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图说中医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图说中医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3408988.jpg)
- 和中浚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80763379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史-通俗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图说中医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明曙光 医学起源——中医学的起源及早期医药知识的积累(原始社会至春秋时期 远古至公元前476年)第一节 茹毛饮血——人类童年的生活状况2
第二节 星星之火——火的使用和对人类的影响4
第三节 巫、医分道——从巫、医不分到医的独立5
第四节 鑱石毒熨——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一9
第五节 汤液醪醴——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二13
第六节 挢引案扤——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三17
第七节 天地有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8
第八节 阴阳五行——中医认识自然与人体的哲学观念22
第九节 精气学说——古人对生命本源和活动的认识24
第十节 典医有师——早期的医疗管理制度25
第十一节 医药先贤——上古的医史人物26
第十二节 契于甲骨——甲骨文及青铜器上的医史资料28
第十三节 载在简册——传世文献上的上古医史资料31
第二章 四部经典 垂范千年——以四大经典为标志的中医学体系的形成(战国至三国时期 公元前476—公元265年)第一节 地下的华章——诸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物36
“九针”再现36
经络木人36
经脉专书37
古墓奇方38
导引图说38
养生秘典39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黄帝内经》的问世40
《黄帝内经》的成书40
《黄帝内经》的内容和成就42
《黄帝内经》的地位和影响46
第三节 比翼《黄帝内经》的典籍——《难经》的成就46
第四节 本草学的创始——《神农本草经》的出现47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47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和成就48
《神农本草经》的地位和影响49
第五节 方书之祖——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50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50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成就51
《伤寒杂病论》的地位和影响52
第六节 上池之水——战国至汉代的著名医学家52
扁鹊53
“仓公”淳于意54
郭玉54
华佗56
第三章 医儒释道 千金之方——医与儒释道的不解之缘和早期临床经验的积累总结(西晋至五代时期 公元265—960年)第一节 医经承绪——医学典籍的整理与基础理论的发展59
《黄帝内经》的整理60
《伤寒杂病论》的整理63
《脉经》64
《中藏经》66
第二节 经方海汇——经验方的收集与大型方书的编撰66
《肘后方》67
《小品方》68
《千金方》69
《外台秘要方》71
第三节 本草新修——本草著作的增补、修订与本草学的发展72
《雷公炮炙论》73
《本草经集注》74
《新修本草》75
《本草拾遗》76
《海药本草》77
第四节 医门贵要——门阀贵族知医、通医及宫廷太医医著77
门阀医家77
宫廷医著80
第五节 医事教育——官办医学教育的出现与政府医事制度81
医事制度81
医学教育82
第六节 儒化医德——儒家伦理学思想对医德、医风的影响82
医为仁术83
大医精诚83
第七节 道林养生——道教炼养学与医学养生84
《黄庭经》86
《抱朴子》87
《养性延命录》88
孙真人摄养术89
金丹服食89
第八节 名医道风——兼通道术与医术的道医91
“医仙”葛洪91
“山中宰相”陶弘景92
“药王”孙思邈93
第九节 佛医之路——佛教传播背景下的中外医学交流94
“四大”学说95
耆婆方药96
《龙树眼论》98
鉴真东渡99
第十节 专科成就——专科的发展与专科著作的出现100
外科与骨伤科100
妇产科与儿科100
五官科101
针灸科与按摩科101
第四章 “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朝廷重医、医学专科的成熟和金元医家的创新(宋代至元代时期 公元960—1368年)第一节 朝廷重医——政府医学机构与制度的创举105
翰林医官局105
医学教育106
官药局107
校正医书局108
大型方书109
第二节 各领风骚——医学各科和本草的成就112
解剖学112
诊断学112
针灸学115
本草学119
妇产科、儿科学123
法医学126
第三节 争鸣创新——金元五大医家128
刘完素与“火热论”128
张元素与“脏腑辨证论”130
张从正与“攻邪论”131
李杲与“脾胃论”133
朱震亨与“相火论”134
第四节 儒医蔚起——儒医的产生与发展136
儒医产生的原因及特征137
儒者校医书138
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139
儒医举要142
儒家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影响144
第五节 “香药之路”——中外医学交流145
中朝医药交流146
中日医药交流147
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148
中国与伊斯兰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148
第五章 总结集成 开拓普及——中医学的总结、开拓、普及、复古的多元化并呈(明代至清代鸦片战争 前公元1368—1840年)第一节 鸿篇巨制——明清中医学的主要成就153
中医综合性著作、全书、丛书、类书153
本草学登峰造极159
临床各科的兴盛165
第二节 温病学的崛起——疫病治疗的开拓185
明代以前对温病的认识185
吴有性《温疫论》的卓越贡献与温病学说的形成186
清代温病学家的成就与温病学说的全面发展188
第三节 点睛之作——明清中医学的新特色191
望、闻、问、切四诊的全面发展192
八纲辨证和辨证重于治疗思想的确立195
方剂学专著的产生和以法统方的成熟196
医案记录的规范和医案专著的风行198
解剖学的探索与活血化瘀治法的成熟199
第四节 经典医籍——尊经复古与经典医籍的研究成就200
《黄帝内经》的注释及分类研究201
《伤寒论》的研究高潮202
《神农本草经》的辑佚和研究203
第五节 医学蒙筌——医学的大规模普及203
药性、汤头、脉学歌括的流行204
综合性医书、方书以及临床各科的普及类医著205
陈修园对普及医学的贡献205
第六节 传承交流——医学的学术传承和中外交流206
世医家传、师徒相授207
医家交往与先儒后医207
创办学术团体和刊物208
中外医学交流209
第六章 百年变局 发展图存——近代中医的嬗变与发展(清代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公元1840—1949年)第一节 中西汇通——西医学的传入与医学汇通的探索212
西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213
中西医汇通医家的探索217
第二节 阋墙之争——中西医论争与民国中医抗争运动219
早期的中西医论争219
北洋政府时期压制中医的政策及中医的抗争22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医抗争226
第三节 承递变新——中医学术与事业的新发展234
理论体系的革新探索234
发展形式与时俱进237
基础与临床的学术发展240
结语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