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共产主义 第4版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共产主义 第4版 下
  • (苏)П·Н·费多谢耶夫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 ISBN:
  • 出版时间:1978
  • 标注页数:216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共产主义 第4版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编 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向共产主义的逐步过渡1

第十四章 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形态形成的合乎规律的阶段1

一、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

发达的社会主义的经济1

社会的社会政治结构3

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4

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5

三、共产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8

基本规律的普遍性8

共产主义形成的特点11

为向共产主义过渡而加强社会主义原则的必要性12

共产主义建设基本任务的相互关系14

第十五章 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和科学技术革命15

一、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是共产主义建设的基本环节15

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显著特征16

社会关系改造和个人发展的基础18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20

科学技术革命的全球性20

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趋向21

三、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后果27

四、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32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达到社会单一性的途径36

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差别36

二、社会主义社会向社会单一性运动发展的道路39

所有制关系的完善40

变劳动为生活的第一需要41

物质利益原则44

按需分配47

三、社会单一性和共产主义平等49

社会的社会结构的演变49

共产主义平等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51

第十七章 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本质差别的消灭53

一、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差别的消灭54

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消灭城乡之间社会差别的首要条件55

变农业劳动为一种工业劳动56

社会主义所有制两种形式的发展和接近58

城乡之间文化生活差别的消灭60

二、城乡的未来62

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本质差别的消灭65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实质65

生产自动化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物质基础67

工作的变换68

工作人员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71

四、人人必须从事的创造性的社会必要劳动72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73

一、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建设的主要工具74

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77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77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苏联新宪法78

苏维埃作用的提高80

群众参加对国民经济的领导82

完善国家机关和人民监督83

提高社会组织的作用和发展直接民主85

三、从社会主义的国家体制到共产主义的社会自治88

四、苏共是苏维埃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89

共产党作用的增长90

政治路线的制定92

群众的组织者和教育者93

党的民主制度94

讨论的自由,行动的统一95

第十九章 科学地管理社会主义社会96

一、管理社会是客观的需要96

科学管理的客观基础100

二、科学地管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基础和实质100

科学管理的实质101

三、管理的主体及其基本职能102

管理的主体103

管理的基本职能106

四、科学管理的列宁主义原则108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和民族发展115

一、社会主义民族的繁荣和接近115

民族发展和接近的经济基础116

各民族社会政治一致的加强117

民族精神面貌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接近119

二、国际的和民族的统一123

国际的和民族的辩证法123

国际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125

苏联人民——人们的新的历史共同体129

三、人们共同体新的历史形式的产生129

民族的未来132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日常生活和家庭135

一、社会主义的日常生活135

社会主义条件下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135

物质的舒适设备和日常生活公共形式的发展137

日常生活的精神基础140

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日常生活的变化142

二、共产主义日常生活建立的途径和基本特征142

日常生活的进一步社会化143

日常生活中共产主义相互关系的形成144

三、家庭的发展146

家庭的社会本质147

新家庭的形成148

社会主义家庭149

共产主义家庭的基本特征151

文化革命的内容和任务153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153

一、文化革命153

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157

人们新的精神面貌158

二、共产主义和科学160

变科学为直接的生产力160

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发展的特点162

社会科学作用的增长164

三、艺术和文学166

四、共产主义文化的形成172

第二十三章 个人的全面发展。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教育174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174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的特征174

个人的自由和责任178

个人、集体、社会182

教育的社会作用184

二、共产主义教育184

反对敌对意识形态的斗争187

共产主义教育工作的一整套方法188

三、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197

第二十四章 现代世界的思想斗争199

一、现代反共主义的实质200

反共主义的基本内容200

反共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思想的危机202

二、现代反共主义观点批判203

关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的神话204

“非思想化”概念的实质204

趋同论205

全球模式207

反共主义、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209

反共主义和青年运动210

共产主义——人类光明的未来2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