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炭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炭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34504734.jpg)
- 王文举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82713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54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炭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1
1碳排放权与碳减排目标3
1.1 碳排放问题的产生3
1.1.1 碳排放与低碳经济3
1.1.2 碳排放总量的研究现状4
1.2 碳排放权与中国碳减排目标9
1.2.1 碳排放权问题的产生和现状9
1.2.2 中国未来的碳排放权10
1.2.3 2020年中国碳减排的国际国内目标13
2中国碳排放总量核算15
2.1 碳排放总量核算原则15
2.1.1 生产者原则和消费者原则15
2.1.2 按生产者原则确定的碳排放总量16
2.1.3 最终消费排放的核算方法19
2.2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19
2.2.1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20
2.2.2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20
2.2.3 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现状21
3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核算及其责任分配24
3.1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核算24
3.1.1 核算原理和方法24
3.1.2 数据来源26
3.1.3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核算结果28
3.2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责任的分配32
3.2.1 二氧化碳净转移的LMDI分解32
3.2.2 排放净转移的分解结果33
3.2.3 隐含碳责任的分配35
4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选择的公平性37
4.1 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选择的公平性度量37
4.1.1 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及其公平原则37
4.1.2 公平性度量——国际碳排放的相对剥夺39
4.1.3 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相对剥夺系数的影响42
4.2 不同标准下国际碳排放核算43
4.2.1 分析对象和数据来源43
4.2.2 不同核算标准下国际碳排放比较44
4.3 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选择的公平性分析46
4.3.1 相对剥夺系数的静态分析46
4.3.2 相对剥夺系数的动态分析49
4.3.3 国际贸易隐含碳调整后的公平性分析53
4.4 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选择结论与建议55
第二篇 碳排放指标的产业间分配59
5碳排放的产业差异61
5.1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61
5.1.1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61
5.1.2 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其演变特征64
5.1.3 各产业的能源消费特点与能源结构66
5.2 各部门的碳排放核算68
5.2.1 各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68
5.2.2 碳排放系数70
5.2.3 各部门的碳排放73
6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节 能减排潜力75
6.1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75
6.1.1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基本假设75
6.1.2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78
6.2 消费和出口的产品结构预测79
6.2.1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预测80
6.2.2 居民消费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对应89
6.2.3 政府部门的消费以及产品结构预测94
6.2.4 消费的产品结构预测95
6.2.5 出口的产品结构预测96
6.3 资本系数矩阵K的估计98
6.3.1 固定资本形成的分配系数矩阵98
6.3.2 资本系数矩阵K101
6.4 均衡产业结构及其节能减排潜力测算104
6.4.1 均衡产业结构104
6.4.2 能源需求预测107
6.4.3 产业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潜力估计109
7能源结构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潜力112
7.1 能源供给预测112
7.1.1 能源生产112
7.1.2 能源供给预测113
7.2 能源的内部替代与能源效率116
7.2.1 能源的内部替代116
7.2.2 能源产出弹性的估计122
7.2.3 能源效率和能源内部替代128
7.3 供给和替代约束下的能源结构调整129
7.3.1 供给和替代约束下的能源结构优化模型129
7.3.2 能源结构调整的结果132
7.3.3 能源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潜力136
8碳排放指标的产业间分配139
8.1 碳排放指标在产业间的分配139
8.1.1 最终消费排放和部门直接排放139
8.1.2 碳排放总量的产业间分配141
8.1.3 碳排放强度的产业间分配143
8.2 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政策建议146
8.2.1 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目标的贡献146
8.2.2 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政策建议147
第三篇 碳排放总量的地区间分配及地方政府碳减排博弈分析151
9碳排放的区域划分及碳排放指标153
9.1 各地区碳排放基本情况分析153
9.1.1 分地区碳排放量核算方法153
9.1.2 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154
