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命科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命科学基础](https://www.shukui.net/cover/5/34321096.jpg)
- 陆瑶华,郭承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72363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87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703页
- 主题词:生命科学(学科: 高等学校) 生命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命科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什么是生命1
1-1-1 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1
目录1
1-1-2 生命是高度有序的系统2
1-1-3 生命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系统3
1-1-4 生命是可以自我调控的系统3
1-1-5 生命是一个多样性的、持续进化的系统4
1-2-2 生命的自然发生论及生5
命来源于生命5
§1-2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与发展5
1-2-1 太阳系中地球是目前唯一发现生命的星球5
1-2-3 达尔文的进化论6
§1-3 研究生命科学的逻辑思维8
方法8
1-3-1 观察并提出问题8
进行检验9
1-3-4 设计严谨的实验对预测9
测及推理9
1-3-3 根据假说作出科学的预9
1-3-2 提出假说9
1-3-5 作出结论10
第一部分 从原子到细胞——生命的基本构成第二章 原子、分子及生命14
§2-1 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14
§2-2 原子结构及同位素15
2-2-1 原子结构15
2-2-2 同位素15
2-2-3 电子及轨道16
2-2-4 化合物17
§2-3 化学键18
2-3-1 共价键18
2-3-2 离子键19
2-3-3 氢键19
2-3-4 原子之间的其它相互19
作用19
§2-4 氧化-还原反应20
§2-5 水及其特性20
2-5-3 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和汽化热21
2-5-2 水有较强的内聚力、表面张力和吸附力21
2-5-1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21
2-5-4 水温4℃时比重最大22
2-5-5 水的解离22
§2-6 酸与碱22
§2-7 盐23
第三章 生物大分子26
§3-1 碳——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构架26
3-1-1 碳的特性26
3-1-2 单体、聚合物、缩合与水解反应28
3-2-1 单糖29
3-1-3 官能团29
§3-2 糖类29
3-2-2 双糖32
3-2-3 多糖33
§3-3 脂类34
3-3-1 中性脂肪34
3-3-2 磷脂36
3-3-3 类胡萝卜素36
§3-4 蛋白质37
3-3-4 类固醇37
3-4-1 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积木分子38
3-4-2 蛋白质的结构40
§3-5 核酸42
3-5-1 核苷酸——构成核酸的积木分子42
3-5-2 DNA的双螺旋结构44
3-5-3 RNA46
3-5-4 其它重要的核苷酸46
4-1-1 能量转换及有关定律50
§4-1 化学反应的能力学50
第四章 生物化学反应与酶50
4-1-2 自由能51
4-1-3 活化能52
§4-2 酶52
4-2-1 酶具有极大的催化能力53
4-2-2 酶的特异性与活性部位53
4-2-3 酶的作用机制54
4-2-4 酶的辅助因子56
4-2-5 酶的可调控性56
4-2-6 酶促反应的速率57
§4-3 代谢途径及其调控58
第五章 细胞(一)61
细胞特征、细胞表面及细胞61
连接61
§5-1 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61
§5-2 细胞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62
5-2-1 细胞的特征62
5-2-2 细胞的类型63
5-2-3 研究细胞的方法63
5-3-1 细胞膜65
§5-3 细胞表面65
5-3-2 细胞壁与细胞外被71
§5-4 细胞连接与通讯73
第六章 细胞(二)77
内部结构与功能77
§6-1 细胞质及细胞区域化77
6-1-1 细胞液78
6-1-2 细胞器78
6-2-1 核膜80
§6-2 细胞核80
6-1-3 细胞骨架80
6-2-2 核质81
6-2-3 染色质81
6-2-4 核仁82
6-2-5 核层82
§6-3 细胞器82
6-3-1 核糖体82
6-3-2 内质网83
6-3-3 高尔基体85
6-3-5 溶酶体86
6-3-4 液泡86
6-3-6 微体87
6-3-7 线粒体87
6-3-8 质体89
§6-4 细胞骨架90
6-4-1 微管90
6-4-2 微丝93
6-4-3 中间纤维94
