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茶一本通 全彩图解典藏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茶一本通 全彩图解典藏版
  • 徐馨雅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 ISBN:978751136935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茶文化-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茶一本通 全彩图解典藏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茶的源流及发展22

茶的渊源与盛行22

穿越千年墨香的茶历史23

饮茶方式的演变26

“茶”字的演变和形成27

茶的主要分布区域29

茶的海外流传路径31

现代人与茶的不解之缘32

茶马古道33

茶的雅号别称34

中国的茶文化研究35

茶美学的发展历程37

为什么说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38

中国茶树的栽培历史39

魏晋时期的饮茶方式39

唐代盛行蒸青茶饼40

宋代的龙凤团茶40

从团茶到散茶41

从蒸青到炒青41

清代制茶工艺的大发展42

古代人最初的用茶方式42

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方式43

唐代的煎茶法43

宋代的点茶法44

从煎茶、煮茶到泡茶44

清代人怎样品茶?45

茶文化萌芽时期的特点45

唐代是茶文化的形成时期46

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46

元明清时期是茶文化的持续发展时期47

当代是茶文化的再现辉煌时期47

贡茶制度48

贡茶的起源48

唐代的贡茶情况49

宋代的贡茶情况49

元代的贡茶情况50

明代的贡茶情况50

清代的贡茶情况51

清代的名茶有哪些?52

茶具的起源53

唐代茶具的特点53

宋代茶具的特点54

元代茶具的特点54

明代茶具的特点55

清代茶具的特点55

中国的茶区分布56

茶区划分的意义56

现代中国的茶区划分57

古时茶业纵览58

第二篇 茶的分类及区域分布70

第一章 茶叶的分类70

传统七大茶系分类法70

按茶树品种分类74

按产地取名分类76

按采收季节分类78

按茶叶的形态分类80

按萎凋程度分82

按发酵程度分类83

按烘焙温度分类84

按窨花种类分85

按制造程序分86

按制茶的原材料分87

按茶的生长环境分类88

茶叶的其他分类方法90

第二章 代表性绿茶92

西湖龙井92

浙江碧螺春94

鸠坑毛尖95

雁荡毛峰96

普陀佛茶97

洞庭碧螺春98

南京雨花茶99

金坛雀舌101

六安瓜片102

黄山毛峰103

黄山银毫104

休宁松萝105

婺源茗眉106

双井绿107

得雨活茶108

第三章 代表性红茶110

九曲红梅110

越红工夫112

宜兴红茶113

苏红工夫114

宁红工夫115

祁门工夫116

宜红工夫118

湖红工夫119

金骏眉120

坦洋工夫122

英德红茶123

荔枝红茶124

第四章 代表性黄茶126

莫干黄芽126

霍山黄芽128

北港毛尖129

沩山毛尖130

君山银针131

广东大叶青132

第五章 代表性白茶134

白毫银针134

白牡丹136

贡眉(寿眉)138

福鼎白茶139

月光白140

第六章 代表性黑茶142

花砖茶142

黑毛茶143

黑砖茶144

黄金砖145

青砖茶146

六堡散茶148

金尖茶150

普洱茶砖152

金瓜贡茶154

第七章 代表性乌龙茶156

安溪铁观音156

武夷大红袍158

铁罗汉160

白鸡冠162

第三篇 泡茶的学问和技巧166

第一章 选茶贮茶166

好茶的五要素166

新茶和陈茶的甄别168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甄别170

绿茶的甄别171

红茶的甄别173

黄茶的甄别174

黑茶的甄别175

白茶的甄别176

青茶的甄别178

花茶的甄别179

贮茶的注意事项180

茶叶罐贮存法182

冰箱贮存法183

暖水瓶贮存法184

干燥剂贮存法185

食品袋贮存法186

其他贮存茶叶的方法187

不同类型茶叶的贮存方式188

