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上海城区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上海城区史
  • 苏智良主编;姚霏,江文君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54860173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01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737页
  • 主题词:城市史-上海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上海城区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城市空间、城区与都市变迁&苏智良1

第一编 城隍庙:近代城厢公共空问的形成3

第一章 明代城隍庙城区的出现3

第一节 上海县城内的城隍庙3

一、早期城市地图上的“淡井庙”3

二、县城隍庙迁址金山神庙6

三、城隍秦裕伯与上海的秦氏家族8

第二节 豫园与潘氏家族12

一、上邑潘氏的荣耀12

二、一代名园的建造15

三、潘氏族产与城隍庙城区的早期构成20

第二章 清前中期的城隍庙城区26

第一节 城隍庙空间的修缮与扩大26

一、庙宇的历代修缮26

二、各类民间信仰的集中28

三、东园与西园的修建29

第二节 县城内的经济中心33

一、各类行业公所进驻庙园33

二、庙园外的公所会馆43

第三章 近代上海城厢公共空间的诞生45

第一节 城隍庙空间的近代沿革45

一、晚清时期的城隍庙和庙园改造45

二、“公园”“私园”之争47

三、民国时期的城隍庙和庙园改造52

第二节 作为信仰空间的城隍庙57

一、济济一堂的祠殿与神物57

二、城隍庙城区的“信仰时间”59

第三节 作为岁时活动空间的城隍庙64

一、城隍庙的十二个月64

二、四季芬芳看花会68

三、正月间的庙园风情69

第四节 作为商业空间的城隍庙71

一、城隍庙商市的形成71

二、《上海城隍庙》中的城隍庙商业73

三、“藉摊不藉店”的庙园经济75

第五节 作为文人雅集空间的城隍庙78

一、从亭台楼阁到旧书摊前78

二、现代文人笔下的城隍庙88

第六节 作为休闲娱乐空间的城隍庙102

一、雅俗之地102

二、游艺乐园107

三、小吃王国111

第四章 庙园之外的近代城隍庙城区118

第一节 近代城隍庙城区的空间构成118

一、方浜路以南的街巷和机构118

二、方浜路以北的街巷和机构127

第二节 城区内的人员构成和结构132

一、从两则新闻看城区内的商住结构132

二、导游手册中的“邑庙人物”135

三、庙南出了个黄大亨138

四、个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品华坊143

尾声:关注商业文化复兴后的城隍庙城区151

参考资料155

第二编 十六铺:因港成市 因港兴市165

第一章 十六铺格局的基本确立165

第一节 十六铺范围的变迁165

第二节 古代上海的演进与十六铺168

第三节 上海开埠与小刀会起义170

第四节 法租界向小东门扩张173

第二章 商业经济的变迁176

第一节 从传统沙船业到轮船航运业176

一、沙船业的兴盛与衰败176

二、新式轮船航运业的出现185

三、向客运港区转变189

第二节 因港而兴的商业192

一、开埠之前192

二、开埠之后195

三、名人与名店200

第三章 市政发展与社会变迁206

第一节 市政建设的发端与扩展206

第二节 交通的进步211

第三节 新式码头的兴筑214

第四节 从天后宫到新舞台222

第四章 十六铺的地下社会230

第一节 青帮分子的活动230

第二节 鸦片贸易在十六铺234

第三节 妓女与妓院237

结论244

参考资料247

第三编 外滩:上海的“近代之门”255

第一章 大都市从这里开始255

第一节 传统乡村社会里的黄浦滩255

一、地理价值255

二、田园风貌258

三、生活素描262

第二节 “洋鬼子来了”263

一、开埠263

二、租地建房264

第三节 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居”270

一、“华洋分居”下城市化的尴尬270

二、“华洋杂居”下的“兴盛”273

第二章 “东方华尔街”280

第一节 “商业大王”时代281

一、洋行281

二、早期银行287

第二节 “抢滩”290

一、汇丰的诞生290

二、诸强并争293

第三节 抗争297

一、中国通商银行298

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303

第三章 外人的乐园,华人的窗口306

第一节 公共空间的示范地306

一、公共空间的确立306

二、管理理念313

第二节 “上海先生们”的“乐园”316

一、上海总会317

二、汇中饭店和沙逊大厦319

三、雕塑建筑324

第三节 对“华人与狗”的一点思考327

结语337

参考资料339

第四编 杨树浦:近代工业的摇篮347

第一章 杨树浦工业区概貌347

第一节 地名由来和基本概况347

第二节 发展沿革350

第二章 近代杨树浦的工业化352

第一节 公用事业的发展352

一、电力353

二、入户穿街水自来355

三、交通360

第二节 近代上海工业的摇篮367

第三节 人口、商业状况373

第三章 树浦工业区的社会状况382

第一节 住房状况382

