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世纪青少年审美素质培训新概念 青少年审美教育新概念 上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孙宇刚,钟玉林,李正芳主编 著
- 出版社: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 ISBN:722301364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26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641页
- 主题词:中学语文课-习题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世纪青少年审美素质培训新概念 青少年审美教育新概念 上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审美教育概述3
第一章 审美教育的概念3
第二章 审美教育的结构6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过程6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结构7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运转10
第三章 审美教育的特点12
第一节 形象性12
第二节 情感性13
第三节 自由性15
第四节 深远性16
第四章 审美教育的原则18
第一节 审美情境创设性原则18
第二节 相互交流性原则20
第三节 审美观照与操作相结合原则21
第四节 多样性与渐进性相结合原则22
第五章 青少年审美教育的环节23
第一节 童年期的审美教育23
第二节 少年期的审美教育24
第三节 青年期的审美教育25
第二篇 审美教育的任务和意义31
第一章 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1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美好理想31
第二节 审美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素养34
第二章 审美教育的意义40
第一节 陶冶性情40
第二节 开发智力41
第三节 培养意志42
第四节 增进健美43
第三章 审美教育的任务44
第一节 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44
第二节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48
第三节 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52
第四节 培养审美能力63
第五节 完善学生人格的基础75
第四章 审美教育的实质——真、善、美的统一82
第三篇 中西方美育思想的历史发展97
第一章 我国古代美育思想97
第一节 古代思想家论美育作用97
第二节 古代美育的基本内容与形式99
第二章 西方美育思想的历史演变106
第一节 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早期发展106
第二节 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逐步深化111
第三节 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科学走向115
第四篇 学校美育123
第一章 学校美育的地位和特点123
第一节 学校美育的地位123
第二节 学校美育的特点126
第二章 学校美育的施教主体130
第一节 学校美育不同施教主体的施教特点130
第二节 学校美育施教主体的审美修养133
第三章 学校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37
第一节 学科教学的审美因素137
第二节 学科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139
第四章 艺术课程的审美教育148
第一节 视觉艺术的审美教育148
第二节 听觉艺术的审美教育155
第三节 视听觉艺术的审美教育162
第四节 想象艺术的审美教育167
第五篇 美的形态177
第一章 美的形态学研究的系统化177
第一节 美的形态分类的基本要求177
第二节 美的形态分类的系统化原则179
第二章 美的形态体系183
第一节 世界系统的美的分类189
第二节 范畴系统的美的分类191
第六篇 自然美197
第一章 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发展197
第一节 “致用”阶段198
第二节 “比德”阶段199
第三节 “畅神”阶段200
第二章 自然美的种类202
第一节 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202
第二节 未经人类直接改造的自然美203
第三节 混合型205
第三章 自然美的特征212
第一节 自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间接的感性显现212
第二节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的美213
第三节 自然美既有较大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多变性和多面性214
第七篇 社会美221
第一章 社会美的范围及其特征221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221
第二节 社会美的特征227
第二章 社会美的表现形式231
第一节 人的美在于树立理想231
第二节 人的美最重要的在于内容240
第三节 人的美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245
第三章 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249
第一节 劳动产品的美249
第二节 环境美252
第八篇 形式美259
第一章 形式美的来源特征259
第一节 形式美的产生259
第二节 形式美的审美意义260
第三节 形式美的内容261
第二章 色彩、形状、声音的审美作用263
第一节 色彩263
第二节 形状265
第三节 声音267
第三章 形式美载体的特点268
第一节 有限的类别与无穷的变化268
第二节 制造的简易性269
第三节 无“审美后遗症”270
第四节 审美意味的朦胧性270
第五节 远离“功利性”271
第六节 天然美是色彩272
第四章 形式美的法则275
第一节 整齐纯一275
第二节 对称与均衡276
第三节 调和与对比278
第四节 比例相宜279
第五节 节奏与韵律281
第六节 和谐283
第九篇 艺术美287
第一章 艺术美的本质及其特点287
第一节 艺术美的本质287
第二节 艺术美的特点291
第二章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300
第一节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土壤301
第二节 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03
第三节 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304
第三章 艺术美的分类和作用306
第一节 实用艺术306
第二节 表演艺术310
第三节 造型艺术313
第四节 语言艺术318
第五节 综合艺术320
第十篇 风景美327
第一章 风景美的两极性327
第二章 风景的审美特征335
第三章 中西风景的比较343
第十一篇 科学美355
第一章 众说纷纭科学美355
第二章 科学美的历史发展361
第三章 科学美感371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美学标准373
第二节 科学中的统一美377
第三节 科学中的新奇美379
第四节 科学中的和谐美380
第五节 科学美中的简洁与深远382
第六节 美交织在有价值的科学认识活动之中385
第四章 科学美的欣赏与能力培养388
第一节 科学美鉴赏力的培养388
第二节 科学创造的美学动机391
第十二篇 技术美398
第一章 审美形态学和现象学398
第二章 技术美的特征404
第三章 技术美的未来413
第十三篇 人体美421
第一章 人体美的特点421
第一节 人体美是“自我”美421
第二节 人体美是古老的美422
第三节 人体美的价值是永恒的422
第二章 人体美的构成425
第一节 人体美的自然性425
第二节 人体美的社会性427
第三节 人体美的精神性428
第三章 人体的美化432
第一节 人体美化的起因432
第二节 人体美化的原始形式438
第十四篇 服饰美454
第一章 服饰美溯源454
第二章 服饰美的构成要素470
第一节 面料美470
第二节 色彩美472
第三节 款式美474
第三章 服饰美的功能与特点479
第一节 服装的功能479
第二节 服装审美功能的特点481
第四章 服饰美的体现——穿着艺术489
第一节 选装原则489
第二节 衣着穿配艺术491
第三节 衣着配套艺术497
第五章 服饰美的创造——服装艺术设计504
第一节 服装艺术设计的基础504
第二节 服装造型设计的艺术规律507
第三节 服装色彩设计的艺术规律512
第四节 “量体裁衣”的艺术内函522
第十五篇 饮食烹饪美529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概说529
第一节 饮食文化的发端529
第二节 先秦饮食文化531
第三节 两汉饮食文化533
第四节 隋唐饮食文化535
第五节 两宋饮食文化537
第六节 明代饮食文化539
第七节 清代饮食文化540
第二章 饮食烹饪美学的基本问题543
第一节 饮食美的核心表现543
第二节 烹饪艺术的哲理性550
第三节 中国传统美学与饮食文化的关系553
第三章 烹饪美的最高境界556
第一节 色、香、味、形、触之和557
第二节 烹饪美的境界在于达到精神上的“和”563
第十六篇 城市美569
第一章 城市环境美学569
第一节 现代生活给人类环境建设提出新要求570
第二节 西方国家城市化道路及其美学借鉴571
第二章 景观美580
第一节 景观美学的对象及其审美意义580
第二节 自然风景美及对它的保护和处理581
第三节 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原则585
第十七篇 旅游美593
第一章 旅游审美活动的性质和对象593
第二章 旅游审美活动中的自然景观597
第三章 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要素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