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呵护生命 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呵护生命 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
  • 刘济良,王定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0522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57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生命哲学-教育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呵护生命 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 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的灵魂2

(一)“人文”的意蕴2

(二)人文关怀与生命教育3

二 呵护生命——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4

(一)呵护生命就是敬畏和尊重生命4

(二)生命就是尊重生命的主体性5

(三)呵护生命就是尊重生命的规律5

(四)呵护生命就要呵护生命的情感6

(五)呵护生命就是赋予生命之爱7

三 结构——本书的内容与思路8

第一章 生命的养成教育10

一 养成教育的个体生命发展意蕴11

(一)养成教育11

(二)生命与养成教育18

二 当前养成教育缺失造成的生命异化23

(一)生命价值观迷惘23

(二)生命情感危机26

(三)生命意志薄弱29

三 养成教育缺失造成生命异化之归因分析31

(一)教育理念的偏颇——忽视生命32

(二)教育实践的弊端——轻视养成35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异化生命40

四 养成教育对个体生命发展的建构44

(一)调整养成教育的目标44

(二)把握养成教育的特点50

(三)确立养成教育的内容53

(四)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61

第二章 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64

一 解读关怀教育理论64

(一)关怀教育理论的产生64

(二)关怀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71

(三)关怀教育理论的特征77

二 关怀教育与学生个体生命的关系79

(一)关怀和关怀教育79

(二)关怀教育与个体生命83

三 当代教育对学生个体生命关怀缺失的现状及归因分析87

(一)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生命关怀缺失的现状87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生命关怀缺失的归因分析97

四 对学生个体生命实施关怀教育的思考106

(一)实施关怀教育的价值取向106

(二)实施关怀教育的原则109

(三)实施关怀教育的策略113

第三章 走向生命对话的教育123

引言123

一 生命存在:永恒展开的对话125

(一)对话思想:生命文化的自然孕育126

(二)对话与生命:自在天然的关联132

(三)识读对话:不断扩展的隐喻135

二 生命对话:教育的生命源泉139

(一)生命对话:教育意蕴之所在139

(二)生命对话:教育精神的实质145

(三)生命对话:教育价值的旨归151

三 走向生命对话:教育的理想追求157

(一)教育走向生命对话的理论依据158

(二)教育走向生命对话的价值取向确立166

(三)教育走向生命对话的原则遵循180

第四章 走向生命理解的教育191

一 理解与生命193

(一)理解的历史样态193

(二)生命的理解意蕴201

二 识读生命理解205

(一)生命理解的概念205

(二)生命理解的特征206

(三)生命理解的结构208

三 审视教育场阈中生命理解的失落213

(一)教育价值观的设定消解教育主体的“前理解”214

(二)功利化追求淹没个体生命的自我理解216

(三)“分数崇拜”模糊教育主体的“视界融合”218

(四)科学主义造成教育的祛理解化220

(五)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遮蔽教育交往行为222

四 生命理解的教育建构225

(一)教育要重视个体生命的“前理解”225

(二)教育要引导个体生命不断实现自我理解227

(三)教育的过程要促进生命个体的“视界融合”230

(四)教育的目标要成全生命的理解233

(五)教育交往要实现非中心化234

参考文献238

后记2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