二、客观价值决定102
12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104
壹、基本权的保护领域与保护法益104
贰、基本权功能建构下的保护法益105
一、基本权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105
(一)防御权功能的保护法益106
(二)社会基本权功能的保护法益107
二、基本权作为客观法的功能111
(一)客观价值秩序功能的保护法益112
(二)制度性保障功能的保护法益114
(三)组织与程序保障功能的保护法益117
(四)国家保护义务功能的保护法益118
13基本权的主体121
壹、自然人作为基本权的主体121
一、基本权的权利能力121
二、基本权的主张能力124
贰、法人作为基本权的主体125
一、私法人的问题125
二、公法人的问题126
14基本权的分类129
壹、依基本权主体而分类129
一、人权与公民权129
二、自然人权利与法人权利130
贰、依基本权规范而分类130
一、列举规定130
二、概括规定130
參、依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而分类131
一、被动地位132
二、消极地位132
三、积极地位132
四、主动地位133
15基本权的适用范围133
壹、基本权的垂直效力134
贰、基本权的水平效力136
一、从水平效力到基本权第三人效力136
二、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在德国的适用137
(一)基本权第三人效力的德国学界争论137
(二)直接效力在德国基本法并未规定138
(三)重视基本权对整体法秩序的重要性138
三、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在我国的适用140
16基本权的限制143
壹、确定基本权的保护法益144
一、解释可能涉及的基本权内容144
二、把所涉事实涵摄到符合的基本权146
贰、基本权保护法益是否受侵犯148
參、从形式的规范面看限制的合宪性150
一、宪法的直接限制:宪法保留原则150
二、法律的限制:法律保留原则151
三、宪法的内在限制:利益衡量原则152
肆、从实质的手段面看限制的合宪性155
一、特定公益目的的检验155
(一)防止妨碍他人自由156
(二)避免紧急危难156
(三)维持社会秩序157
(四)增进公共利益157
二、必要性的检验160
(一)适合性原则160
(二)必要性原则161
(三)合比例性原则161
17基本权的救济:违宪审查制度163
壹、违宪审查制度的原由164
贰、违宪审查制度的分类165
一、集中型和分散型违宪审查165
二、抽象与附随的违宪审查制度166
參、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167
一、宪法规定下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167
二、我国违宪审查制的声请主体169
三、我国违宪审查制的声请客体170
四、我国违宪审查制的基本权救济171
第4编 基本权各论175
18平等权175
壹、平等权的保障原由175
贰、平等权的保障范围175
參、平等权的主体177
肆、平等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178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179
(一)防御权的保护法益179
(二)共享权的保护法益183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184
(一)对立法权的拘束184
(二)对行政权的拘束185
(三)对司法权的拘束185
19人身自由187
壹、人身自由的保障原由187
贰、人身自由的保障范围188
參、人身自由的主体190
肆、人身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191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191
(一)逮捕、拘禁192
(二)审问、处罚19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195
(一)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195
(二)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197
20人民不受军审自由200
壹、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保障原由200
贰、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保障范围201
參、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主体202
肆、人民不受军审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02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202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203
21居住自由203
壹、居住自由的保障原由203
贰、居住自由的保障范围204
參、居住自由的主体205
肆、居住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05
一、刑事搜索206
二、行政检查207
三、国防与军事目的208
四、紧急或重大公共利益208
22迁徙自由209
壹、迁徙自由的保障原由209
贰、迁徙自由的保障范围209
參、迁徙自由的主体210
肆、迁徙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10
一、黑名单的问题210
二、外国人的问题211
三、役男出国的问题212
23言论自由212
壹、言论自由的保障原由212
贰、言论自由的保障范围213
一、保障的理论基础214
(一)追求真理说214
(二)健全民主程序说214
(三)表现自我说214
二、保障范围216
(一)言论的内容216
(二)言论的发表目的与方式217
參、言论自由的主体219
肆、言论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20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220
(一)防御权的保护法益220
(二)共享权的保护法益22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226
(一)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226
(二)国家保护义务的保护法益226
伍、从言论自由衍生的通讯传播自由227
24学术自由231
壹、学术自由的保障原由231
贰、学术自由的保障范围232
參、学术自由的主体234
一、个人的基本权主体234
二、团体的基本权主体235
肆、学术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36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236
