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医病理学 第5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医病理学 第5版
  • 丛斌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2423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法医学-病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医病理学 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内容1

一、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科研模式1

二、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及其相关法律制度2

第二节 法医病理学发展史5

一、古代法医病理学5

二、近现代法医病理学6

第三节 法医病理学鉴定及档案、标本管理8

一、现场勘查记录8

二、尸体检验记录9

三、法医病理学检验鉴定注意事项9

四、法医病理学鉴定意见书10

五、法医病理学档案及标本管理11

第四节 法医病理学工作者的培训、职业要求、工作条件和保护12

一、法医病理学工作者的培训12

二、法医病理学工作者的职业要求12

三、法医病理学工作者必要的工作条件与保护13

第五节 法医病理学鉴定人出庭作证注意事项14

一、出庭作证的主要法律依据15

二、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程序15

三、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注意事项16

第二章 死亡20

第一节 生命与死亡的基本理论21

一、生命的本质、生命器官与生命体征21

二、死亡的相关概念21

第二节 死亡的分类及诊断标准22

一、死亡的分类22

二、死亡的诊断标准23

第三节 脑死亡24

一、脑死亡的定义及分类24

二、脑死亡的临床意义24

三、脑死亡的诊断标准25

四、脑死亡的脑形态学改变25

五、脑死亡与持续性植物状态26

第四节 死亡的发生经过与假死26

一、死亡发生的一般经过26

二、假死27

第五节 死因分析28

一、法医学死亡原因分析28

二、死亡机制29

三、死亡方式32

四、死因分析的注意事项33

第六节 死亡及尸体的管理制度34

一、死亡确认34

二、尸体解剖35

三、尸体管理35

第三章 死后变化37

第一节 死后变化的影响因素、分类及法医学意义38

一、死后变化的影响因素38

二、死后变化的分类39

三、死后变化的法医学意义39

第二节 早期死后变化40

一、超生反应40

二、肌肉松弛41

三、皮革样化41

四、角膜混浊41

五、尸冷42

六、尸斑42

七、内部器官血液坠积45

八、尸僵45

九、尸体痉挛46

十、自溶和自家消化47

第三节 晚期死后变化49

一、毁坏型晚期死后变化49

二、保存型尸体53

第四节 死后化学变化和分子变化55

一、死后大分子降解及其他化学变化55

二、影响死后化学变化和分子变化的因素57

三、法医学意义58

第五节 动物、昆虫及其他环境因素对尸体的毁坏59

一、动物对尸体的毁坏59

二、昆虫对尸体的毁坏60

三、其他自然环境因素对尸体的毁坏60

第六节 死后人为现象61

一、死后人为现象分类61

二、濒死期的人为现象61

三、尸体停放、搬运和冷藏过程中的人为现象62

四、尸检过程中的人为现象62

五、大体标本存放、固定及取材过程中的人为现象63

六、病理组织学制片过程中的人为现象64

第四章 死亡时间推断66

第一节 死后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67

一、根据尸温推断早期死亡时间67

二、根据其他各种早期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早期死亡时间69

三、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早期死亡时间70

四、根据离子浓度推断早期死亡时间71

五、根据酶的测定推断早期死亡时间72

六、根据DNA、RNA检测推断早期死亡时间73

七、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早期死亡时间74

八、根据膀胱尿量推断早期死亡时间74

九、综合参数法推断早期死亡时间74

第二节 死后晚期死亡时间推断78

一、根据尸体腐败程度推断死亡时间78

二、根据嗜尸昆虫数据推断死亡时间79

三、根据植物生长规律推断死亡时间82

四、根据现场遗留物推断死亡时间83

五、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83

第五章 机械性损伤概论86

第一节 机械性损伤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分类86

一、机械性损伤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87

二、机械性损伤的分类89

第二节 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89

一、擦伤89

二、挫伤91

三、创92

四、其他类型的损伤94

第三节 机械性损伤的检查及法医学鉴定94

一、机械性损伤检查原则94

二、机械性损伤检查的内容和要求95

三、机械性损伤检查的基本步骤95

四、机械性损伤法医学鉴定的任务96

第六章 钝器损伤98

第一节 棍棒伤98

一、圆柱形棍棒伤99

二、方柱形棍棒伤99

三、不规则形棍棒损伤99