第二章 好器沏好茶190

入门必备的茶具190

如何选购茶具192

茶具的分区使用194

精致茶具添茶趣197

不同产地的瓷质茶具199

茶具的清洗201

茶具的保养202

历史上的制壶名人与名器202

瓷质茶具的特点205

青瓷茶具的特点205

白瓷茶具的特点206

黑瓷茶具的特点206

青花瓷茶具的特点206

玻璃茶具的特点207

搪瓷茶具的特点207

不锈钢茶具的特点207

漆器茶具的特点208

金银茶具的特点208

锡茶具的特点209

镶锡茶具的特点209

铜茶具的特点209

景泰蓝茶具的特点209

玉石茶具的特点210

石茶具的特点210

果壳茶具的特点210

塑料茶具的特点210

根据饮茶风俗来选配茶具211

根据饮茶场合来选配茶具211

根据个人爱好来选配茶具212

第三章 好水泡好茶213

好水的标准213

宜茶之水214

名泉寻源217

中国五大名泉218

利用感官判断水质的方法220

改善水质的方法221

如何煮水222

水温讲究223

判断水温的方法224

影响水温的因素225

水含氧量与泡茶的关系227

水温对茶汤品质的影响228

第四章 茶的一般冲泡流程230

初识最佳出茶点230

投茶与洗茶231

第一次冲泡232

第二次冲泡233

第三次冲泡234

茶的冲泡次数235

生活中的泡茶过程236

待客中的泡茶过程239

办公室中的泡茶过程241

商家销售泡茶过程242

旅行中的泡茶过程244

第五章 各类茶的冲泡方法247

绿茶的冲泡方法247

红茶的冲泡方法250

青茶的冲泡方法253

黄茶的冲泡方法254

白茶的冲泡方法256

黑茶的冲泡方法258

花茶的冲泡方法259

第六章 不同茶具的冲泡方法261

玻璃杯泡法261

紫砂壶泡法264

盖碗泡茶法267

飘逸杯泡法272

小壶茶泡法274

玻璃壶泡法278

瓷壶泡法280

陶壶泡法281

第四篇 中国茶道与茶艺286

第一章 饮茶与人生286

源远流长的历代茶馆286

异彩纷呈的当代茶馆288

温馨舒悦的家庭茶室290

茶与修养292

吃茶、喝茶、饮茶与品茶293

品茶如品人294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295

茶中的大雅——茶与《红楼梦》296

茶中的大俗——茶与《金瓶梅》299

品茶需要心放平299

品茶需要清静300

品茶需要禅定301

品茶需要风度302

品茶需要放松303

品茶需要乐观的心态304

第二章 修身养性论茶道305

何谓茶道?305

茶道的核心灵魂306

茶道修习的法则307

茶道中的身心享受309

茶道的终极追求310

中国的茶道流派311

中国茶道的三种表现形式313

茶道的自然美315

茶道与茶艺的关系315

茶道起源于中国317

中国茶道起源于远古的茶图腾信仰317

中国茶道的基本含义317

中国茶道的成熟时期318

中国茶道发展的鼎盛时期318

茶道与道教的关系319

茶道与佛教的关系320

茶道与儒家的关系320

中国茶道的“四谛”321

中国茶道的四字守则321

茶人精神是什么?322

茶道的分类322

何为修行类茶道?322

何为修身类茶道?323

何为礼仪类茶道?323

何为表演类茶道?323

第三章 装点生活赏茶艺324

什么是茶艺?324

传统茶艺和家庭茶艺325

工艺茶茶艺表演327

乌龙茶茶艺表演329

绿茶茶艺表演336

花茶茶艺表演339

祁门红茶茶艺表演342

禅茶茶艺表演345

盖碗茶茶艺表演348

对茶艺师的基本要求352

茶艺表演的形象要求352

茶艺表演的环境要求353

茶艺表演的气质要求353

茶艺表演过程中怎样运用插花?354

茶艺表演过程中的服饰要求354

茶艺表演过程中的音乐选择355

茶艺表演过程中怎样选择茶叶?355

茶艺表演过程中怎样运用茶具搭配?356

茶艺表演过程中的位置、顺序、动作要求356

第四章 不可不知的茶礼仪357

泡茶的礼仪357

奉茶的礼仪360

品茶中的礼仪362

倒茶的礼仪363

习茶的基本礼仪364

提壶、握杯与翻杯手法367

温具手法371

常见的4种冲泡手法373

喝茶做客的礼仪378

第五章 饮茶的宜忌381

饮茶须有度381

不要饮隔夜茶382

饮茶忌空腹382

药茶要慎重选383

喝茶要讲究中医五行384

忌饮烫茶385

忌饮冷茶386

忌饭后立即饮茶386

忌冲泡次数过多387

第五篇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390

第一章 生活处处有茶迹390

