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
  • 陈灵芝主编;孙航,郭柯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43335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80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5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3

第一章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历史演变3

第一节 中国植物区系形成的地理背景3

一、地理概况3

二、地质历史及气候变迁4

三、地史上全球地质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植物区系形成发展的影响5

第二节 中国植物区系的历史演变7

一、晚白垩世以来北半球植物区系的演变进程7

二、晚白垩世以来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及演变9

第二章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18

一、植物种类丰富复杂18

二、起源古老、进化系列完整22

三、地理成分复杂24

四、特有类群繁多26

第三章 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和区系分析30

第一节 世界分布或广布(1型)34

第二节 泛热带分布(2型)37

第三节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3型)42

第四节 旧世界热带分布(4型)45

第五节 热带亚洲和热带澳大利亚分布型(5型)48

第六节 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分布(6型)54

第七节 热带亚洲分布(7型)59

第八节 北温带分布(8型)77

第九节 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9型)94

第十节 旧世界温带分布(10型)99

第十一节 温带亚洲分布(11型)107

第十二节 中亚、西亚至地中海分布(12型)110

第十三节 中亚分布(13型)116

第十四节 东亚分布(14型)(E As)121

第十五节 中国特有分布(15型)134

一、裸子植物特有属的分布134

二、被子植物特有属的分布148

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起源及发展159

第四章 中国植物区系分区161

第一节 导言161

第二节 区划的原则和方法163

第三节 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系统164

第四节 分区概述166

一、泛北极植物区(Ⅰ)166

二、古地中海植物区(Ⅱ)172

三、东亚植物区(Ⅲ)179

四、古热带植物区(Ⅳ)202

参考文献214

第二篇 中国植被地理237

第五章 影响中国植被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237

第一节 地貌对植被的影响237

一、山地237

二、平原239

三、高原239

四、盆地241

五、东南丘陵243

六、近海岛屿243

第二节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243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244

二、气温245

三、降水及蒸发246

四、太阳辐射247

第三节 土壤对植被的影响247

第四节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251

一、农垦对植被的影响251

二、林业生产对森林植被的影响252

三、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252

四、重大工程对植被的影响253

五、植被恢复、重建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对植被的作用253

六、其他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254

第六章 中国植被类型及其基本特征255

第一节 植被分类及其命名的原则和系统255

一、植被分类的原则、等级系统及其划分依据256

二、植物群落的命名原则259

三、中国植被分类简表260

第二节 主要类型的基本特征264

一、落叶针叶林264

二、常绿针叶林266

三、针叶与阔叶混交林269

四、落叶阔叶林270

五、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73

六、常绿阔叶林274

七、硬叶常绿阔叶林278

八、雨林280

九、季雨林282

十、红树林283

十一、珊瑚岛阔叶林285

十二、竹林和竹丛286

十三、常绿针叶灌丛288

十四、落叶阔叶灌丛289

十五、常绿阔叶灌丛291

十六、常绿革叶灌丛293

十七、肉质刺灌丛295

十八、退化叶小半乔木荒漠296

十九、常绿革叶灌木荒漠297

二十、退化叶灌木荒漠297

二十一、肉叶(多汁)灌木荒漠298

二十二、旱生叶灌木荒漠299

二十三、肉叶(多汁)半灌木荒漠300

二十四、旱生叶半灌木荒漠303

二十五、垫状矮半灌木荒漠304

二十六、丛生草类草原304

二十七、根茎草类草原308

二十八、杂类草草原310

二十九、半灌木与小半灌木草原312

三十、丛生草类草甸315

三十一、根茎草类草甸318

三十二、杂类草草甸321

三十三、草丛324

三十四、稀树草丛325

三十五、垫状植被327

三十六、高山冻原328

三十七、高山稀疏植物群落329

三十八、木本沼泽330

三十九、草本沼泽330

四十、水生植被333

第七章 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336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336

一、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337

二、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向变化340

三、青藏高原植被的地带性342

第二节 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344

一、东部季风湿润区植被垂直分布规律345

二、西北部半干旱和干旱区植被垂直分布规律347

三、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分布规律349

第八章 中国植被区划350

第一节 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与区划原则350

一、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350

二、植被区划的原则352

第二节 中国植被区划的单位和系统353

一、植被区划的单位353

二、植被区划系统356

第九章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361

第十章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370

第一节 温带北部针阔叶混交林地带(Ⅱi)370

第二节 温带南部针阔叶混交林地带(Ⅱii)380

第十一章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387

第一节 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地带(Ⅲi)388

第二节 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地带(Ⅲii)401

第十二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412

第一节 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ⅣA)413

一、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ⅣAi)414

二、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ⅣAii)421

三、东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ⅣAiii)434

第二节 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ⅣB)439

一、西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ⅣBi)440

二、西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ⅣBii)445

三、西部亚热带亚高山针叶林地带(ⅣBiii)447

第十三章 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452

第一节 东部热带季节性雨林亚区域(ⅤA)452

第二节 西部热带季节性雨林亚区域(ⅤB)459

第三节 南海珊瑚岛植被亚区域(ⅤC)466

一、季风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ⅤCi)467

二、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ⅤCii)468

第十四章 温带草原区域469

第一节 东部草原亚区域(ⅥA)473

一、中温带草原地带(ⅥAi)473

二、暖温带草原地带(ⅥAii)487

第二节 西部草原亚区域(ⅥB)501

第十五章 温带荒漠区域504

第一节 西部荒漠亚区域(ⅦA)505

第二节 东部荒漠亚区域(ⅦB)512

一、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ⅦBi)512

二、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ⅦBii)525

第十六章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532

第一节 高原东部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亚区域(ⅧA)534

一、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地带(ⅧAi)535

二、高寒草甸地带(ⅧAii)538

第二节 高原中部高寒草原亚区域(ⅧB)540

一、高寒草原地带(ⅧBi)541

二、温性草原地带(ⅧBii)546

第三节 高原西北部高寒荒漠亚区域(ⅧC)552

一、高寒荒漠地带(ⅧCi)553

二、温性荒漠地带(ⅧCii)555

第十七章 中国植被地理与生态系统管理558

第一节 植被和生态系统与自然保护和人类福祉的关系558

一、植被和生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558

二、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560

三、生态系统管理途径的基本含义和实施方法562

第二节 植被与生态建设563

一、森林的恢复和重建564

二、草原和荒漠植被的恢复和重建568

第三节 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相应的管理对策570

一、全球变化的现实和特点570

二、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变化趋势571

三、全球变化背景下针对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对策572

参考文献5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