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学 卷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壤学 卷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3788869.jpg)
- 刘和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35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学 卷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生成土壤之矿物及岩石1
第一节 生成土壤之矿物1
矿物概论1
普通矿物之性质 颜色 光泽 条痕 硬度 黏着性解理 裂线 结晶状 比重普通矿物各论6
氧化矽及矽酸盐 次生矽酸盐 铁矿 钙矿物 硷金属矿物普通矿物表13
第二节 生成土壤之岩石15
岩石各论16
火成岩 水成岩 变态岩 岩石之鉴定 生成原因结构化学成分 结晶状 矿物成分 矿物之结合 构造普通岩石表31
第二章 岩石之风化与土壤之生成35
第三节 崩解与分解35
风化动力之分类35
崩解37
水 浪 风 冰 冷与热 冻与融 动物 植物41
分解41
氧化 酸化 退氧化 水化 溶化 动物 植物41
风化合论41
岩石之位置 岩石之结构 岩石之种类47
第四节 土壤之生成47
土壤之定义48
客尔施溥伦盖尔之定义法劳之定义 贝龙特之定义道古切页夫之定义 土壤教科书中之定义 爱谋尔生之定义达明之定义 莫布特之定义 美国土壤调查会土壤名词规定委员会之定义土壤中风化作用53
土壤之风化程度56
天然植物社会对于土壤风化之关系58
土壤之年龄60
第五节 土壤体61
第三章 土壤形态61
土壤色64
土壤构造66
团粒构造 土粒构造70
土壤构造70
土壤之结集体71
动物之穿孔及植物根之遗孔72
第六节 土壤剖面73
土壤剖面各层之界限79
表土 下表土 下土81
土壤剖面之自然层别81
平际之标记法83
平际83
A平际 B平际 C平际 洗出平际洗入平际 花纹83
土壤剖面之分类87
第四章 土壤分类89
第七节 地质的土壤分类89
定积土91
原积土92
花冈岩与片麻岩土壤 闪长岩与玄武岩土壤 火山泥及火山灰土壤 石灰岩及大理石土壤 沙岩与石英岩土壤页岩与板岩土壤 片岩土壤 原积土概论聚植土96
运积土98
重积土98
冲积土98
冲积堆积之种类100
湖积土103
河床堆积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土壤之特性 冲积土壤论概海积土103
洪积土104
洪积土之特性105
风积土105
沙丘 黄土 黄土之成分 黄土之成因112
砖土112
第八节 气候的土壤分类113
寒带土壤116
潮湿环境116
砌花土壤 丘形湿土 霜碎土 山巅草原土壤 山巅泥炭土壤干旱环境117
温带土壤117
潮湿环境117
砖红土 砖红土性土壤126
半干旱环境126
灰土 铁质灰土 腐植灰土 沼泽灰土 灰土化作用 灰土化土壤 林地退色土壤 齐奴生 棕色土或棕色林地土干旱环境130
潮湿环境135
热带土壤135
栗色土壤 沙漠土壤 盐质土壤 红土135
格林客之分类137
第九节 粒构的土壤分类140
粗沙土 沙土 细沙土 极细沙土 沙性壤土 细沙壤土 沙性黏土 壤土 细沙壤土 黏性壤土 泥沙黏性壤土 黏土鲍蒙与塞星之分类145
沙土 沙性壤土 壤土 泥沙壤土 黏性壤土 黏土砾性或石性土壤郝博金之分类法146
第十节 美国农部土壤局之土壤分类法148
土壤区 土壤部 土壤省 土壤组 土壤系 土壤级土壤标样第五章 土壤之成分153
岩石风化生成物154
第十一节 无机物154
水分 气类 石块 土粒155
土壤之机械分析155
罗筛法 干筛 水洗 鲁宝生方法 包依姚克斯方法土粒之体积的等级162
土粒之命名164
