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作物栽培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作物栽培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311326.jpg)
- 官春云主编;于振文,曹卫星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2947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411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作物-栽培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作物栽培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作物的起源、分布及分类1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1
一、作物的起源与最早的作物1
二、世界作物起源中心2
三、主要作物的起源与传播7
第二节 作物分布10
一、世界作物分布10
二、中国作物分布12
三、中国作物种植区划15
第三节 作物分类17
一、按植物学系统分类17
二、按作物生物学和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9
三、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20
四、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20
思考题20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21
第一节 作物器官的生长与分化21
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1
二、种子的形态和萌发21
三、根的生长与分化25
四、茎的生长与分化26
五、叶的生长与分化27
六、花序分化与传粉、受精30
七、种子和果实形成32
第二节 作物生长分析33
一、作物生长分析的测量指标与分析方法33
二、作物生长曲线33
第三节 作物的发育特性35
一、作物的感温性35
二、作物的感光性36
三、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37
四、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37
五、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38
第四节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39
一、作物的生育期39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40
三、作物的生长中心41
四、作物的物候期41
第五节 作物生长的相关性42
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42
二、地上部分的生长与地下部分的生长的相互关系43
三、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43
四、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44
五、个体与群体的关系45
思考题47
第三章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形成48
第一节 作物产量形成48
一、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48
二、作物产量的形成50
三、作物产量的源库关系53
四、作物产量形成的激素调控机理58
五、作物产量形成的酶学机制63
六、作物增产的潜力和途径64
第二节 作物品质形成69
一、作物品质及其评价指标69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71
三、作物品质形成的生态环境调控作用76
四、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栽培措施调控作用79
五、作物品质的改良途径82
六、作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84
思考题88
第四章 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89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照89
一、光照强度与作物的生长发育89
二、光照时间与作物生长发育90
三、光质与作物的生长发育92
四、作物的群体结构与光分布93
五、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94
第二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97
一、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的基本要求97
二、温度与作物的分布100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01
四、全球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104
五、农艺措施对温度的影响105
第三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水分108
一、水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108
二、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及评价指标108
三、作物的分布与水分111
四、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11
五、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的措施113
第四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大气114
一、O2与作物生长114
二、CO2与作物生长114
三、大气中的其他气体与作物生长116
四、风与作物生长117
五、大气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18
六、作物生产与温室气体排放119
第五节 作物生长与土壤119
一、土壤特性与作物生长119
二、土壤耕作与作物生长122
三、土壤障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23
四、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23
第六节 作物生长与矿质养分124
一、作物的需肥特性124
二、作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与利用124
三、养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26
