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异化与解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马新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751172220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2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异化与解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1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内涵11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14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16
第一节 理论的起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16
一、理论的缘起17
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21
三、理论的意义与不足26
第二节 理论的展开:“批判理论”与《启蒙辩证法》29
一、理论的背景29
二、现代性的全面批判32
三、理论的实践——“五月风暴”42
四、理论的困境43
第三节 理论的转折: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47
一、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47
二、消费社会与生态马克思主义50
三、后现代主义52
第二章 现代社会的总判断——异化54
第一节 经典异化的逻辑54
一、从卢梭到黑格尔的经典异化理论55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62
第二节 从物化到异化70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70
二、异化理论的现代复兴75
第三节 异化的异化77
一、人的自身以及关系的异化78
二、心理的异化79
三、消费的异化81
四、艺术的异化82
五、日常生活的异化85
第三章 现代文明的质疑——技术理性87
第一节 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缘起87
一、现代文明的反思88
二、西方科技批判思潮91
第二节 技术理性与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94
一、技术理性对社会的影响94
二、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96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与技术理性批判98
一、《启蒙辩证法》99
二、技术理性批判103
第四章 现代性批判的新路径——消费社会110
第一节 消费社会的兴起110
一、社会进入消费社会110
二、现代性批判理论新路径的开辟117
第二节 消费社会的批判121
一、列斐伏尔的“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121
二、德波的“景观社会”125
三、鲍德里亚的“物体系”与“符号消费”127
第三节 消费社会的超越131
一、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133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消费异化的扬弃135
第五章 现代性的政治批判——现代国家批判138
第一节 现代国家批判理论的缘起138
一、现代国家的兴起及其理论发展139
二、马克思的国家批判理论141
三、现代国家批判理论兴起的背景144
第二节 现代国家批判理论的内容145
一、现代国家批判理论的开创146
二、阿尔都塞、普兰查斯对国家理论结构主义的解读147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极权国家的批判149
四、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152
第三节 全球化下国家批判理论的发展153
一、雅索普对国家批判理论的新发展153
二、拉克劳、墨菲对霸权的新认识154
三、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理论155
第六章 现代文化批判——大众文化157
第一节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缘起158
一、西方世界普遍的文化危机159
二、20世纪普遍的文化批判161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批判162
一、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162
二、大众文化统治功能的强化164
三、辩证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166
第七章 现代社会解放之路170
第一节 本雅明、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的审美与艺术解放之路170
一、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170
二、阿多诺:新艺术的希望之光172
三、马尔库塞:感性的解放175
第二节 弗洛姆的健全的人的解放之路177
一、积极的自由177
二、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178
三、重生存的生存方式182
第三节 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解放之路184
一、交往行为理论与主体间性184
二、生活世界的非殖民化186
三、交往行为理论在实践上的扩展189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当代意义194
第一节 理论意义194
一、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194
二、与后现代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对立199
第二节 实践意义203
一、关于现代性的认识对构建中国现代性的启示203
二、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借鉴208
参考文献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