(一)研究自由237
(二)讲学自由238
(三)学习自由239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240
(一)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240
(二)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241
25著作自由248
壹、著作自由的保障原由248
贰、著作自由的保障范围248
參、著作自由的主体249
肆、著作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49
26出版自由250
壹、出版自由的保障原由250
贰、出版自由的保障范围250
參、出版自由的主体251
肆、出版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51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251
(一)从出版流程的建构而来252
(二)从出版自由的防御对象而来254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255
27秘密通讯自由256
壹、秘密通讯自由的保障原由与范围256
贰、秘密通讯自由的主体256
參、秘密通讯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57
28宗教自由258
壹、宗教自由的保障原由258
贰、宗教自由的保障范围259
參、宗教自由的主体261
肆、宗教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62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263
(一)内在信仰自由263
(二)表达信仰自由264
(三)从事宗教活动自由26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267
(一)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267
(二)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270
29集会自由272
壹、集会自由的保障原由272
贰、集会自由的保障范围273
參、集会自由的主体275
肆、集会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75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27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国家保护义务的保护法益279
30结社自由280
壹、结社自由的保障原由280
贰、结社自由的保障范围281
參、结社自由的主体282
肆、结社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82
31生存权284
壹、生存权的保障原由284
贰、生存权的保障范围284
參、生存权的主体284
一、堕胎的合法化问题284
二、安乐死的许可问题285
肆、生存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86
一、防御权的保护法益287
(一)赞成死刑存置理由287
(二)反对死刑存置理由287
(三)我国司法院大法官的立场288
二、给付请求权的保护法益289
32经济上的基本权291
壹、工作权291
一、工作权的保障原由291
二、工作权的保障范围291
(一)作为自由权的工作权291
(二)作为社会权的工作权:劳动基本权291
三、工作权的主体292
四、工作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92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292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295
贰、财产权296
一、财产权的保障原由296
二、财产权的保障范围296
三、财产权的主体297
四、财产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297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297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299
33权利救济请求权301
壹、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保障原由301
贰、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保障范围301
一、司法上的受益权301
二、行政上的受益权303
(一)请愿304
(二)诉愿304
參、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主体304
肆、权利救济请求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306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306
(一)一个广泛且完整的权利救济保障307
(二)须受到公权力的侵犯307
(三)须主观权利被侵害307
(四)一个有效的权利救济保障308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308
(一)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309
(二)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310
34参政权312
壹、参政权的保障原由与范围312
贰、参政权的主体312
參、选举权313
一、选举权的意义313
二、选举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313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313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314
肆、罢免权316
一、罢免权的意义316
二、罢免权行使的限制316
伍、创制与复决权317
一、创制与复决权的意义317
二、公民投票法作为创制与复决权的实现317
(一)总则319
(二)提案人、连署人及投票人的法定资格320
(三)公民投票程序320
(四)公民投票结果321
(五)公民投票审议委员会322
(六)公民投票争讼322
35应考试及服公职权324
壹、应考试及服公职权的保障原由与范围324
贰、应考试及服公职权的主体325
參、应考试及服公职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325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32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325
