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及碳汇功能 理论基础与综合评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于贵瑞,何念鹏,王秋凤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6718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国;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排气-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及碳汇功能 理论基础与综合评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3
第一章 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收支评估的研究进展与科技问题3
1.1 引言4
1.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收支研究的科技需求和社会需求4
1.3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收支评估研究的历史回顾6
1.4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收支研究进展与科技问题8
1.5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收支评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9
1.6 结论与展望21
参考文献22
第二章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的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28
2.1 引言29
2.2 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分析的理论基础29
2.3 陆地生态系统增汇途径及其增汇潜力的概念框架41
2.4 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计量方法的科学基础47
2.5 结论与展望51
参考文献51
第三章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评估技术与方法概论53
3.1 引言54
3.2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方法论体系54
3.3 全球尺度碳收支评估方法56
3.4 典型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评估技术和方法59
3.5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技术与方法62
3.6 结论与展望68
参考文献68
第四章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碳汇的计量与认证方法75
4.1 引言76
4.2 基于IPCC规则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方法76
4.3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碳收支影响的评价方法80
4.4 陆地生态系统的CDM项目碳汇认证方法84
4.5 区域尺度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和强度的计量85
4.6 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效果和潜力计量的不确定性来源90
4.7 结论与展望91
参考文献92
第五章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增汇的技术原理及其可行性分析95
5.1 引言96
5.2 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生态途径及其技术原理96
5.3 人为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管理措施和技术102
5.4 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措施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107
5.5 结论与展望111
参考文献111
第二篇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与碳排放115
第六章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115
6.1 引言116
6.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116
6.3 中国区域的土壤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118
6.4 中国区域的植被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122
6.5 中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130
6.6 结论与展望133
参考文献133
第七章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呼吸排放与碳汇强度及其空间格局138
7.1 引言139
7.2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吸收的时空格局139
7.3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吸收的时空格局142
7.4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呼吸碳排放的时空格局147
7.5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格局151
7.6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时空格局156
7.7 结论与展望158
参考文献158
第八章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及其时空格局163
8.1 引言164
8.2 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的影响因素164
8.3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的时间变化168
8.4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的空间分布格局174
8.5 中国区域土壤呼吸在碳平衡中的作用179
8.6 结论与展望181
参考文献182
第九章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184
9.1 引言185
9.2 中国区域LUCC的时空特征185
9.3 过去300年中国区域LUCC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186
9.4 近30年来中国区域LUCC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188
9.5 中国区域LUCC对陆地碳收支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190
9.6 结论与展望191
参考文献191
第十章 中国区域主要干扰因素对森林碳排放的影响194
10.1 引言195
10.2 中国区域森林干扰的主要类型及其发生情况195
10.3 中国森林干扰直接碳排放的估算方法198
10.4 中国区域森林干扰直接碳排放的综合评估199
10.5 干扰对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汇功能的影响200
10.6 结论与展望202
参考文献203
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土壤侵蚀和河流的碳输出及其时空格局205
11.1 引言206
11.2 土壤碳侵蚀方式206
11.3 中国区域主要河流碳输出212
11.4 结论与展望214
参考文献215
第三篇 中国陆地和海洋碳收支及其全球意义219
第十二章 地球系统碳循环及其各圈层间的碳交换速率219
12.1 引言220
12.2 全球碳库储量及其循环过程220
12.3 全球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23
12.4 自然和人文因素驱动下的全球碳储量及其循环通量233
12.5 结论与展望237
参考文献238
第十三章 中国区域陆地和海洋碳储量及其全球意义243
13.1 引言244
13.2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碳储量244
13.3 中国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碳库的碳储量251
13.4 中国区域岩石圈碳库储量及其空间格局256
13.5 中国区域的化石燃料碳库储量及其全球意义256
13.6 结论与展望260
参考文献261
第十四章 中国区域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收支速率及其全球意义265
14.1 引言266
14.2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全球意义266
14.3 自然干扰和河流运移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271
14.4 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277
14.5 中国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全球意义280
14.6 结论与展望286
参考文献286
第十五章 中国区域陆地和海洋碳储量及其碳汇功能综合评估291
15.1 引言292
15.2 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综合研究的科技需求及其能力建设重点292
15.3 中国区域陆地和海洋碳储量及其不确定性294
15.4 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通量及其不确定性297
15.5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碳泄漏损失及其不确定性299
15.6 中国区域碳收支评估研究缺失和限制及其对策建议303
15.7 结论与展望308
参考文献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