四、农艺措施对矿质营养的影响129
思考题130
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132
第一节 作物种植制度132
一、作物布局与种植区划132
二、复种与间混套作135
三、作物轮作与连作139
第二节 作物播种与移栽140
一、作物的播种140
二、播后管理与移栽141
第三节 施肥143
一、作物的营养特性143
二、合理施肥的依据及基本方法145
三、施肥技术147
第四节 灌排149
一、作物的需水特性149
二、作物的灌排制度150
三、作物灌排技术154
第五节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158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与作用158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原则与方法163
三、作物化学控制技术的发展策略和三种应用模式165
第六节 防治病虫草害166
一、病害防治166
二、虫害防治170
三、草害防治172
思考题174
第六章 作物精确栽培175
第一节 作物精确栽培的内涵与特征175
一、精确栽培的形成175
二、精确栽培的内涵175
三、精确栽培的特征175
第二节 作物精确栽培的关键技术176
一、数据库技术176
二、空间信息管理技术178
三、遥感监测技术179
四、系统模拟技术181
五、管理决策技术183
六、信息服务技术185
第三节 作物精确栽培的应用实例185
一、作物栽培方案的精确化设计185
二、作物生长指标的动态化监测189
三、作物实时苗情的数字化调控192
四、作物产量品质的数字化预测195
思考题198
第七章 作物设施栽培200
第一节 概述200
一、作物设施栽培的概念200
二、作物设施栽培的现状200
三、作物设施栽培的发展趋势201
第二节 作物设施栽培类型与结构201
一、地膜覆盖栽培201
二、塑料拱棚栽培202
三、温室栽培205
第三节 设施栽培的环境特性及调控207
一、光照环境及其调控208
二、温度环境及其调控209
三、湿度环境及其调控210
四、气体环境及其调控211
五、土壤环境及其调控211
六、设施栽培的环境综合管理212
第四节 无土栽培技术213
一、无土栽培的概念213
二、无土栽培方法213
三、无土栽培的营养液组成与管理214
第五节 设施栽培在农作物生产上的应用216
一、大棚鲜食玉米设施栽培技术216
二、马铃薯反季节大棚栽培技术217
三、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217
思考题218
第八章 作物生长诊断219
第一节 概述219
一、作物诊断与作物生长诊断的含义219
二、作物生长诊断的功能与意义219
三、作物生长诊断的原则220
四、作物生长诊断分类220
五、诊断指标临界值221
第二节 不同生育阶段和目的的作物生长诊断222
一、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诊断222
二、不同目的的作物诊断223
第三节 作物生长诊断技术227
一、比色卡和叶绿素测定仪诊断技术227
二、作物综合诊断推荐施肥技术229
三、作物光谱遥感诊断技术231
四、作物诊断技术的新发展233
思考题233
第九章 水稻234
第一节 概述234
一、发展水稻生产的意义234
二、水稻生产概况234
三、稻的起源与分类236
四、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238
第二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39
一、水稻的生育过程239
二、水稻的器官建成240
三、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242
四、水稻的产量及产量形成243
五、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245
第三节 水稻栽培的基本技术247
一、育秧247
二、稻田耕整与移栽251
三、水稻营养与施肥252
四、稻田的水分管理253
五、水稻的收割与贮藏255
六、水稻大田生长发育诊断255
第四节 水稻的其他栽培技术255
一、水稻抛秧栽培255
二、水稻机插栽培257
三、水稻直播栽培258
四、再生稻栽培259
五、水稻旱种栽培261
六、发展中的栽培技术262
思考题263
第十章 小麦264
第一节 概述264
一、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64
二、世界和我国小麦生产概况264
三、我国小麦科研概况与发展前景265
第二节 小麦的生物学特性265
一、生长发育规律265
二、产量形成271
三、小麦的品质272
第三节 小麦的栽培技术275
一、整地技术275
二、播种技术276
三、施肥技术277
四、灌排技术277
五、田间管理技术278
六、收获与贮藏279
第四节 小麦专项栽培技术279
一、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279
二、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技术280
三、南方旱茬麦高产栽培技术281
四、北方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81
五、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282
思考题282
第十一章 玉米284
第一节 概述284
一、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284
二、玉米的分类285
三、玉米生产概况286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87
一、玉米的生育进程287
二、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建成288
三、玉米器官的同伸关系293
四、玉米生长发育与生态条件295
五、玉米的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296
第三节 玉米资源高效利用298
一、玉米矿质营养与合理施肥298
二、玉米水分生理与水分管理299
三、合理密植301
四、整地技术302
五、种子准备与播种技术303
六、田间管理305
七、优质专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306
思考题307
第十二章 大豆308
第一节 概述308
一、大豆生产的重要性308
二、中国和世界大豆生产概况308
三、中国大豆栽培区划309
第二节 大豆生物学特性310
一、大豆的形态特征310
二、大豆生长发育的特点311
三、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13
四、大豆产量形成特点314
五、大豆营养品质形成特点314
第三节 大豆栽培技术315
一、大豆栽培的基本技术要求315
二、北方春大豆栽培技术与模式316
三、黄淮海夏大豆栽培技术316
四、南方多作大豆栽培技术及间套作模式317
五、鲜食大豆栽培技术319
思考题320
第十三章 棉花321
第一节 概述321
一、棉花生产的重要性321
二、世界棉花生产概况321
三、我国棉花生产概况和棉区划分322
四、棉花的栽培种和品种323
第二节 棉花生物学特性324
一、棉花形态特征324