§7-1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97
获取能量97
第七章 细胞能量代谢(一)97
细胞呼吸——从营养物中97
7-1-1 ATP的结构与水解98
7-1-2 ATP能量的利用99
7-1-3 ATP循环100
§7-2 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的100
特点100
§7-3 细胞呼吸102
7-3-1 糖酵解作用103
7-3-2 三羧酸循环105
7-3-3 电子传递链107
7-3-4 细胞呼吸过程的能量108
计算108
7-3-5 线粒体内膜及化学渗透假说109
§7-4 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111
§7-5 中间代谢网及其调控112
光合作用——太阳能的115
捕获及糖的合成115
第八章 细胞能量代谢(二)115
§8-1 参与光合作用的光与116
色素116
8-1-1 光的特性116
8-1-2 光合作用色素及其对117
光的吸收117
8-1-3 色素复合体和光合作118
用中的两个光系统118
8-2-1 循环电子流119
为化学能119
§8-2 光反应——太阳能转化119
8-2-2 非循环电子流120
8-2-3 光合磷酸化120
§8-3 暗反应——CO2还原122
成糖122
§8-4 光呼吸与C4途径123
8-4-1 光呼吸123
8-4-2 C4途径124
9-1-1 细胞周期129
第二部分 遗传学——生命来源于生命第九章 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129
§9-1 细胞周期及其调控129
9-1-2 细胞周期的调控130
§9-2 染色体与DNA132
9-2-1 染色质的紧缩装配132
9-2-2 染色体组型134
§9-3 细胞分裂134
9-3-1 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134
9-3-2 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135
第十章 有性生殖与减数分裂142
§10-1 无性生殖143
10-1-1 裂体生殖143
10-1-2 出芽生殖143
10-1-3 孢子生殖144
10-1-4 营养繁殖144
10-1-5 孤雌生殖145
10-1-6 再生145
§10-2 有性生殖145
10-2-1 有性生殖的含义145
10-2-2 生活史146
§10-3 减数分裂147
10-3-1 减数分裂的过程148
10-3-2 配子形成150
10-3-3 有性生殖的优越性153
第十一章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156
——孟德尔遗传学………156
§11-1 早期遗传思想156
11-2-1 孟德尔及其实验157
§11-2 孟德尔遗传学157
11-2-2 孟德尔定律158
§11-3 孟德尔遗传学的发展165
11-3-1 不完全显性165
11-3-2 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166
11-3-3 多基因遗传168
11-3-4 多等位基因遗传169
11-3-5 致死基因171
11-3-6 环境与遗传171
11-4-1 基因与染色体学说172
§11-4 孟德尔遗传与染色体172
11-4-2 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发现173
11-4-3 基因的连锁与交换174
11-4-4 染色体的基因图175
11-4-5 染色体畸变177
§12-1 基因的本质是DNA——183
DNA是遗传物质183
12-1-1 遗传物质是DNA183
——分子遗传学183
第十二章 基因的化学本质183
12-1-2 DNA的复制186
§12-2 基因表达188
12-2-1 一基因一多肽假说189
12-2-2 DNA,RNA与蛋白190
质合成190
12-2-3 点突变199
§12-3 基因表达调控200
12-3-1 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200
调控203
12-3-2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203
§13-1 DNA技术209
13-1-1 重组体DNA技术的209
基本手段209
第十三章 DNA技术及其应用209
13-1-2 重组体DNA技术的211
全过程211
13-1-3 几种常用的DNA215
技术215
13-2-1 人类基因组计划220
§13-2 DNA技术的应用220
13-2-2 DNA技术推进医疗事221
业的发展221
13-2-3 DNA技术在农业中223
的应用223
13-2-4 DNA技术在司法中223
的应用223
13-2-6 DNA技术应用中的224
问题224
护中的应用224
13-2-5 DNA技术在环境保224
第三部分 生命的多样性228
第十四章 生命的起源及多样性228
§14-1 生命的起源228
14-1-1 地球及其大气层的228
形成228
14-1-2 小有机分子的形成229
14-1-3 复杂生物大分子(聚合物)的形成230
14-1-4 原始细胞的形成231
14-1-5 代谢途径的形成233
14-1-6 自养生物的出现233
14-1-7 有氧呼吸的产生及生命登陆234
§14-2 细胞的进化234
14-2-1 从原核细胞到真核234
细胞234
