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美玲,张麦秀主编;卢化爱,李长富,阎爱利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 ISBN:978751001715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病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病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1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1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
四、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2
上篇 病理解剖学4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4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4
一、萎缩4
二、肥大5
三、增生6
四、化生6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7
一、可逆性损伤7
二、不可逆性损伤10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12
一、再生13
二、纤维性修复15
三、创伤愈合16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1
第一节 充血21
一、动脉性充血21
二、静脉性充血22
第二节 出血2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3
二、病理变化24
三、出血对机体的影响24
第三节 血栓形成24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5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25
三、血栓的结局27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27
第四节 栓塞28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28
二、栓塞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28
第五节 梗死30
一、原因30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31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32
第三章 炎症34
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和原因34
一、概念34
二、原因34
第二节 炎症介质35
一、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35
二、血浆中产生的炎症介质36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36
一、变质36
二、渗出37
三、增生42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42
一、炎症的临床分型42
二、炎症的病理分类43
第五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47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47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48
第六节 炎症的结局48
一、痊愈49
二、迁延不愈49
三、蔓延扩散49
第四章 肿瘤51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51
第二节 肿瘤的特性51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51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52
三、肿瘤的异型性53
四、肿瘤的生长与扩散54
五、肿瘤的分级和分期55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56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56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56
第四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56
第五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57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57
二、肿瘤的分类58
第六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59
一、癌前病变59
二、非典型性增生59
三、原位癌59
第七节 常见肿瘤60
一、上皮组织肿瘤60
二、间叶组织肿瘤62
三、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64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64
一、肿瘤的病因64
二、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66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68
第一节 风湿病6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68
二、基本病理变化69
三、风湿性心脏病69
第二节 慢性心瓣膜病71
一、二尖瓣狭窄71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72
三、主动脉瓣狭窄73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3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7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73
二、基本病理变化75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5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7
第四节 高血压病8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80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81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84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84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84
第六节 心肌炎85
一、病毒性心肌炎85
二、细菌性心肌炎85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87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7
一、慢性支气管炎87
二、支气管扩张症88
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89
第二节 肺炎90
一、细菌性肺炎90
二、病毒性肺炎93
三、支原体性肺炎93
第三节 肺硅沉着症9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94
二、病理变化94
三、分期和病变特点95
四、并发症95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9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95
二、病理变化96
三、病理临床联系96
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96
一、肺癌96
二、鼻咽癌98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100
第一节 慢性胃炎100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100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100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101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10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01
二、病理变化102
三、病理临床联系103
四、结局和并发症103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10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04
二、基本病理变化104
三、临床病理类型106
四、病理临床联系107
第四节 肝硬化108
一、门脉性肝硬化108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110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111
一、食管癌111
二、胃癌112
三、大肠癌115
四、原发性肝癌116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118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11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9
二、类型119
第二节 肾盂肾炎12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4
二、类型125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126
一、肾细胞癌126
二、膀胱癌127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129
第一节 子宫疾病129
一、慢性子宫颈炎129
二、子宫颈癌130
第二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131
一、葡萄胎131
二、侵袭性葡萄胎132
三、绒毛膜上皮癌132
第三节 卵巢和乳腺肿瘤133
一、卵巢囊腺瘤133
二、畸胎瘤134
三、乳腺癌135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137
第一节 糖尿病13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37
二、病理变化137
三、病理临床联系138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139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139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141
三、甲状腺肿瘤141
第十一章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145
第一节 结核病145
一、概述145
二、肺结核病147
三、肺外器官结核病150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151
一、病因和传染途径151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152
第三节 伤寒152
一、病因和传染途径152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153
三、结局和并发症154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54
一、病因和传染途径154
二、病理变化155
三、病理临床联系155
四、结局和并发症155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156
一、病因和传染途径156
二、病理变化156
三、病理临床联系157
四、结局和并发症158
第六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158
一、病因和传染途径158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158
第七节 寄生虫病159
一、阿米巴病159
二、血吸虫病160
第八节 性传播疾病162
一、淋病162
二、尖锐湿疣162
三、梅毒163
四、艾滋病164
下篇 病理生理学167
第十二章 疾病概论167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167
一、健康的概念167
二、疾病的概念168
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168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168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170
第三节 发病学概述170
一、自稳调节功能紊乱170
二、因果转化规律170
三、损伤与抗损伤反应171
四、局部与整体的关系171
第四节 疾病发生的经过与转归171
一、疾病的经过171
二、疾病的转归172
第十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74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174
一、脱水174
二、水中毒177
三、水肿178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182
一、低钾血症182
二、高钾血症183
第十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185
第一节 概述185
一、酸碱的概念及来源185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186
三、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187
第二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189
一、代谢性酸中毒189
二、呼吸性酸中毒192
三、代谢性碱中毒193
四、呼吸性碱中毒195
第三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197
一、双重型酸碱平衡紊乱197
二、三重型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198
第十五章 缺氧199
第一节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199
第二节 类型200
一、乏氧性缺氧200
二、血液性缺氧200
三、循环性缺氧201
四、组织性缺氧201
第三节 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202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202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203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203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204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204
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205
一、代谢耗氧率205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205
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205
一、氧疗205
二、氧中毒206
第十六章 发热207
第一节 原因207
一、发热激活物207
二、内生致热原208
第二节 发热的发生机制209
一、体温调节中枢209
二、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和途径209
三、发热介质209
四、发热的基本环节210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210
一、体温上升期210
二、高温持续期210
三、体温下降期(退热期)210
第四节 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211
一、代谢变化211
二、功能改变211
第五节 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212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212
二、发热的防治原则212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13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213
一、病因213
二、发病机制213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214
第三节 分期与分型215
一、分期215
二、分型215
第四节 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216
第五节 防治原则217
第十八章 休克218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218
一、按病因分类218
二、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219
第二节 发病机制219
第三节 细胞代谢改变和器官功能障碍222
一、细胞代谢障碍222
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222
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23
第四节 防治原则224
第十九章 心力衰竭226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226
一、病因226
二、分类226
第二节 机体的代偿反应227
一、全身代偿反应227
二、心脏代偿反应228
第三节 发病机制229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229
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230
三、心室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230
第四节 对机体的主要影响231
一、肺循环淤血231
二、体循环淤血232
三、心输出量减少232
第五节 防治原则233
第二十章 呼吸衰竭235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235
一、通气功能障碍235
二、弥散障碍236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237
四、解剖分流增加237
第二节 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238
一、酸碱平衡紊乱238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238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239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239
五、肾功能的变化240
第三节 防治原则240
第二十一章 肝性脑病242
一、发病机制242
二、诱发因素245
三、防治原则245
第二十二章 肾功能衰竭247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247
一、病因和分类247
二、发病机制248
三、功能和代谢的变化248
四、防治原则249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250
一、病因250
二、发病机制250
三、功能和代谢的变化251
四、防治原则252
附录 病理学实验指导254
实验一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254
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55
实验三 炎症257
实验四 肿瘤258
实验五 心血管系统疾病259
实验六 呼吸系统疾病261
实验七 消化系统疾病262
实验八 泌尿系统疾病263
实验九 女性生殖系统264
实验十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265
实验十一 血钾升高对蛙心的毒性作用266
实验十二 实验性肺水肿267
实验十三 缺氧268
实验十四 家兔失血性休克268
参考文献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