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强大的弱连接 中国Web2.0网络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关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邓建国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8610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影响-社会资本-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强大的弱连接 中国Web2.0网络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关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Web2.0与社会性软件14
第一节Web2.0的定义14
第二节Web2.0的技术基础17
一、Ajax17
二、RSS18
三、标签(Tag)20
第三节Web2.0出现的原因20
一、计算机:从贵族到平民21
二、互联网:从精英到大众23
三、应用软件:从私有到自由27
四、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到来29
第四节 社会性软件的兴起及其历史30
一、社会性软件的兴起31
二、社会性软件历史溯源32
第五节Web2.0的内在规律44
一、涌现行为和自组织理论44
二、分享原则49
三、集体智慧53
四、大规模定制57
第六节Web2.0的人类传播和社会文化意义59
一、从原子到比特61
二、从以机器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62
三、从下载到上传64
四、从后台到前台67
五、从被动到主动69
六、从公民到网民73
第二章 社会资本与媒介使用75
第一节 社会资本75
一、社会资本的界定78
二、社会资本的作用84
三、社会资本的产生87
四、社会资本的测量89
第二节 媒介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96
一、传统媒介对受众社会资本的影响97
二、互联网对网民社会资本的影响:两种观点102
第三节 媒介对使用者社会资本的影响:我国学者的研究112
第三章 博客:网络空间的人际对话120
第一节 博客的力量120
第二节 博客的由来和内在原理123
一、RSS/ATOM125
二、Trackback126
三、Pingback127
第三节 有关博客的研究128
一、国外的博客研究128
二、我国的博客研究132
三、我国现有博客研究的不足139
第四节 博客中的人际对话与自我披露140
一、对话的内涵及其历史沿革141
二、互联网时代人际对话的作用更为突出145
三、博客与此前的网络传播方式的不同147
四、博客能激发网络空间的对话154
第四章 网络大众分类:信息过滤中的集体智慧158
第一节 网络大众分类介绍158
第二节 人类信息分类的历史160
一、分类的基本概念160
二、分类的意义162
第三节 传统信息分类法及其不足164
一、未能在分类者与信息之间建立最佳联系164
二、无法充分反映丰富的客观世界165
三、传统信息分类方法规则复杂165
第四节 网络时代对传统分类方法提出的挑战168
一、网络用户多样168
二、网络信息芜杂169
第五节 网络信息的大众分类和分享——以Delicious.com为例170
一、关于Delicious173
二、Delicious的个人信息管理功能174
三、Delicious的群体信息过滤和分享功能178
第六节 网络大众分类的传播学分析180
一、网络大众分类满足了网民的自主信息管理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180
二、网络大众分类使网民集体智慧得以凸显186
三、网络大众分类促成了新型网络群体的产生188
四、网络大众分类:意见的“长尾”与“沉默的螺旋”189
第五章 社会交友网站:强大的弱连接198
第一节 社会交友网站198
一、社会交友网站介绍198
二、社交网站举例:若邻网络(Wealink.com)201
第二节 社会交友网站的特点204
一、用户真实性205
二、用户自主性205
第三节 社会交友网站背后的理论206
一、“正在缩小的世界”207
二、米尔格伦的“六度分隔”实验207
三、弱连接(weak ties)理论209
四、结构洞理论211
第四节 网络传播与人际关系213
一、人际关系失落说215
二、人际关系解放说218
三、已有网络人际关系研究的不足221
第六节 社会交友网站的传播学意义227
一、通过网络效应降低了人际传播的建立和维护成本227
二、通过增加和转移信任,维持认知平衡来促进关系的建立和维护230
三、通过增加和转移信任,促进创新(知识)的扩散237
四、社会交友网站为传播网络分析提供了可能241
第七节 社会交友网站面临的挑战244
第六章 本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246
第一节 研究逻辑结构和研究假设246
一、研究逻辑结构246
二、研究假设247
第二节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定义249
一、社会资本249
二、社会性媒体251
三、社会性媒体使用者251
第四节 研究方法251
一、定性研究方法: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253
二、定量研究方法:网上问卷和网下问卷调查254
第五节 研究样本获得与问卷设计255
一、研究样本获得255
二、问卷设计256
第六节 网络问卷正式调查和数据初步处理259
一、网下调查259
二、网上调查260
第七节 数据回收和处理261
一、样本量261
二、统计分析方法261
第七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63
第一节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264
一、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264
二、因子数目的挑选264
三、共同因子的命名266
第二节 研究样本基本资料描述268
一、性别268
二、年龄269
三、受教育程度270
四、样本中各种网络使用者分布270
第三节 博客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272
一、博客使用者的人口统计与行为特征272
二、博客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之间的社会资本差异及相关分析274
第四节 社会网络书签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290
一、社会网络书签使用者人口统计与行为特征290
二、社会网络书签使用者与非使用者的社会资本差异及相关分析292
第五节 社会交友网站与网民社会资本303
一、社会交友网站使用者人口统计与行为特征303
二、社会交友网站使用者与非使用者的社会资本差异及相关分析306
第六节 三种网络使用时间与使用者网上社会资本量多元回归分析316
第八章 本书的结论与讨论319
第一节Web2.0网民的特性319
一、博客使用者319
二、社会网络书签使用者320
三、社交网站使用者321
第二节Web2.0网民网络行为特征322
一、Web2.0网民属于互联网社会性使用者322
二、Web2.0网民属于互联网重度使用者323
三、Web2.0网民具有更多的“自愿人际关系”324
四、Web2.0网民实现了网上关系和网下关系的互补和互促325
五、Web2.0网民主要通过增加自己的“弱连接”来增加社会资本326
第三节 增强网络信任:Web2.0网民增加社会资本的主要途径327
一、Web2.0网民具有更大的自我披露倾向,有利于建立网络信任329
二、Web2.0网民具有相对稳定的网络身份,有利于建立网络信任331
三、Web2.0网民彼此认同,因而具有较多的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332
第四节 不同Web2.0网络行为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各有侧重334
第五节Web2.0网民的网上、网下社会资本相互促进335
第六节 关于Web2.0和社会性媒体的最后思考337
一、Web2.0与“和谐社会”337
二、Web2.0:匿名与实名338
三、Web2.0:作为一种技术340
四、Web2.0:去中心化还是控制的革命?343
第七节Web2.0与传统新闻业349
一、挑战:Web2.0个性化时代造成受众分化349
二、媒介融合:有机聚合受众、大规模定制内容、提高新闻质量351
三、媒介融合实践案例:美国甘耐特集团的“激进”报业改革356
第八节 本研究的贡献、限制与建议363
一、研究贡献363
二、研究限制363
三、后续研究建议365
附录“Web2.0时代网络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调查问卷367
后记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