14-2-2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有机体235
14-3-2 生物分类系统及分类依据236
14-3-1 生命多样性概念236
§14-3 生命多样性及分类系统236
14-3-3 用于生物分类的依据238
14-3-4 生物分类等级与物种命名法238
14-3-5 生物的分界240
第十五章 原核生物界及病毒244
§15-1 原核生物的特征244
15-1-1 细菌的发现和研究244
方法244
15-1-2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246
15-1-3 细菌的结构247
15-1-4 细菌的营养类型和呼249
吸类型249
15-1-5 细菌的繁殖249
15-1-6 细菌的分布及其在自250
然界和国民经济中的250
作用250
§15-2 原核生物的类群251
15-2-1 细菌(裂殖菌)类251
15-2-2 蓝绿藻252
15-2-4 古细菌253
15-2-3 原绿藻类253
15-2-5 原核生物与真核细胞254
起源之间的关系254
§15-3 病毒254
15-3-1 病毒的发现254
15-3-2 病毒的形态结构255
15-3-3 病毒的繁殖256
15-3-4 病毒的多样性与疾病258
地位261
15-3-5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261
第十六章 原生生物界264
§16-1 原生生物的特征264
§16-2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265
16-2-1 裸藻门266
16-2-2 金藻门266
16-2-3 甲藻门267
16-2-4 裸菌门268
16-2-5 鞭毛虫门270
16-2-6 肉足虫门270
16-2-7 孢子虫门271
16-2-8 纤毛虫门272
16-2-9 古动物类273
第十七章 真菌界275
§17-1 真菌的特征275
17-1-1 真菌的形态结构275
17-1-2 真菌的营养方式275
17-1-3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276
17-1-4 真菌的生活史276
17-1-5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276
17-2-1 卵菌纲277
§17-2 真菌的类群277
17-2-2 接合菌纲278
17-2-3 子囊菌纲278
17-2-4 担子菌纲279
17-2-5 半知菌纲280
§17-3 地衣281
第十八章 植物界283
§18-1 植物界的类群及特征284
§18-2 藻类植物284
18-2-1 绿藻门285
18-2-2 红藻门289
18-2-3 褐藻门291
§18-3 苔藓类植物292
18-3-1 苔藓类植物的特征293
18-3-2 苔藓类植物的类群294
§18-4 蕨类植物296
18-4-1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296
18-4-2 蕨类植物的类群297
§18-5 种子植物299
18-5-2 种子植物的类群300
18-5-1 种子植物的特征300
第十九章 动物界307
§19-1 动物界的一般特征307
§19-2 无脊椎动物及其主要308
类群308
19-2-1 海绵动物门308
19-2-2 腔肠动物门309
19-2-3 扁形动物门312
19-2-4 线形动物门313
19-2-5 软体动物门316
19-2-6 环节动物门320
19-2-7 节肢动物门322
19-2-8 棘皮动物门326
§19-3 脊椎动物及其它脊索328
动物328
19-3-1 脊索动物门328
19-3-2 脊椎动物的特征及330
类群330
§20-1 植物体的构架342
20-1-1 根342
第二十章 植物体的整体结构342
第四部分 植物个体生物学342
20-1-2 茎344
20-1-3 叶345
§20-2 植物的组织细胞347
20-2-1 分生细胞347
20-2-2 薄壁细胞348
20-2-3 厚角细胞348
20-2-5 管胞及导管分子349
20-2-4 厚壁细胞349
20-2-6 筛管分子及伴胞350
20-2-7 表皮细胞351
第二十一章 植物的营养与运输353
§21-1 根353
21-1-1 根的结构353
21-1-2 根的生理功能357
§21-2 茎361
21-2-1 茎的结构361
21-2-2 茎的生理功能364
§21-3 叶368
21-3-1 叶的结构368
21-3-2 叶的生理功能369
第二十二章 植物的繁殖与发育374
§22-1 花374
22-1-1 花的形态结构374
22-1-2 花粉及胚珠的发育376
22-1-3 传粉与受精377
22-2-1 果实的形态与结构378
§22-2 果实378
22-2-2 果实的生长与成熟379
22-2-3 果实和种子的散布380
§22-3 种子380
22-3-1 种子的发育380
22-3-2 种子的形态与结构381
22-3-3 种子的成熟与萌发381
§22-4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382
22-4-1 生长与形态发生383
22-4-2 细胞分化384
22-4-3 图式形成385
第二十三章 植物的调控系统388
§23-1 植物生长物质及其调控作用388
23-1-1 植物激素388
23-1-2 生长调节剂391
§23-2 植物的运动391
23-2-1 向性运动392
23-2-2 感性运动393
23-3-2 光敏素394
23-3-1 光周期反应的类型394
§23-3 光周期现象394
