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
  • 罗光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
  • ISBN:9571507695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543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5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1

(1)印度吠陀时期1

(2)佛教创立时的印度哲学思想6

(甲)正理派6

(A) 正确的智识7

(B) 认识的因素7

(C)认识的客体9

(乙)胜论派9

(A) 物体10

(B) 作业行11

(C)因果律12

(D) 灵魂12

(丙)数论派13

(A) 范畴13

(B) 宇宙的进化15

(C)识16

(D) 解脱17

(丁)瑜伽派17

(A) 宗教信仰18

(B) 瑜伽的预备期18

(C)瑜伽的修练19

(D) 瑜伽的完成20

(戊)弥曼差派及吠檀多派21

(A) 弥曼差派21

(B) 吠檀多派22

(a)尊神·梵23

(b)宇宙23

(c)幻术24

(d)自我25

(己)异流26

(A) 顺世派26

(B) 耆那教27

(二) 中国佛教史略30

(1)印度初期佛教30

(2)中国初期佛教史略37

(甲)东汉佛教传布史略37

(乙)魏晋佛教史略41

(丙)南北朝佛教史略49

第一章 佛教的根本哲学思想57

(一)四谛58

(1)苦谛64

(2)集谛69

(3)灭谛73

(4)道谛82

(二) 因缘论92

(1)因缘的意义92

(2)六因94

(3)四缘101

(4)五果104

(5)业107

(甲)业的意义107

(乙)业的种类111

(6)因果律115

(甲)因果的范围116

(乙)主体心理动作为客体事物存在的因缘117

(丙)业力的因果关系119

(丁)因缘是否实际存在121

(三)法122

(1)宇宙124

(甲)宇宙论128

(乙)有为法·无为法128

(2)法性·法相132

(甲)法性132

(乙)法相135

(丙)性相原理137

(3)缘起论140

(甲)行为缘起论141

(乙)唯识缘起论144

(丙)唯心缘起论145

(丁)真如缘起论146

(四) 存在147

(1)小乘说有148

(甲)阿含经148

(乙)大毗婆沙论154

(丙)俱舍论和成实论158

(A) 俱舍论158

(B) 成实论161

(2)大乘说空163

(甲)瑜伽·唯识164

(乙)中论170

(3)实相175

(五) 我空182

(1)古印度哲学的自我论182

(2)自我为因缘合和184

(3)名色186

(4)行188

(六) 心论198

(1)心的动作198

(2)心的特性203

(3)心的本体206

(七) 佛祖所不讨论的问题212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哲学思想217

(一) 佛道相融217

(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接触218

(甲)佛教与清谈218

(乙)佛教与玄学219

(A) 最初翻译佛经借用玄学的术语219

(B)初期僧侣涵咏老庄无为精神221

(2)理惑论225

(甲)称佛为道226

(乙)佛教较比道教为优227

(3)弘明集与广弘明集230

(甲)以佛为道231

(乙)批评佛教233

(丙)三世报应238

(二) 道安243

(1)生平事迹243

(2)小乘有部四阿含经246

(3)戒律生活258

(甲)四十二章经258

(乙)受戒261

(丙)十诵律263

(丁)北朝戒律274

(三) 慧远283

(1)生平事迹283

(2)禅定生活286

(甲)提倡禅定生活286

(乙)顿悟渐悟的争执292

(3)净土信仰295

(四) 僧肇·道生·支遁301

(1)僧肇301

(甲)传略301

(乙)思想——三论302

(2)道生307

(甲)传略307

(乙)思想——湼槃308

(3)支遁312

(甲)传略312

(乙)思想——般若315

(五) 东晋的六家七宗319

第三章 佛教的认识论329

(一)绪论329

(二) 因明学332

(1)因明学史332

(2)量335

(3)宗338

(甲)立宗339

(乙)宗之过342

(4)因345

(甲)因345

(乙)因之过347

(A) 不成347

(B)不定349

(C)相违354

(5)喻356

(甲)同喻五过357

(A) 能立法不成357

(B)所立法不成358

(C)俱不成359

(D) 无合359

(E) 倒合360

(乙)异喻五过361

(A) 所立不遣361

(B) 能立不遣362

(C)俱不遣362

(D) 不离363

(E) 倒离363

(三) 唯识论364

(1)绪论364

(2)六识366

(甲)六识成素368

(A)根368

(B)境369

(C)尘370

(乙)了别识变371

(丙)五识的性和量376

(3)意识380

(甲)意识的意义380

(乙)心384

(丙)心法·心所法388

(4)末那识·阿赖耶识395

(甲)末那识395

(乙)阿赖耶识396

(5)种子399

(甲)种子的意义399

(乙)种子的来源401

(丙)种子的种类404

(丁)熏习406

(6)识变410

(甲)业力411

(乙)有漏种子412

(丙)所缘413

(A) 第八识所缘414

(B) 第七识所依414

(C)前六识所缘415

(丁)识转416

(戊)能变·所变419

(7) 一切唯识420

(甲)识外无物421

(乙)唯识中道论422

(丙)无漏种子423

第四章 缘起宗论427

(一) 俱舍论——业感缘起427

(1)绪论427

(2)三世实有431

(3)体用439

(4)无我445

(5)业感缘起450

(二) 唯识论——阿赖耶识缘起458

(1)阿赖耶识458

(2)三类境460

(3)实相真如464

(4)五姓各别469

(5)阿赖耶识缘起471

(三) 楞伽经和摄大乘论——如来藏缘起473

(1)楞伽经474

(甲)心为意境界475

(乙)法无自性479

(丙)如来藏484

(2)摄大乘论494

(甲)第九识498

(乙)究竟圆满505

(丙)真如511

(四) 大乘起信论——真如缘起516

(1)众生心518

(甲)心518

(乙)三种心520

(丙)修行521

(丁)心即真如523

(2)真如524

(甲)两种存在525

(乙)空526

(丙)一法界528

(丁)特性529

(戊)生灭531

(A) 无明531

(B) 熏习534

(C)真如熏习5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