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科学方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科学方法论
  • 蒋逸民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46204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科学方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第一节 方法论的哲学基础1

一、本体论1

二、认识论4

三、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7

第二节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含义和特点8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含义8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12

第三节 方法论整体主义和方法论个体主义13

一、方法论整体主义13

二、方法论个体主义15

第四节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17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萌芽时期17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时期20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成熟时期23

四、社会科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时期26

五、小结29

第五节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其他方法29

一、哲学方法论30

二、一般科学方法31

三、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32

四、具体学科方法33

第六节 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33

第七节 本书的目标和结构37

一、本书的目标37

二、为什么要使用本书37

三、本书的结构38

本章小结39

2 科学的性质43

第一节 科学与非科学43

一、信息、知识与科学43

二、常识与科学45

三、“伪科学”与科学47

第二节 科学的预设和本质48

一、科学的预设48

二、科学的本质和特点50

三、科学的基本主张52

四、围绕科学基本主张的争论54

五、科学的局限56

第三节 科学群体57

一、科学群体的含义57

二、科学群体规范58

三、科学群体的精神气质60

第四节 科学解释61

一、演绎—规律性解释61

二、或然性解释62

三、功能性解释63

四、发生性解释64

本章小结64

3 社会科学的性质67

第一节 科学体系中的社会科学67

一、科学与社会科学67

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69

三、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71

第二节 社会科学的起源、发展及其未来74

一、社会科学的起源和发展74

二、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79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范围89

一、社会科学的领域89

二、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90

本章小结99

4 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103

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103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目的105

一、描述105

二、探索106

三、解释107

四、预测107

五、评估109

第三节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见错误110

一、简化论110

二、过度概括110

三、层次谬误110

四、选择性观察111

五、过早妄下断言112

六、光环效应112

七、赌徒谬误112

第四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113

一、研究者伦理113

二、研究对象的伦理114

三、研究资助者的伦理116

本章小结117

5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119

第一节 主体和客体119

一、主体的含义120

二、客体的含义121

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22

第二节 主位和客位124

一、主位和客位的界定124

二、主位和客位的优缺点125

第三节 客观性与价值观127

一、客观性维度127

二、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128

三、价值观的含义129

四、社会研究中的价值观130

第四节 解释水平132

一、科学解释133

二、解释的层次134

第五节 因果关系138

一、因果关系的含义138

二、因果关系的复杂性140

第六节 抽象程度142

一、抽象的含义142

二、抽象的层次性143

三、抽象与操作化145

本章小结146

6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149

第一节 理论的含义149

一、理论的定义149

二、理论的结构150

第二节 “好”的理论的标准153

一、解释数据的能力153

二、逻辑的自洽性153

三、可检验性153

四、表述的简约性154

五、预测的准确性154

第三节 理论的类型155

一、定量理论和定性理论155

二、描述性理论、类比性理论和基础性理论155

三、微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宏观理论157

第四节 理论检验与理论建构158

一、理论检验158

二、理论建构160

第五节 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162

本章小结164

7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66

第一节 范式的含义166

一、范式的定义166

二、社会研究范式168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特点169

第三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171

一、实证主义171

二、结构功能主义172

三、冲突论173

四、符号互动论174

五、阐释主义175

六、批判理论176

七、后现代主义177

本章小结178

8 社会科学研究工具180

第一节 一般研究工具概述180

第二节 作为研究工具的人类思维181

一、演绎181

二、归纳182

三、批判性思维187

第三节 作为研究工具的语言189

一、日常语言189

二、学术语言190

三、语言技能191

第四节 作为研究工具的电脑192

一、电脑硬件192

二、电脑软件192

三、互联网193

第五节 作为研究工具的测量技术196

一、测量技术196

二、测量层次197

三、量表与指数199

四、测量的信度与效度202

第六节 作为研究工具的图书馆204

一、过去的图书馆204

二、现代的图书馆205

三、信息来源205

本章小结210

9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214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概述214

一、什么是研究设计214

二、研究设计的类型216

第二节 横向设计218

一、横向设计的特点218

二、横向设计的类型219

第三节 纵向研究设计221

一、纵向设计的要素221

二、纵向设计的类型222

三、小结225

第四节 个案设计226

一、什么是个案设计226

二、个案设计类型228

第五节 实验设计232

一、实验设计的含义233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234

三、实验设计的实施方式238

本章小结239

10 社会科学研究过程242

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概述242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选择244

一、选择研究问题的途径244

二、将感兴趣的题目变成研究问题245

三、初学者选题中的常见错误246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247

一、文献综述的目的247

二、文献综述的主要步骤248

三、怎样才算是好的文献综述248

第四节 设计研究方案250

一、研究设计的主要任务250

二、好的研究设计特征251

第五节 收集数据253

一、抽样的策略253

二、收集数据的方法256

第六节 分析数据257

一、定量数据分析258

二、定性数据分析259

第七节 解释结果和报告成果262

一、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262

二、报告的内容和结构263

三、报告写作的要领265

本章小结267

11 理论检验的研究:定量方法论270

第一节 作为理论检验的定量研究270

一、理论检验的研究270

二、定量研究的特点272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预设和历史273

一、定量研究的预设273

二、定量研究的历史274

第三节 定量研究方法276

一、问卷调查法277

二、实验方法278

三、准实验方法279

第四节 定量研究的信度和效度280

一、信度280

二、效度282

第五节 对定量研究的批评284

本章小结287

12 理论建构的研究:定性方法论290

第一节 作为理论建构的定性研究290

一、理论建构的研究290

二、定性研究的定义292

三、定性研究的特点293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由来和发展295

一、定性研究在西方的发展296

二、定性研究的历史分期297

三、定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299

第三节 定性研究方法300

第四节 对定性数据的分析303

第五节 好的定性研究的标准305

一、研究准备阶段306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阶段306

三、研究成果的撰写阶段307

本章小结308

1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论311

第一节 混合方法研究的目的和含义311

第二节 混合方法研究的形成与发展313

一、形成时期(20世纪50—70年代)313

二、范式争论时期(20世纪70—80年代)313

三、程序发展期(20世纪80—90年代)314

四、加速发展时期(2000年以后)314

第三节 混合方法研究的类型315

一、三角互证设计315

二、嵌入式设计316

三、解释性设计317

四、探究性设计318

第四节 混合方法研究的未来发展319

本章小结320

附录一:人名索引325

附录二:主题索引3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