二、棉花的生育期与生长发育特性329
三、棉花蕾铃脱落与控制措施331
四、棉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32
五、棉花产量与品质性状333
第三节 棉花栽培技术335
一、棉花的基本栽培技术335
二、移栽棉栽培技术339
三、地膜棉栽培技术343
四、棉花机械化栽培技术343
五、棉花超高产栽培案例344
思考题345
第十四章 油菜346
第一节 概述346
一、油菜生产的重要性346
二、世界油菜生产概况347
三、我国油菜生产概况和区域划分347
四、油菜的三大类型和品种概况348
第二节 油菜的生物学特性350
一、油菜的形态特征350
二、油菜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54
三、油菜的发育特性358
四、油菜的产量形成和高产途径360
五、油菜品质形成特点367
六、油菜的营养与施肥368
第三节 油菜不同栽培模式的栽培技术369
一、冬油菜育苗移栽栽培模式369
二、油菜“机播机收,适度管理”栽培模式研究371
三、稻田谷林套播油菜栽培模式371
四、北方冬油菜栽培模式372
五、北方春油菜的栽培模式372
六、典型高产丘块示例373
思考题374
第十五章 花生375
第一节 花生概述375
一、花生生产的意义375
二、国内外花生生产概况376
第二节 花生的生物学基础377
一、花生栽培种的类型及品种选用377
二、花生器官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379
三、花生的生育时期及特点383
四、花生的产量与品质形成384
第三节 花生的栽培技术385
一、春花生栽培技术385
二、花生覆膜栽培技术390
三、夏直播花生栽培技术要点390
四、麦田套种花生栽培技术要点390
五、花生高产栽培案例391
思考题391
第十六章 烟草392
第一节 概述392
一、烟草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92
二、烟草分布及生产概况392
三、中国烟草生产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393
第二节 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93
一、烟草的分类与烟型393
二、烟草的形态和生长发育394
三、烟草的生育时期396
四、环境因子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397
第三节 烟草的产量与质量398
一、烟叶产量398
二、烟叶质量398
三、烟草产量与质量的关系401
第四节 烤烟优质适产生产技术401
一、烟草育苗401
二、烟草整地404
三、烟草施肥404
四、烟草移栽405
五、烟草的大田管理406
六、烟叶成熟与采收408
七、绑烟与装烟409
八、烤房建设410
九、烟叶调制(烘烤)413
十、烟叶调制后处理415
第五节 主要晾晒烟栽培特点415
第六节 烟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415
思考题416
第十七章 甘蔗417
第一节 概述417
一、甘蔗生产的重要性417
二、甘蔗生产概况418
三、甘蔗的分布及我国蔗区418
第二节 甘蔗的起源、分类和品种类型419
一、甘蔗的起源与传播419
二、甘蔗的分类419
三、甘蔗的品种类型及良种420
四、主要栽培品种420
第三节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421
一、甘蔗的形态特征421
二、甘蔗的生长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22
三、甘蔗的产量形成和蔗糖分积累425
第四节 甘蔗的基本栽培技术426
一、甘蔗的栽培制度426
二、新植蔗栽培技术426
三、宿根蔗栽培技术432
四、甘蔗地膜覆盖栽培435
五、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实例435
六、果蔗栽培技术436
思考题436
第十八章 其他谷类作物437
第一节 大麦437
一、大麦的经济价值和生产概况437
二、大麦的特征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437
三、大麦的栽培技术440
第二节 高粱442
一、经济价值和生产概况442
二、高粱的特征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442
三、栽培技术445
第三节 燕麦446
一、经济价值和生产概况446
二、燕麦的特征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446
三、燕麦栽培技术要点449
第四节 荞麦449
一、经济价值和生产概况449
二、荞麦的特征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450
三、栽培技术451
思考题452
第十九章 薯类作物453
第一节 甘薯453
一、概述453
二、甘薯的形态特征454
三、甘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455
四、甘薯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56
五、甘薯栽培技术457
六、甘薯的收获与贮藏460
第二节 马铃薯461
一、概述461
二、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462
三、马铃薯的栽培技术465
思考题467
第二十章 麻类作物(苎麻、红麻、黄麻、亚麻)469
第一节 麻类作物概述469
一、麻类作物种类及纤维特性469
二、麻类作物分布及种植情况469
三、麻类作物的用途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470
第二节 苎麻470
一、苎麻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470
二、苎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471
三、苎麻栽培技术472
第三节 黄/红麻473
一、黄/红麻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473
二、黄/红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474
三、黄/红麻栽培技术474
第四节 亚麻474
一、亚麻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474
二、亚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475
三、亚麻栽培技术475
思考题476
第二十一章 其他油料作物477
第一节 芝麻477
一、概述477
二、芝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478
三、芝麻的栽培技术480
四、芝麻高产栽培案例482
第二节 向日葵483
一、概述483
二、向日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484
三、向日葵的栽培技术485
思考题487
编后语488
参考文献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