23-3-3 成花刺激物与抑制物396
23-3-4 春化作用397
§23-4 植物对逆境的反应397
第五部分 动物个体生物学402
第二十四章 动物有机体的整体概述402
§24-1 动物躯体的结构与谱系402
24-1-1 侧生动物与真后生动物的分离402
24-1-2 辐射对称动物与两侧对称动物的分离402
24-1-3 无体腔动物与体腔动物的分离403
24-1-4 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的分离404
24-1-5 脊索动物与非脊索动物的分离405
§24-2 动物的基本组织与器官405
24-2-1 动物的基本组织405
24-2-2 动物的器官与器官系统409
§24-3 动物个体的生物能学411
§24-4 动物个体的内环境及其413
稳衡413
25-1-1 作为能量来源的食物418
第二十五章 动物的营养与消化418
§25-1 动物的食物418
25-1-2 作为生物合成原料的食物419
25-1-3 必需营养物419
§25-2 动物的消化系统422
25-2-1 原生动物的消化系统422
25-2-2 海绵动物的消化系统423
25-2-3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424
25-2-4 人类及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425
25-3-1 食物的化学消化过程431
§25-3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431
25-3-2 营养物质的吸收433
§25-4 消化系统的调控433
25-4-1 消化酶的分泌及消化道的调控433
25-4-2 饥饿与取食的调控434
第二十六章 动物的呼吸系统438
§26-1 呼吸与气体438
§26-2 动物的呼吸系统440
26-2-1 呼吸器官及气体交换440
26-2-2 鳃呼吸441
26-2-3 肺呼吸442
§26-3 气体交换与呼吸色素445
26-3-1 气体交换的基本过程445
26-3-2 呼吸色素及氧的运输446
26-3-3 二氧化碳的运输447
§26-4 呼吸的调控448
§27-1 循环系统的进化与发展452
27-1-1 水沟系统及消化循环腔452
第二十七章 动物的循环系统452
27-1-2 开放式及闭锁式循环系统453
27-1-3 双循环系统453
§27-2 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455
27-2-1 循环系统的结构455
27-2-2 血液循环途径456
27-2-3 心肌的自主节律性与心电图457
27-2-4 血液循环及血压458
27-2-5 血流速度及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459
27-3-2 血细胞461
27-3-1 血浆461
§27-3 血液461
§27-4 淋巴系统463
第二十八章 动物的防御系统468
§28-1 非特异性防御系统468
28-1-1 身体表面的机械屏障468
28-1-2 吞噬白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469
28-1-3 抗菌蛋白469
§28-2 特异性防御反应——免疫反应470
28-2-1 免疫系统的细胞470
28-1-4 发炎反应470
28-2-2 细胞表面标志及自我/非我辨认471
28-2-3 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多样性及克隆选择472
28-2-4 免疫记忆474
§28-3 免疫反应的总体实施475
28-3-1 即时反应体系475
28-3-2 免疫反应的启动475
28-3-3 体液免疫476
28-3-4 细胞免疫477
§28-4 免疫与人体健康478
28-4-1 获得性免疫与疫苗478
28-3-5 免疫反应的总体时间表478
28-4-2 过敏(过度免疫反应)479
28-4-3 自身免疫与免疫耐受性479
28-4-4 组织与器官移植480
28-4-5 免疫缺损480
28-4-6 单克隆抗体481
第二十九章 动物体内环境的稳衡485
§29-1 体液渗透压调节485
29-1-3 陆生动物486
29-1-4 运输上皮486
29-1-1 淡水生动物486
29-1-2 海水生动物486
§29-2 动物的排泄系统487
29-2-1 含氮废物的排泄487
29-2-2 无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488
29-2-3 人体及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490
§29-3 血液化学成分的调节与肝脏495
29-4-2 体温调控的基本要素496
29-4-1 体温调控的类型496
§29-4 体温调控496
第三十章 动物的神经系统502
§30-1 神经元502
30-1-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502
30-1-2 神经冲动及传导504
30-1-3 神经元之间的冲动传导507
§30-2 动物神经系统的构成与进化510
30-2-1 神经通道510
30-2-2 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与发展511
30-3-1 中枢神经系统514
§30-3 人体神经系统514
30-3-2 外周神经系统521
第三十一章 动物的化学调控528
