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生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业生态学
  • 何流禧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业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和发展1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和特点12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14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19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19

一、系统(system)的定义19

二、系统的基本性质19

三、系统的基本研究途径21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21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22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22

三、生态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点24

四、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24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26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26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27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28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0

五、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31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34

第一节 基本热力学定律及其在生态系统能量流中的应用34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34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35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37

一、食物链(food chain)37

二、食物网(food web)40

第三节 能源、能流路径和能效41

一、能源41

二、生态系统中能流的主要路径44

三、能量转化效率和生态金字塔46

第四节 初级生发的能量转化49

一、初级生产水准上的能量平衡49

二、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51

三、农业生产系统初级生产力的现状和潜力52

四、辅助能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57

五、初级生产力的分析与估算63

第五节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70

一、次级生产水准上的能量平衡70

二、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72

三、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75

四、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78

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方法和能流模型的建立83

一、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83

二、农业生态系统能流模型的规范化和能流模型举例87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94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95

一、物质不灭定律和质能守恒95

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97

第二节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101

一、碳循环101

二、氮循环103

三、水循环106

四、磷循环109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111

一、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111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和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113

三、有机质与农田养分循环117

四、我国目前农田土壤养分循环平衡状况120

五、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126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物流模型的建立130

第五节 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131

一、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浓集131

二、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133

第五章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45

第一节 生态因子及其时空变化145

一、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145

二、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生物分布的影响146

第二节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154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主次155

二、生态因子交互作用效应156

三、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57

四、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阶段性158

第三节 限制因子原理158

一、李比西最小因子定律158

二、谢尔福德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159

三、生物对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160

四、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166

第四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168

一、生态型(eeotype)168

二、生活型(lifeform)169

三、生境和生态位172

第五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75

一、森林的生态效应176

二、淡水水域生物的生态效应178

三、草原、草山生物的生态效应179

四、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179

第六章 种群生态原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184

第一节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184

一、种群大小(size)和密度(density)184

二、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 ity)188

三、种群年龄和性比结构189

四、生命表和存活曲线189

五、种群的内禀增长率193

六、环境容纳量194

第二节 种群增长型195

一、种群的指数式增长195

二、种群的阻滞增长197

三、崔—Lawson种群模型199

第三节 种群数量变动及其调节200

一、种群波动(osil lations)200

二、r—对策和k——对策生物202

三、种群调节(regulation)204

第四节 种群的空间分布206

一、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型206

二、群聚和阿利氏原则(Allee’s Principle)209

三、隔离(isolation)和领域性(territoriatity)210

第五节 生物种间相互作用211

一、负相互作用212

二、正相互作用221

三、生物化学分泌物在种间关系上的作用224

第六节 农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226

一、有害生物的起源226

二、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227

第七章 群落生态原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231

第一节 自然群落与农业生物群落的结构231

一、群落的水准结构231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232

三、群落结构的时相237

第二节 边缘效应239

第三节 群落的演替240

一、自然群落演替240

二、农业群落的人工演替244

第四节 结构趋同或协同进化249

一、结构趋同249

二、协同进化252

第五节 群落类型及其分布特点254

一、自然群落的分类方法及主要群落类型254

二、环境因子梯度中的群落类型分布255

第八章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效率和农业效益266

第一节 农业资源的分类266

第二节 非再生资源的利用268

第三节 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值272

一、再生资源的利用272

二、公共资源的生物经济平衡规律273

三、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优持续收获量275

四、再生资源的增值278

第四节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收益递减律281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281

二、收益递减律282

三、边际效益分析285

第五节 农业效益的概念288

一、农业社会效益中的几个问题288

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间的关系293

第九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297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297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297

二、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层次299

三、社会系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300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301

一、自然调控的基本机制301

二、自然生态系统的稳态调控机制302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调控308

第三节 农业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308

一、农业技术对系统的调控途径308

二、农业技术的选择和体系化311

三、农业技术在农民中的普及过程313

第四节 资金和产品流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315

一、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315

二、「成本外摊」和「收益外泄」及其解决途径317

三、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318

四、农业自然区域的生产专业化与流通的关系321

第十章 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基础324

第一节 农业生产系统工程的基本步骤324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本底调查325

第三节 评价与决策327

一、建立评价系统327

二、确定评价标准和评分计算方法328

三、综合评价328

第四节 建模与分析331

第五节 结构动力学模型334

第六节 矩阵模型343

一、稳定性分析344

二、可控性分析346

三、可观察性分析348

四、系统平衡时组份的库存量计算349

五、系统平衡时组份的库存来源分解349

六、系统平衡时流量的来源分解350

七、滞留时间和循环分析352

第七节 马尔柯夫模型357

第八节 线性规划模型360

一、线性规划的单纯形解法360

二、线性规划应用的前题365

三、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变换366

四、单纯形法运算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及其解决方法368

第九节 优化方案的实施369

第十一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系统374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374

一、多样化环境对农业起源的促进374

二、单调环境对农业起源的限制376

第二节 农业生态环境与古农业社会文明377

一、中国黄河流域378

二、中东378

三、印度379

第三节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农业380

一、刀耕火种农业的概念380

二、刀耕火种农业的特点380

三、刀耕火种农业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式381

第四节 工业化前农业——传统固定农业383

一、传统固定农业概况383

二、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384

三、传统农业对地形的利用386

四、传统农业的效率389

五、传统农业的变化发展392

第五节 工业化农业——机械化集约农业396

一、机械化集约农业概况396

二、机械化集约农业的主要特点399

三、机械化集约农业的效率400

四、机械化集约农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403

第六节 各国关于新型农业的思索和尝试407

一、「第三次浪潮」论407

二、自然农业(natural farming)407

三、生物动力学农业(bio-dynamic agriculture)408

四、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或生物农业(bioagriculture)409

五、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411

六、菲律宾马亚农场411

第十二章 中国的生态农业418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合理性418

一、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418

二、农林牧渔副综合发展419

三、因地因时因物制宜419

四、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地力常新状420

五、实行以生物技术为主的精耕细作420

六、以作物生产为主,植物蛋白生产占重要地位421

七、可更新能源特别是生物能源占重要地位421

第二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构思422

一、中国生态农业的兴起422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构思426

第三节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431

一、生态农业技术432

二、生态农业体系441

三、发展趋势451

附录459

Ⅰ.能量折算参数459

Ⅱ.营养物质折算参数465

Ⅲ.畜禽饲料需求折算参数473

Ⅳ.水质标准及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482

Ⅴ.计算机程序4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