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观点中国 影响中国经济决策100名专家前沿观点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武建忠主编;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145546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70页
- 主题词:政治体制改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观点中国 影响中国经济决策100名专家前沿观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宏观经济重在调控1
吴敬琏 减税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1
吴敬琏 扩张性财政政策作用正在减弱2
吴敬琏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逐步淡出2
吴敬琏 冷静看待“一枝独秀”3
吴敬琏 财政启动的主导作用将被取代4
吴敬琏 经济出现转机更要加紧推进改革6
厉以宁 经济出现重要转折不等于已经全面好转6
厉经宁 当前量大危险是失业7
戴园晨 双手反对公务员再加薪7
林毅夫 实施发展战略切勿盲目赶超8
刘国光 积极财政政策再实行两年是可行的9
刘国光 宏观调控应实行稳定性政策10
王东京 扩大内需有三张药方可用11
胡鞍钢 不宜用减税来刺激经济12
戴园晨 没有消费推动的经济是短命的13
赵晓 谨防局部性结构性财政危机13
丁宁宁 中国经济高增长阶段并未过去14
刘光溪 入世将使中国由改革促开放转向开放促改革15
宋国青 中国将面临一个长期疲软的经济16
刘遵义 扩大内需须先破除地方保护16
钟伟 中国经济新“三驾马车”隐现17
钟伟 中国经济当正视“后危机”的战略困局18
魏杰 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发展19
宫希魁 提“以胀治缩”要慎21
周其仁 引进管制改革是当务之急21
杨帆 启动内需要更换需求主体22
陈淮 价格垄断没有出路23
陈淮 扩大内需关键是要制度创新25
陈淮 林兆木 扩大内需四条新思路27
陈淮 治理通缩还要下猛药28
高培勇 税收依存度值得关注31
胡鞍钢 通缩是中国经济之大敌32
胡鞍钢 应实行“通货非膨胀”政策34
于祖尧 “消费社会”已成当今世界一大公害35
林毅夫 创造就业机会取决于发展战略选择36
刘福垣 中部起飞西部才能发展38
刘国光 需求不足源于分配体制缺陷39
陆百甫 我国宏观调控的十大经验教训40
王梦奎 当前和“十五”期间须解决八大问题42
魏杰 容许5--9%的通胀启动市场43
杨帆 启动内需关键是以国债调动劳动积累44
杨帆 只有继续大幅降低才能启动内需45
张曙光 不能把通货紧缩归之为货币现象45
胡鞍钢 经济发展必须从以GDP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46
邱晓华 宏观调控的宏观环境已发生变化48
王金南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49
第二章 国情问题挑战中国51
胡鞍钢 腐败发展速度大大超过GNP增长速度51
胡鞍钢 中国知识贫困差异明显52
胡鞍钢 中国已进入高失业阶段53
胡鞍钢 我国面临“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53
胡鞍钢 教育应成为就业“蓄水池”55
胡鞍钢 建议实行最严厉的环保政策56
胡鞍钢 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类不安全”57
茅于轼 开发区的发展方针需作大调整58
吴敬琏 “权贵资本主义”危害严重58
吴敬琏 信用制度建设需要多管齐下59
吴敬琏 信用状况恶劣影响改革发展大局60
孙立平 正视不同群体的矛盾要求60
晓亮 非公有制经济呼唤修改宪法61
桑玉成 财产申报更能遏制腐败62
杨宜勇 “四非”特色的就业新格局63
杨宜勇 中国最大危险是改革不彻底65
周汉华 “国计民生”不能成为限制竞争的理由65
周叔莲 不能胡乱套用私有化概念66
王能讯 中国人力资源告别“物美价廉”时代67
唐世平 中国“国家学习能力”问题值得关注67
牛文元 换个标准看现代化68
李成勋 应该确立“民生产业”新概念69
丁宁宁 地区割据是一个危险69
艾云航 吃饭始终要摆在首位70
张树义 我国户籍制度还没有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71
薛澜 应尽快建立现代危机管理体系71
张维迎 三种新垄断应引起关注72
周光召 为科技界创造好的环境比给钱更重要73
高尚全 分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73
宫希魁 大家收入的增加还得靠大家74
刘福坦 社会保障应作为头等大事来抓75
樊纲 腐败的经济学原理76
樊纲 现阶段还得依靠三个“低级”优势80
陈准 不能给消费贴政治标签81
陈准 应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83
陈淮 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关键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84
杨宜勇 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五种表现84
杨宜勇 妨碍共同致富的七大原因85
刘仲藜 社保制度改革尚存四大问题87
晓亮 民营化不等于私有化88
魏杰 入世将给民营企业带来三大机遇88
蔡昉 户藉改革突破需要“两个时机”和“三个条件”89