茶与名人390

茶诗392

茶画395

茶联396

茶与歌舞398

茶与婚礼400

茶与祭祀402

茶与谚语403

茶与棋406

茶和道家407

茶和儒家409

名人住宅的著名茶联412

古代名人的著名茶联412

第二章 茶人茶事茶典413

诗僧与茶僧413

唐伯虎与祝枝山猜茶谜415

杨维桢与茶416

什么是茶典?417

《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417

《煎茶水记》:我国第一部鉴水专著418

《十六汤品》:最早的宜茶汤品专著418

蔡襄的茶书经典——《茶录》419

《大观茶论》:宋代茶书的代表419

《宣和北苑贡茶录》是一部什么样的论茶之作?419

《茶具图赞》:我国第一部茶具专著420

明代茶书《茶谱》420

《煮泉小品》:品茶用水专著420

品茶专著《茶寮记》421

明代许次纾的《茶疏》421

《阳羡茗壶系》:关于宜兴紫砂壶的专著421

《茶解》:论茶专著422

《茶史》:清代茶学专著422

何谓茶人?422

为什么白居易自称为“别茶人”?423

卢全与茶423

欧阳修与茶有关的作品424

蔡襄对茶业的贡献424

东坡居士嗜茶425

黄庭坚把茶比作故人425

擅长茶艺的宋徽宗426

嗜茶大诗人陆游426

朱熹现存于世的茶诗427

朱权的饮茶新主张427

以茶代酒的起源428

陆纳用茶果待客428

郑可简献茶谋官429

“吃茶去”429

千里送惠泉429

陆羽鉴水430

“苦口师”的掌故430

陆卢遗风431

驿库茶神431

“今日有水厄”431

乞赠密云龙432

李师中宽茶税432

蔡襄辨茶432

晋公立茶法433

茶墨之辩433

东坡梦泉433

得茶三味434

唐庚失具434

李清照饮茶助学434

桑苎遗风435

“且吃茶”435

从来佳茗似佳人435

张岱品茶定交436

仁宗赐茶436

乾隆量水437

重华宫茶宴437

“才不如命”的掌故438

板桥壶诗438

良马换《茶经》438

袁枚品茶的传说439

雪芹辨泉的传说439

第三章 茶与文学艺术440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440

张萱《煎茶图》441

《宫乐图》中的饮茶之风441

周昉《调琴啜茗图》442

赵佶《文会图》442

阎立本《斗茶图卷》443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443

刘松年《撵茶图》444

刘松年《卢全烹茶图》444

刘松年《博古图》444

倪瓒《安处斋图卷》445

赵原《陆羽烹茶图》445

王绂《竹炉煮茶图》446

姚绶《煮茶图咏》446

唐寅《事茗图》446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447

陈洪绶《停琴啜茗图》448

华岩《闲说听旧图》448

边寿民《紫砂壶》448

王士慎《墨梅图》449

金农《玉川先生煮茶图》449

李方膺《梅兰图》450

蒲作英《茶熟菊开图》450

钱慧安《烹茶洗砚图》450

吴昌硕《品茗图》451

吴昌硕《煮茗图》451

胡术《清茗红烛图》451

丁云鹏《煮茶图》451

齐白石《梅花茶具图》452

丰子恺《人散后》452

丁聪《茶馆画旧》452

茶与书法的关系453

史游《急就章》453

怀素《苦笋帖》454

蔡襄《茶录书卷》454

苏轼《一夜帖》454

黄庭坚《茶宴》455

米芾《笤溪诗卷》455

唐寅《夜坐》455

徐渭《煎茶七类卷》456

吴昌硕《角茶轩》456

刘墉“赐衣传茶”印章457

“一瓯香乳听调琴”印章457

赵之谦“茶梦轩”印章457

韦应物《喜园中茶生》458

白居易《琴茶》458

柳宗元《夏昼偶作》458

杜牧《题茶山》459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459

欧阳修《双井茶》460

欧阳修《三游洞》460

范成大《夔州竹枝歌》460

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461

王世贞《试虎丘茶》461

我国古代与茶有关的戏剧462

我国茶歌的主要来源462

我国的著名茶歌462

附录 陆羽《茶经》精要解读463

一之源463

二之具464

三之造465

四之器466

五之煮469

六之饮471

七之事472

八之出476

九之略476

十之图4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