土粒之矿物成分166
土粒之化学成分167
伟利恩斯基之分类168
土粒之数目169
土粒之形状170
土粒之特性171
第十二节 有机物173
沙砾 细沙 泥沙 黏土173
土壤有机物之来源174
细菌 植物遗体 动物遗体 所施肥料176
土壤有机物之分布176
土壤有机物之种类179
土壤有机物之损失180
耕作 火烧 冲刷 渗滤 石灰之施用 憩田 细菌之作用土壤有机物之增加183
放荒 长年生植物之种植 有机肥料之施用185
土壤有机物之功用185
水分之保存 土色之加深 植物食料之吸收 土壤孔性之改良 土壤排水性之改良 植物食料之供给腐植质192
土壤中之有机毒素196
土壤中之氮与碳的比例197
土壤构造202
第六章 土壤之物理性202
第十三节 构造 结构 比重 孔性202
单粒构造 团粒构造207
土粒结构207
土壤之比重210
自然比重 求得比重 有效比重 土壤之真重量214
土壤之孔性214
土壤之内部面积 土壤之有效平均直径221
第十四节 土壤空气221
土壤空气之效用222
种籽发芽 根部呼吸 矿物之液解 土壤细菌之生活土壤空气之量225
土粒之体积的关系 土壤构造之关系 有机物之关系水分之关系土壤空气之成分227
土壤空气之流动228
气体交流 水分之流动 气压之变更229
土壤空气之量及流动速率之更改方法229
第十五节 土壤温231
土壤温之效用231
对于植物生长方面231
发芽温 生长温233
对于土壤之自身233
对于土壤生物方面233
影响土壤温度之因子234
土壤之比热 土壤色 日光之角度 坡度 土壤水分耕种土壤热之循环241
土壤热之来源241
土壤热之放散243
太阳 雨雪 化学作用 物理变化243
辐射 传导 对流蒸发246
土壤温之节制246
第七章 土壤水分248
第十六节 概论248
水之物理性248
水之化学性248
水对于植物之关系249
水为植物之食料 水为运输植物食料之媒介 水可调节植物之体温 水能维持植物之涨压 水能限制植物之种类 水可限制植物之产量 水可限制农业之性质植物之需水量252
植物之凋萎252
土壤生物方面258
土壤化学方面258
土壤物理方面258
水对土壤之关系258
土壤水分之循环260
土壤水分之来源260
土壤水分之去路261
土壤水分之分类262
土壤水分之计量263
第十七节 吸着水264
吸着水之性质264
土壤之吸着水量264
土粒细度与吸着水量265
胶体物与吸着水量265
湿度266
温度与吸着力之关系266
土壤吸着系数及其测定267
吸着水之功用268
第十八节 毛细管水270
毛细管作用270
毛细管水分之态271
毛细管水之位置272
土粒间之毛细管274
土壤之毛细管水量274
温度之变化 盐类 土粒之体积 土粒之排列276
有机物276
土壤之储水量276
水分等量277
土壤毛细管水上升之速率278
第十九节 重力水279
重力水之移动279
压力 温度 土壤质地与构造 有机物 植物根282
土壤之自由水分量之计算282
土壤之排水量283
排水之浓度284
排水之化学成分285
第八章 土壤调查287
第二十节 土壤调查之价值及方法287
调查土壤之目的288
土壤调查之设备291
调查土壤之方法与应有之记录293
第九章 世界土壤分布情形303
第二十一节 我国土壤303
东北与西北之黑土区304
吉林褐土区305
辽南洼地306
绥远盆地306
绥北粗粒土307
北方褐土区308
西北黄土区310
北方冲积平原311
中部平原之沙姜土壤312
黄河旧口之三角洲315
扬子江下流之三角洲316
淮河流域山沟中之土壤317
黏盘土区318
华南红土区319
第二十二节 欧美土壤322
欧洲土壤322
退色土壤 齐奴生 棕色土 硷质土 红色土 西班牙草原土美国土壤326
聚铁土壤327
灰土 灰棕土 红及黄土 铁质砖红土 草原土壤聚钙土壤329
黑土 栗色土 棕色土 灰色土331
山脉碎片地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