周叔莲 关于可持续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社会主义90
董辅礽 知识经济应有四层内涵91
董辅礽 应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理解92
孙立平 李强 防范社会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92
沈原 刘吉 今日中国最需要“经济元帅”93
刘伟 庞大的改革费用如何筹集93
王珏 实现三个定位才能共同富裕94
魏加宁 我国人口政策面临挑战95
钟朋荣 由国强民富转为民富国强96
仲大军 中国需建立财产透明制97
魏杰 目前刺激总需求不会导致总需求膨胀97
周其仁 制度因素阻碍长期经济增长98
王东京 “一把手”才应竞争上岗99
李京文 不能把“可行性”变成“可批性”100
第三章 体制改革还须加快101
高尚全 民本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101
高尚全 要遵循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102
吴敬琏 什么时候私企才能大规模配置资源102
吴敬琏 市场行政化改革当务之急是平整企业家活动的场地103
吴敬琏 改革的坎没有过104
吴敬琏 要避免滑入“坏的市场经济”104
吴敬琏 经济改革的出路有二105
吴敬琏 改革要避免“裙带资本主义”107
吴敬琏 小心有人以保护改革为借口阻碍改革107
杨启先 改革存在四个不平衡108
樊纲 要用制度降低风险109
樊纲 市场没有“杀机”效率缺乏动力110
茅于轼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111
张曙光 推进市场化改革需政策体制联动113
晓亮 管理不能代替改革113
胡必亮 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动力之源114
董辅礽 界定股市违规资金三标准114
董辅礽 中国期货市场应该做大做强115
董辅礽 改革不能操之过缓116
周叔莲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能离开市场改革116
迟福林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117
常修泽 张昌彩 “十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17
姚永玲 张曙光 资源应由市场分散配置118
郭树清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新主题119
厉以宁 对外开放前应先对内开放121
王珏 恢复劳动者个人财产权122
王珏 国退民进是深层次改革的必然要求123
卢现祥 从“质”的角度看我国市场化进程123
第四章 国企改革重在创新125
陈清泰 民企发展首要保护私人财产125
陈清泰 制度创新须解四道难题126
陈清泰 用一厂一策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127
陈清泰 国企要突出解决所有者到位问题127
陈清泰 正确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国企改革发展的作用129
陈清泰 提“法人治理结构中国特色”要谨慎130
吴敬琏 职工持股不可能建立“主人翁感”131
吴敬琏 现代企业制度要由“老板”建132
张维迎 企业家是市场买卖出来的133
张维迎 股东主导最有效率134
张维迎 最重要的问题是选人问题134
张维迎 垄断环境下生存的国企没有竞争力可言135
张维迎 人才不是企业的真实竞争力136
陈淮 “高加工度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略目标137
陈准 当今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企业138
陈淮 国有经济改组要有比“三年”更远的安排139
曹远征 国有股减持不宜直接面向市场140
樊纲 技术要新但成本要低141
樊纲 竞争力的核心不是先进技术而是低成本142
樊纲 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142
林毅夫 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143
周其仁 谁是国有资产的最后所有者143
周其仁 不流动不重组不死亡是国企不治之症144
周期仁 产权改革要双管齐下145
仲大军 国有企业每年浪费1万亿民间资本146
张曙光 国有股减持:方式比价格更重要146
曾湘泉 人力资源管理切忌搞成“人才运动”148
董辅礽 脱困国企有可能再度“返困”148
董辅礽 退出应是有序的、多样化的149
王东京 债转股可能引发“转账”风险150
王东京 看住国企班子要靠公司法151
魏杰 国企的董事长是假的董事长151
魏杰 产权清晰需法律和体制内在统一152
杨启先 当前国企改革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152
高尚全 “债转股”应转出新机制153
华民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卖比分好154
第五章 西部开发亟须破题157
温铁军 资源资本化是中西部发展的一个难题157
李光山 民本经济是条成功之路158
冼国明 地方政府尽快实施第三代引资政策158
樊纲 要素流动与缩小地区差距159
费孝通 关于开发西部人文资源的思考159
高尚全 西部开发 体制创新是重中之重160
胡鞍纲 西部开发三大原则161
李荣融 西部开发 劣势行业要果断退出161
李义平 西部开发应选择市场化模式162
胡鞍钢 西部大开发政府应强化软件投资162
经叔平 西部开发要发展非公经济163
魏加宁 西部开发可沿江而上164
钟明荣 西部需要特区164
