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动生理学研究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健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2655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0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13页
- 主题词:运动生理(学科: 研究) 运动生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运动生理学研究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运动生理学研究技术概论1
第二章 能量代谢及其能耗测定6
一、代谢与能量6
(一) 生物能力学6
(二) 细胞能源9
二、能源物质的分解代谢及其供能能力11
(一) 无氧代谢11
(二) 有氧代谢13
三、人体能量代谢测定19
(一) 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19
(二) 安静时的能量代谢23
(三) 运动时的能量代谢23
(一) 最大吸氧量27
第三章 人体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的测量与评价27
一、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测量与评价27
(二) 无氧阈33
(三) 血乳酸与运动37
二、人体无氧工作能力测量与评价40
(一) 无氧功率的测量与评价40
(二) 无氧能力的测量与评价43
第四章 人体心脏功能测定技术49
一、心阻抗血流图49
(一) 原理和方法49
(二) Kubicek公式50
(一) 基本原理与方法51
(二) 超声心动图的应用51
二、超声心动图与多普勒技术心输出量测定51
(三) 胸骨上多普勒法53
(四) 经食管多普勒法53
(五) 经气管多普勒法53
三、二氧化碳无创性心输出量测定54
(一) 平衡法(Collier 法)54
(二) 指数法(Defars 法)54
(三) 单次或多次法54
四、心室收缩时间间期测定55
(一) 意义55
(二) 测算方法55
(三) 应用55
(一) 列杜诺夫联合功能试验56
五、心功能运动试验56
(二) 哈佛台阶试验57
(三) 极限运动试验和极限下运动试验58
第五章 呼吸功能检测61
一、肺容量61
(一) 肺容量指标61
(二) 肺活量的测量方法62
二、肺通气量62
(一) 肺通气量指标62
(二) 肺通气功能的影响因素63
(三) 最大肺通气量测定在训练中的应用64
三、气体代谢检测64
(一) 吸氧量64
(二) 氧吸收率、通气当量与氧脉搏64
(四) 呼吸商65
(三) 弥散功能测定65
一、常规心电图导联及描记技术67
(一) 肢体导联67
第六章 心电图测量与分析技术67
(二) 胸导联68
(三) 心电图描记技术68
二、运动员心电图特点70
(一) 心脏冲动起源异常70
(二) 心脏传导异常72
(三) 心室复极异常73
(一) 意义74
(二) 生理基础74
三、心率变异性74
(四) QRS高电压74
(三) 检测分析方法76
(四) 应用与展望77
第七章 肌电图测量与分析技术79
一、EMG的测量79
(一) 电极79
(二) 肌电图的图形79
二、sEMG信号分析方法80
(一) 时域和频域分析81
(二)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81
(三) 小波分析84
三、肌电信号分析的应用研究85
(一) 不同活动水平下肌肉力--电关系研究85
(二) 疲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sEMG信号变化86
(三) 肌电图疲劳阈87
(四) 应用sEMG信号特征预测骨骼肌纤维类型88
第八章 脑电图测量与分析技术91
一、脑电的生理基础92
(一) 神经元的形态及功能92
(二) 兴奋的发生和传导92
二、脑电信号的检测93
(一) 脑电图93
(二) 脑电地形图96
(三) 脑诱发电位97
(四) 事件相关电位98
三、脑电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98
(一) 脑电图检查99
(二) 脑诱发电位100
第九章 脑成像技术101
一、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101
(一) CT工作原理101
(二) CT检查的特点102
(三) CT仪102
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103
(一) PET工作原理103
(二) PET的优势103
(三) PET的应用104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105
(一) MRI工作原理106
(二) MRI的特点106
四、脑磁图107
(三) 功能性MRI107
第十章 肌肉力量测量与评价109
一、决定和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109
(一) 肌肉力量的年龄发育规律109
(二) 性别109
(三) 神经支配110
(四) 肌纤维类型的作用110
(五) 激素的作用110
二、等长肌力110
三、等张肌力111
四、等速肌力112
(一) 等速肌力测量的特点113
(二) 慢速测试113
(四) 其他等速向心肌力测试114
(三) 快速测试114
(五) 等速离心肌力测试115
(六) 多角度等长测试115
五、等速肌力测定的应用115
第十一章 运动性疲劳及其测量117
一、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和分类117
二、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117
(一) 能量耗竭学说117
(二) 代谢产物堆积学说118
(三) 离子代谢紊乱118
(四) 内环境稳态失调学说119
(五) 结构损伤120
(六) 氧自由基一脂质过氧化120
(八) 中枢机制121
(七) 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121
(十) 中医疲劳理论123
(九) 突变理论123
三、运动性疲劳的测量和评价方法124
(一) 生化测量124
(二) 生理测量127
(三) 心理学测量131
第十二章 体能及其测量与评价134
一、美国人的体能测评134
二、加拿大国民的体能测评137
三、欧洲各国的体能测评139
(一) 日本的体能测评140
(二) 韩国的体能测评140
四、亚洲各国的体能测评140
(三) 泰国和老挝的体能测评141
(四)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体能测评141
(五) 中国的体质测试142
第十三章 酸碱平衡检测与运动144
一、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144
(一) 酸、碱与pH值144
(二) 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144
(三) 体内碱性物质的来源145
二、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145
(一) 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145
(二) 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节作用145
(三) 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146
(一) pH值147
三、酸碱平衡检测的主要指标147
(四)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147
(五) 酸碱平衡紊乱147
(二) CO2总量和CO2结合力148
(三) CO2分压148
(四) 真实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148
(五) 缓冲碱148
(六) 碱过剩149
四、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149
(一) 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pH值的变化规律149
(二) 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149
(三) 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151
(四) 口服NaHCO3对体内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152
(一) 身体组成的模型154
第十四章 身体组成与运动154
一、身体组成及体型154
(二) 身体组成的检测155
(三) 影响身体组成的体内外因素160
(四) 体型160
二、身体组成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163
(一) 优秀运动员的身体组成163
(二) 身体组成与运动的关系163
第十五章 尿液的检测与应用166
一、尿液检测的发展历史回顾166
二、尿液检测的指标及应用167
(二) 电泳的基本原理171
(一) 电泳技术及其发展史171
一、电泳概论171
第十六章 蛋白质电泳技术171
(三) 电泳的分类173
二、蛋白质电泳173
(一) 蛋白质的电泳行为173
(二) 蛋白质电泳的支持介质174
(三) 蛋白质电泳的仪器176
(四) 蛋白质电泳的一般步骤178
(五) 蛋白质电泳的常用方法178
第十七章 骨骼肌纤维类型186
一、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与分布规律186
(一)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划分方法186
(二) 人类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布187
二、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189
(一) 形态特征189
(二) 代谢特征190
(三) 生理特征192
(四) 运动单位募集193
三、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影响194
(一)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194
(二) 对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构成的影响194
(三) 对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196
(四) 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196
四、肌球蛋白分子多型性与肌肉运动效应197
(一) 肌球蛋白重链异形体的分布特点及其收缩特性198
(二) 运动对肌球蛋白重链异形体的影响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