§31-1 动物的化学信号物质528
31-1-1 激素528
31-1-2 外激素529
31-1-3 局部调节剂529
§31-2 激素调控的机制530
31-2-1 激素的受体530
31-2-2 第二信使531
31-2-3 级联反应及信息的扩增533
§31-3 脊椎动物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534
31-3-1 胃肠区的激素534
31-3-2 胰脏534
31-3-3 生殖腺535
31-3-4 甲状腺535
31-3-5 副甲状腺536
31-3-6 肾上腺536
31-3-7 下丘脑及垂体538
31-3-8 其它内分泌器官541
§31-4 脊椎动物与人体内分泌调控的实例541
31-4-1 应激调控541
31-4-2 血压调控542
31-4-3 昼夜节律的调控542
§31-5 无脊椎动物的激素调控543
第三十二章 动物的感觉548
§32-1 感受器与感觉548
32-1-1 刺激的感受548
32-1-2 感觉的产生549
§32-3 机械感受器550
32-2-1 皮肤上的感受器550
32-2-2 感觉毛细胞550
32-2-3 平衡器官550
32-2-4 耳与听觉551
32-2-5 牵张感受器554
§32-3 化学感受器554
32-3-1 味觉554
§32-4 光感受器与视觉555
32-3-2 嗅觉555
32-4-1 动物的感光色素556
32-4-2 动物的感光细胞556
32-4-3 动物的视觉器官557
第三十三章 动物的运动——骨骼与肌肉565
§33-1 动物的骨骼565
33-1-1 流体骨骼565
33-1-2 硬骨骼566
§33-2 肌肉568
33-2-1 骨骼肌568
33-2-2 平滑肌572
33-2-3 心肌573
第三十四章 动物的生殖系统576
§34-1 脊椎动物的繁殖适应576
§34-2 人的生殖系统577
34-2-1 男性生殖系统577
34-2-2 女性生殖系统579
§35-1 动物的受精过程586
35-1-1 精子与卵586
第三十五章 动物的发育586
35-1-2 受精过程587
§35-2 动物的胚胎发生589
35-2-1 卵裂589
35-2-2 原肠胚形成590
35-2-3 器官发生592
35-2-4 羊膜类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593
§35-3 动物胚胎发育的机制594
35-3-1 极性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594
35-3-2 形态发生运动595
35-3-4 图形的形成596
35-3-3 诱导596
第三十六章 动物的行为603
§36-1 行为的要素603
36-1-1 符号刺激604
36-1-2 固定动作格局605
36-1-3 生理驱动605
§36-2 本能行为607
§36-3 学习608
36-3-2 联系学习(条件反射)609
36-3-1 习惯化609
36-3-3 印随610
36-3-4 推理学习(洞察学习)610
§36-4 脊椎动物的一些基本行为610
36-4-1 觅食行为610
36-4-2 生殖行为611
36-4-3 交住613
36-4-4 迁徙及航行613
36-4-5 动物社会614
37-1-1 古生物的证据620
§37-1 生物进化的证据620
第三十七章 生物的进化620
第六部分 群体生物学620
37-1-2 胚胎学的证据623
37-1-3 比较解剖学的证据624
37-1-4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625
§37-2 生物进化的机制626
37-2-1 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627
37-2-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627
37-2-3 现代达尔文主义629
37-2-4 分子进化中性学说636
§37-3 物种及物种形成639
37-3-1 物种的概念639
37-3-2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异地物种形成640
37-3-3 同地物种形成642
第三十八章 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649
§38-1 非生物环境的重要性649
38-1-1 岩石圈650
38-1-2 水圈651
38-1-3 大气圈653
38-1-4 有机体对无机环境因素的适应654
38-2-1 种群的基本特征655
§38-2 种群655
38-2-2 种群的增长658
38-2-3 种群的调节661
§38-3 生物群落664
38-3-1 群落中的能量流664
38-3-2 群落的多样性,优势种及群落平衡666
38-3-3 群落的生态演替667
38-3-4 群落的类型668
38-4-1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669
§38-4 生态系统669
38-4-2 生态系统的平衡673
§38-5 人与环境——生物圈的未来674
38-5-1 人口问题674
38-5-2 食物源676
38-5-3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676
38-5-4 环境保护及生物圈的未来679
主要参考书目684
插图引用致谢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