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法律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主义法律观
  • 张光博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4722993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法制-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法律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原理的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的品格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1

一、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3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5

三、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9

四、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13

五、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17

六、剥削阶级国家的不同历史类型20

七、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7

八、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主要的基本的内容33

九、无产阶级专政是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7

十、国家的消亡40

十一、反对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流派的国家学说的斗争4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45

一、列宁论国家47

二、毛泽东论国家49

三、邓小平在国家理论方面的贡献52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胜利结晶55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与法制建设58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58

二、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解决在法律的本质问题上的疑难60

三、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位65

四、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论述,树立科学的法意识,强化法解释学,建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72

第四节 邓小平理论法学概述75

一、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75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78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法律的价值80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82

五、计划经济体制下法制建设的局限性83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与法律保障85

七、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法律的历史88

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生机蓬勃,邓小平理论法学正葆其美妙的青春90

第五节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繁荣法学91

一、几种观点的是非91

二、坚持科学的阶级观点92

三、批判地继承93

四、理论联系实际94

第六节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法学研究95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5

二、坚持实行“双百”方针96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97

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98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使法学成为科学101

第一节 法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1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2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法学研究103

三、一分为二的阶级分析方法用于法学研究105

四、法学研究要运用整体化、系统化的方法107

五、法学中的多维意识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09

第二节 比较宪法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和体系111

一、比较宪法学的对象112

二、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114

三、比较宪法学的体系120

第三节 制度、体制和法122

一、社会基本制度、市场经济与法的关系122

二、制度与体制分析方法的应用124

三、克服法学研究中的两种不正确的理论倾向135

四、进行平等和自由的讨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37

第三章 分清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和西方议会民主与法制的界限139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的胜利139

一、中国人民为争取社会主义民主而进行的斗争139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历史类型的民主143

三、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150

第二节 民主问题辨析154

一、民主有内容和形式之分155

二、民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156

三、民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159

四、民主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161

五、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证16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法学学科中的应用164

第一节 国家与法律的继承性164

一、社会主义的国家与法律更具优越性165

二、社会主义的国家与法是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反映165

三、国家与法律的继承性的实践16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来源与科学的法制观念171

一、我国法学的源流171

二、关于树立科学的法制观念174

三、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是历史经验的总结175

四、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建设17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176

一、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走向完善177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及其难以克服的缺陷179

三、市场经济必将为社会主义法制带来繁荣181

第四节 法律的功能与价值185

一、法律的功能与价值的内含185

二、法律的基本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186

三、法律的价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189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的功能和价值192

第五节 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是法律的核心构成194

一、法律规范194

二、法律关系197

三、对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实行拆解的意义200

第六节 法治和人治,法制和专制204

一、我国的法治与法制205

二、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207

第七节 关于法理学的几个观点210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210

二、上个世纪50年代的苏联法学211

三、资产阶级法学213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214

第五章 法与政治216

第一节 法律与国家216

一、国家机器的软件与硬件216

二、有国家才有法,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法218

三、由国家权力分配法律的权利和义务220

第二节 法与阶级221

一、法律同阶级和阶级斗争相联系221

二、坚持法的阶级性并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223

三、掩盖和否定法的阶级性是剥削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手段225

第三节 法律与政党227

一、法律是实现执政党纲领的工具227

二、党的纲领与现实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228

第四节 法律与民族231

一、不同国家的法律为不同的民族关系服务231

二、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与法律232

第五节 法律与世界234

一、国内法的延长234

二、扩大国际合作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236

第六节 法学研究要树立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观念238

一、基本路线是我国法律的灵魂238

二、“一个中心”238

三、“两个基本点”239

四、法学研究不能离开政治241

第六章 法律与经济243

第一节 法律与经济制度243

一、经济制度创造法律为自己服务243

二、法律随着经济制度的更替而更替245

第二节 法律与经济体制247

一、把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区别247

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法制建设249

三、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建设250

四、法律与经济规律252

第三节 国家实现管理经济职能的手段255

一、规范市场的微观经济行为255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257

第四节 法律与经济相关的各种不同观点258

一、所谓法律是社会存在,法律是社会意识的划分259

二、所谓“法律是共同意志”的反映259

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到底是怎么回事?260

四、所谓推动“契约社会”的早日到来262

五、市场经济与法律的有关问题263

第七章 法律与文化275

第一节 法律是意识形态的力量275

一、意识形态的力量化275

二、法律的意识277

三、法律的解释279

第二节 法律与道德、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280

一、法与道德280

二、法律与宗教283

三、法律与其他意识形态284

第三节 法律与科学技术286

一、第一生产力与知识产权287

二、科学技术与法制手段的进步和法制领域的扩充289

第四节 法律文化290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291

二、法学之作为法律文化292

三、法律与语言、逻辑293

第五节 资产阶级法学流派评述294

一、自然法学派295

二、历史法学派296

三、社会法学派298

四、分析法学派299

五、纯粹法学派300

六、几点评论302

第八章 法与社会305

第一节 法律与劳动305

一、剥削制度下的法律与劳动305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法律与劳动307

第二节 法律与婚姻家庭309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310

二、法律与婚姻家庭312

三、法律与性314

第三节 法律与社会保障316

一、社会保障的意义316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317

第四节 法律与环境保护319

一、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319

二、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法律320

第五节 法与上述领域关系的不同观点321

一、所谓法律社会学的世纪成就说321

二、关于社会分配的五种形式说322

三、关于法律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说323

后记324

结束语 依法治国——十八大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3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