一、里弄住宅382

二、花园住宅385

三、棚户简屋386

第二节 文化娱乐389

第三节 杨树浦女工392

一、生产中的“能工巧匠”393

二、衣食住394

结语403

参考资料406

第五编 吴淞:曲折的两次开埠411

第一章 开埠前的吴淞411

第一节 吴淞地域概况411

一、地名变迁411

二、吴淞江守御千户所415

三、发展概况416

第二节 吴淞口与吴淞418

第三节 军事重镇419

一、吴淞防务419

二、战争与吴淞421

第二章 功能多元的近代吴淞424

第一节 两次开埠与市政进步424

一、第一次开埠424

二、城区交通近代化429

三、火灾与吴淞市政建设434

第二节 经济功能的凸显438

一、吴淞渔市438

二、“因渔而商”444

三、工业的初步兴起447

四、人口增加及城镇居民生活449

第三节 早期教育的摇篮451

一、近代教育的兴起451

二、高等教育对吴淞的影响454

第三章 近代吴淞功能多元的终结456

第一节 军事功能的延续和反噬456

一、频繁的战乱456

二、“一·二八”淞沪抗战458

三、“八·一三”淞沪抗战462

第二节 多元化终结的深层原因463

一、“吴淞因素”463

二、“上海因素”464

结语467

参考资料469

第六编 静安寺:从庙到城区的演变475

第一章 静安寺地区历史沿革475

第二章 千年古刹静安寺478

第一节 静安古寺478

一、始建年代问题478

二、历史沿革481

第二节 静安寺庙会482

一、静安寺庙会的兴起482

二、庙会中的商业484

第三节 聚落的形成487

第三章 “十里洋场”的西半部——静安寺路489

第一节 静安寺路的修筑489

一、租界扩张与越界筑路489

二、“公共租界第一条西式马路”的开辟491

第二节 宁静的林荫大道492

一、路政交通的现代化492

二、新式花园洋房的建造495

第三节 雅致的商业大街497

一、有产阶级的休闲天堂497

二、林林总总的精品名店499

第四章 从“后花园”到“消费圈”——静安寺地区503

第一节 租界的“后花园”503

一、申园、西园及愚园503

二、静安寺路外国公墓507

第二节 市政建设的引入509

一、巡捕房、消防所、邮政局509

二、交通枢纽地位的奠定511

第三节 商业网络的构建517

一、商业网络的初构517

二、消费中心的形成519

第四节 多元的社会结构525

一、居住格局及居民构成525

二、张爱玲公寓生活素描527

三、繁华背后的失序图景529

结语531

参考资料534

第七编 徐家汇:西学东渐的实验区541

第一章 徐家汇教堂区的发展沿革541

第一节 徐家汇教堂区的形成541

一、名称由来和地域范围541

二、徐光启与徐家汇542

第二节 徐家汇教堂区的发展沿革546

第三节 远东第一大堂和江南教区的演变556

一、远东第一大堂556

二、江南教区的演变559

第二章 新耶稣会与徐家汇文化事业560

第一节 耶稣会与江南科学计划560

一、耶稣会简史560

二、江南科学计划562

第二节 文化事业567

一、徐家汇藏书楼567

二、徐汇公学569

三、震旦大学572

四、其他教会学校576

第三节 科学事业578

一、徐家汇天文台578

二、徐家汇博物馆580

第四节 土山湾——近代艺术工场581

一、中国西洋画的摇篮583

二、天主教印刷事业587

三、土山湾孤儿工艺院596

第五节 慈善救助事业598

一、善牧院598

二、育婴堂599

第三章 上海的拉丁区602

第一节 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602

一、传教士的生活602

二、中西文化交流605

第二节 中学、西学之间的马相伯608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611

一、徐家汇天主教社区611

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613

结语617

参考资料621

第八编 曹家渡:沪西的形成与“变形”629

第一章 传统社会中的曹家渡629

第一节 曹家渡地域社会的形成629

一、名称由来和地域范围629

二、发展概况与沿革632

第二节 早期曹家渡的社会概况635

第二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中曹家渡的变迁638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拓展:越界筑路638

一、越界筑路及其历史影响638

二、近代市政的出现641

第二节 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曹家渡产业的近代化644

一、沪西工业中心——曹家渡工厂区的形成644

二、沪西“小上海”——曹家渡商业的繁荣649

三、新式产业与社会生活的变迁654

第三节 新式教育机构的出现及其影响668

一、圣约翰大学等各类新式教育机构的设立668

二、新式教育机构对曹家渡社会生活的影响670

第三章 曹家渡“畸形”城市化特征的多面剖析674

第一节 棚户丛集的曹家渡与居民的乡民属性674

一、棚户产生原因和分布特点674

二、棚户里的生活675

三、城市里的“乡下人”:居民的季节性流动与职业特点677

第二节 曹家渡的失序社会679

一、烟赌娼的畸形发展679

二、恐怖与犯罪688

结语693

参考资料6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