茅于轼 以开放的眼光开发西部165
杜鹰 区域差距在结构166
第六章 政府改革任重道远167
高尚全 市场失灵要怪政府干预167
高尚全 政府职能转变从“审批经济”改起168
厉以宁 政企不分的五种结果168
刘世军 社会转型与政府能力相关分析169
刘世军 提升政府能力应该三管齐下170
张维迎 政府要像戒毒一样戒掉政府管制171
易宪容 确立诚信法则首先从政府开始172
张曙光 政府要建立公平竞争秩序173
樊纲 入世归根结底是“政府入世”173
范怛山 政府要变“为所欲为”为“为所必为”174
潘岳 制度创新是衡量审批制改革的首要标准175
徐显明 应以宪法固定化的十种权利175
刘武俊 建构刚性责任行政机制176
谢伏瞻 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要与机构改革相结合177
尹翔硕 消除地方保护的根本办法是削权减利178
陈东琪 政府角色是推进器更是组织者179
周汉华 政府信息公开须解决六个问题179
邵道生 “家长制”的复活酿造了腐败高峰181
魏加宁 政府面临两个转变一个问题181
茅于轼 政府官员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正义182
樊纲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182
第七章 城市发展关系重大184
刘福垣 城市化工作交给城建部门是片面的184
茅天轼 城市发展离不开规模动力185
刘维新 城市管理比城市建设更难186
刘维新 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经济186
刘维新 经营城市≈经营资本187
杨启先 三种观念不利于城市发展188
杨宜勇 要整体有序地实现城市化189
仲大军 中国应当怎样城市化189
仲大军 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市190
仲大军 造城运动:中国的后经济运动191
李钢 经营城市≠建设城市192
陈为邦 小城镇建设规划先行193
潘云鹤 提高城市竞争力必须依靠文化内涵194
李强 就业体制变迁加剧城市贫困194
杨宜勇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被严重低估195
邓寿鹏 努力弥合我国东西部数字鸿沟196
诸大建 城市要从三次再生产中求效益197
王振中 跨国公司是城市化助推器198
沈立人 构筑人才高地关键在于地方优势199
陈述彭 城市数字化离不开本土化200
刘国光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带动西部大开发200
杨宜勇 中国属于低度城市化国家201
第八章 金融改革需渡难关203
戴相龙 人民币利率仓促放开很危险203
张五常 中国一定有金融中心204
张维迎 资本市场重组“秀”还要做下去205
吴晓求 中国将进入金融大爆炸时代206
呈敬琏 狂吹股市泡沫不可能有助益206
秦池江 金融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207
刘国光 今年应大力推动民间投资207
厉以宁 独立董事制尚难发挥作用208
韩志国 银行上市还是悠着点209
厉以宁 引导民间投资 改善宏观环境210
厉以宁 二板市场一定要开放210
韩志国 股市暴跌不能全都怨“减持”211
樊纲 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多层次体系212
樊纲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缺“三大件”213
王国刚 应从五个方面扶持民间投资213
王国刚 金融数据要经得起推敲214
巴曙松 金融改革应当以资本市场为主导216
王巍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动向值得关注216
樊纲 发展民间金融 推动金融改革218
樊纲 发展非国有金融时机已到219
樊纲 目前中国最缺少的是对资本的关怀220
王国刚 创业板切忌政府干预220
杨宜勇 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地区发展基金221
钟朋荣 转化储蓄为投资221
谢平 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八大挑战222
林毅夫 中小银行应成为金融体系核心223
张维迎 现行人事工资制度必须改变224
李扬 学会在金融全球化下生存225
第九章 三农问题让人头痛226
厉以宁《承包法》酝酿土地制度第三次创新226
费孝通 妙论“一点五产业”227
陈锡文 土地流转必须先“动人”后“动地”228
陈锡文 五大体制问题妨碍农民增收228
陈锡文 农业实现承诺没有问题229
厉以宁 农村城市化应是三个文明的统一230
王梦奎 现代化落脚点在农村230
周天勇 农业需要社会化服务231
周天勇 加入WT0中国农业应做好五件事232
林毅夫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石数鸟233
宋洪远 农民减收不能归咎结构调整233
牛文元 土地流转须满足五个条件234
邱晓华 切实解决农民“买不起”的问题235
朱林兴 城镇化进程中要维护农民权益236
陈宜瑜 科技如何驱动新世纪的中国农业237
温铁军“三农”问题应做三大调整238
陈锡文 农业问题根在体制238
樊纲 农业的根本出路:农民的非农产业化239
韩俊 农业二次飞跃的现实选择240
林毅夫 发起新农村运动 刺激消费要求240
林毅夫 启动农村市场关键在基建240
林毅夫 农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241
陆百甫 乡企作用不可替代241
韩俊 农业结构应如何调整242
专家学者名录245
编后记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