9.1.3 分地区碳排放量基本情况155
9.2 碳排放区域划分及区域特征分析159
9.2.1 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方法159
9.2.2 区域划分结果及其特征162
9.3 碳排放区域差异成因分析168
9.3.1 全国面板数据计量模型168
9.3.2 区域差异成因171
10碳排放指标地区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检验178
10.1 配额分配理论178
10.1.1 配额分配依据178
10.1.2 配额分配理论述评180
10.2 统一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设计183
10.2.1 主要国际配额分配方案的公平原则比较183
10.2.2 不同公平原则的统一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185
10.3 地区配额分配公平与效率检验190
10.3.1 “十二五”碳减排目标分解分析190
10.3.2 碳减排成熟度测度模型193
10.3.3 基于成熟度的省际配额分配公平检验195
10.3.4 基于成熟度的整体配额分配效率检验200
11地方政府的碳减排困境与博弈分析203
11.1 中国碳市场现状203
11.1.1 中国碳市场建设推进政策203
11.1.2 中国试点碳市场运行情况208
11.1.3 中国试点碳市场发展困境214
11.2 地方政府碳减排困境的静态博弈分析219
11.2.1 地方政府碳减排困境的静态博弈分析220
11.2.2 地方政府碳减排技术合作困境的静态博弈分析223
11.3 地方政府碳减排困境的信号博弈分析224
11.3.1 博弈假设分析225
11.3.2 博弈均衡分析228
11.3.3 主要结论233
11.4 地方政府碳减排困境的演化博弈分析234
11.4.1 博弈假设分析234
11.4.2 策略适应度分析236
11.4.3 策略稳定性分析238
11.4.4 主要结论241
第四篇 碳排放权交易博弈及机制分析243
12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博弈分析245
12.1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主要方式245
12.1.1 免费分配245
12.1.2 公开拍卖246
12.1.3 混合方式247
12.2 碳排放权分配额度的协商博弈分析248
12.2.1 协商博弈模型建立248
12.2.2 博弈模型求解249
12.2.3 博弈均衡分析250
12.2.4 其他情形251
12.2.5 具体建议252
12.3 碳排放权分配政策的动态一致性分析253
12.3.1 博弈模型建立254
12.3.2 不同时序博弈模型求解分析255
12.3.3 动态一致性分析258
12.4 小结260
13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博弈分析262
13.1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262
13.1.1 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供给与需求因素262
13.1.2 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市场交易因素265
13.2 直购碳排放权价格的讨价还价博弈分析268
13.2.1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建立268
13.2.2 博弈模型求解270
13.2.3 博弈均衡分析与建议274
13.3 市场势力影响下碳排放权定价研究277
13.3.1 研究意义277
13.3.2 博弈模型建立与求解278
13.3.3 模型评价与政策建议282
13.4 小结283
14碳排放权交易形成机制分析285
14.1 政府规制作用分析286
14.1.1 博弈背景分析286
14.1.2 规制博弈模型建立287
14.1.3 博弈模型求解288
14.1.4 博弈均衡分析288
14.2 交易成本影响作用分析289
14.2.1 博弈模型建立290
14.2.2 博弈模型求解291
14.2.3 厂商决策行为分析292
14.2.4 降低碳排放权交易成本的建议293
14.3 低碳技术转移机制分析294
14.3.1 博弈模型建立295
14.3.2 博弈模型求解296
14.3.3 模型解的分析与建议297
14.4 小结298
15碳排放权交易拍卖机制分析300
15.1 碳排放权拍卖机制300
15.1.1 碳排放权拍卖机制比较300
15.1.2 碳排放权拍卖机制选择302
15.1.3 碳排放权拍卖的意义302
15.2 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多轮一阶密封拍卖303
15.2.1 碳排放权一阶密封拍卖基础模型303
15.2.2 改进的碳排放权多轮一阶密封拍卖模型304
15.3 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双向拍卖310
15.3.1 双向拍卖的基准报价模型310
15.3.2 改进的碳排放权双向叫价拍卖模型311
15.4 小结315
第五篇 碳税效应、最优税率及配套机制317
16碳税的政策效应及其区域差异319
16.1 碳税政策效应经济机制分析319
16.2 碳税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321
16.2.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321
16.2.2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324
16.2.3 面板分位数模型分析326
16.3 我国建立区域差异化碳税政策的必要性分析329
17差异化区域最优碳税税率研究331
17.1 最优碳税理论及其发展331
17.1.1 最优碳税理论起源331
17.1.2 “双重红利”下的最优碳税理论334
17.1.3 经济增长框架下的最优碳税理论335
17.2 我国区域最优碳税模型设计338
17.2.1 生产模块338
17.2.2 消费模块339
17.2.3 环境模块344
17.2.4 模型求解344
17.3 我国区域最优碳税税率估算348
17.3.1 碳税效应差异化的区域划分348
17.3.2 区域最优碳税税率估算349
17.4 结论与分析358
18碳税减排机制博弈分析360
18.1 一般模型360
18.2 碳税下厂商竞争博弈模型362
18.3 碳税补贴下厂商竞争博弈模型371
19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区域碳税政策配套机制研究379
19.1 西方联邦制下区域环境政策执行有效性分析379
19.2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分析397
19.3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区域碳税配套机制设计399
19.3.1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399
19.3.2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405
19.4 结论和建议409
附表412
参考文献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