36教育基本权328
壹、教育基本权的保障原由328
贰、教育基本权的保障范围329
一、教育基本权的概念329
二、从教育基本权到国民教育法的落实330
三、从教育基本权分析教育基本法的立法迷思331
四、教育基本权保障范围的厘清333
參、教育基本权的主体335
肆、教育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336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336
(一)防御权的保护法益336
(二)共享权的保护法益338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339
(一)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339
(二)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342
(三)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343
37概括基本权345
壹、概括基本权的保障原由345
贰、概括基本权的保障范围346
一、程序基本权348
二、隐私权348
三、结婚权350
四、姓名权351
五、契约自由351
六、名誉权352
七、人格权352
參、概括基本权的主体353
肆、概括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353
一、原权层次353
二、宪法基本权层次354
三、一般法律层次354
四、人民权利层级化的实益355
(一)保障的优先顺序355
(二)限制理由的宽严355
(三)人民权利的抛弃356
38人民的宪法义务357
壹、宪法义务与法律保留357
贰、纳税义务358
一、纳税的意义与租税法律主义358
二、纳税义务的主体359
三、税法的合宪性审查359
參、服兵役义务360
一、服兵役的意义360
二、服兵役义务的主体360
三、服兵役义务与宗教信仰361
第5编 国家组织论365
39国家组织总论365
壹、国家组织作为宪法的第二种结构365
一、以国家权力为规范对象365
二、以宪法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365
贰、民主共和对国家组织的要求366
一、直接民主或间接民主367
二、代议民主作为国民主权的实践368
三、法定代表原则的宪法确认370
四、定期改选在我国的强调371
參、法治国原则对国家组织的要求371
一、水平权力分立的要求372
(一)权力区分372
(二)权力制衡373
二、垂直权力分立的要求373
(一)组织自主性374
(二)人事自主性374
(三)税收与财政自主性374
(四)地方发展规划自主性375
(五)制定自治法规375
40总统375
壹、宪法对总统的双重定位375
一、内阁制、总统制与双首长制375
二、我国宪法的设定377
贰、总统的产生378
一、总统的选举378
二、总统的罢免与弹劾378
三、总统的继任与代行379
參、总统的特别义务与特别权利381
肆、总统的职权384
一、公布法令权384
二、赦免权384
三、授与荣典权385
四、院际调节权385
五、统帅权385
六、缔约宣战媾和权386
七、国家安全大政方针决定权386
八、官员任免权386
九、覆议核可权387
十、解散国会权388
十一、国家紧急应变权388
(一)发布戒严388
(二)发布紧急命令389
十二、国家机密特权389
41行政院392
壹、行政院的地位392
贰、行政院长的产生方式392
參、行政院的组织与决策393
肆、行政院的职权397
伍、行政院与立法院的互动关系397
一、施政监督与国政共同参与关系397
二、提案与审议关系398
三、预算监督关系398
四、决算监督关系398
五、覆议关系398
六、倒阁关系399
42立法院400
壹、立法院的定位400
贰、立法院的组成400
參、立法委员的特别权利401
一、言论免责权402
二、不受逮捕权403
肆、立法院的职权403
一、立法权403
二、预算审议权404
三、人事同意权405
四、行政监督权406
(一)质询权406
(二)调查权407
(三)倒阁权408
(四)决算审定审议权408
五、对总统、副总统的罢免与弹劾提议权409
六、宪法修正案提案权409
七、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解决权409
伍、立法院行使职权的方式409
一、议会不连续原则410
二、议会自律原则410
三、议事程序原则411
43司法院412
壹、司法院的地位与职权412
一、制宪者原意与宪政实践412
二、司法院的组织413
三、司法院的职权415
贰、大法官的职权415
一、法令统一解释权416
二、宪法解释权416
三、违宪政党解散权417
四、大法官解释的效力417
參、司法独立418
一、法定法官原则418
二、政治中立原则418
三、法官的身分保障419
四、司法预算独立420
五、法官自治420
肆、司法权行使的界限420
一、立法裁量420
二、行政专业判断420
三、人民团体内部争议421
四、议会自律行为421
五、统治行为422
44考试院423
壹、考试院的地位423
贰、考试院的组织与决策423
參、考试院的职权424
45监察院425
壹、监察院的地位425
贰、监察院的组成425
參、监察院的职权426
一、调查权426
二、纠正权427
三、弹劾权427
四、纠举权428
46地方自治团体428
壹、地方自治的本质428
一、固有权说429
二、承认说429
三、制度性保障说429
四、住民主权说429
贰、地方自治团体的地位430
參、地方自治团体的层级及其具体化430
肆、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431
一、划分标准431
二、划分实益433
三、权限争端解决机制434
(一)行政争讼程序434
(二)国会435
(三)声请大法官解释435
伍、地方自治团体层级的权力分立436
一、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划分436
二、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437
三、地方自治团体立法权的行使437
第6编 基本国策论439
47基本国策作为宪法的第三种结构439
48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定440
49基本国策作为宪政国家追求的国家目标441
50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意义443
51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功能444
52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效力446
53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类型448
壹、国家目标作为社会权448
贰、国家目标作为制度性保障450
參、国家目标作为宪法委托450
肆、单纯的国家目标452
参考文献455
附录459
中华民国宪法459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480
索引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