第二节 砖、石损伤100

一、砖头伤100

二、石头伤100

第三节 斧锤损伤101

一、斧背伤101

二、锤击伤102

第四节 徒手伤104

一、手所致的损伤104

二、足所致损伤105

三、肘、膝、头所致的损伤106

四、咬伤106

第五节 高坠伤106

一、影响高坠损伤的因素107

二、现场勘查107

三、尸体检验108

四、高坠伤的特点109

五、实验室检验109

六、鉴定109

第六节 挤压伤110

一、挤压伤的特点110

二、挤压综合征110

三、挤压伤的法医学鉴定110

第七节 摔跌伤111

第七章 锐器损伤113

第一节 刺器及刺创114

一、刺器114

二、刺创115

第二节 切器及切创118

一、切器118

二、切创118

第三节 砍器及砍创120

一、砍器120

二、砍创120

第四节 剪器及剪创122

一、剪创的形态特征122

二、剪创的法医学鉴定123

第八章 火器损伤125

第一节 枪弹损伤概述126

一、枪弹的类型、结构及发射原理和过程126

二、枪弹的损伤机制129

三、枪弹创的类型131

第二节 枪弹损伤的形态特征133

一、典型枪弹创的形态特征133

二、非典型枪弹损伤142

第三节 枪弹损伤的法医学鉴定142

一、枪弹损伤的认定与枪支的识别142

二、射击方向的判定142

三、射击角度的鉴定143

四、射击距离的鉴定145

五、枪弹损伤致伤方式的鉴定147

六、各种物证的发现、提取和送检148

第四节 爆炸损伤148

一、爆炸的类型及特征149

二、爆炸损伤的形成机制150

三、爆炸损伤的类型及形态特征151

四、爆炸损伤的法医学鉴定152

第九章 身体各部位机械性损伤156

第一节 颅脑、脊柱与脊髓损伤157

一、头皮损伤157

二、颅骨骨折158

三、颅内血肿162

四、脑损伤166

五、脊柱与脊髓损伤172

第二节 躯干及四肢损伤174

一、胸部损伤174

二、腹部损伤178

三、骨盆及四肢损伤181

第十章 交通损伤186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损伤187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损伤188

二、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损伤202

三、道路交通损伤的法医学鉴定203

第二节 铁路交通事故损伤207

一、铁路交通事故损伤的原因208

二、铁路交通事故的损伤机制与特征208

三、铁路交通事故损伤的法医学鉴定210

第三节 航空事故损伤210

一、航空事故的损伤机制211

二、航空事故损伤的特征212

三、航空事故的个人识别212

四、航空事故的法医学鉴定213

第四节 船舶事故损伤214

一、船舶事故的损伤机制与特征214

二、船舶事故的个人识别和法医学鉴定215

第十一章 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217

第一节 致伤物推断和认定217

一、致伤物的推断218

二、致伤物的认定229

三、衣着上损伤的检验232

第二节 损伤时间推断232

一、生前伤的诊断233

二、伤后存活时间的估计240

第三节 机械性损伤的死亡原因243

一、机械性损伤的常见致死原因243

二、损伤、疾病与死亡的关系245

三、致命伤后行为能力249

第十二章 机械性损伤并发症252

第一节 损伤并发症概述252

一、损伤并发症的特征和原因253

二、损伤并发症的鉴定253

第二节 休克254

一、休克形成机制255

二、休克病理变化255

三、休克的法医学鉴定255

第三节 栓塞256

一、肺动脉血栓栓塞256

二、脂肪栓塞257

三、空气栓塞258

第四节 挤压综合征259

一、挤压综合征形成原因和死亡机制259

二、挤压综合征病理变化259

三、挤压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260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60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机制261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学改变261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261

第六节 创伤后心功能不全262

一、创伤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原因和机制262

二、创伤后心功能不全的病理学变化262

三、创伤后心功能不全的法医学鉴定263

第七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63

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机制264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学变化264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265

第八节 颅脑损伤后并发症及后遗症267

一、外伤性脑脊液漏267

二、外伤后颅骨骨髓炎267

三、外伤后颅内脓肿267

四、化脓性脑膜炎268

五、外伤性癫痫268

六、外伤性脑积水268

七、去大脑皮质综合征和迁延性昏迷268

八、法医学鉴定269

第十三章 机械性窒息271

第一节 机械性窒息概述272

一、机械性窒息的概念及分类272

二、机械性窒息的病理生理变化273

三、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的一般征象275

四、机械性窒息的法医学鉴定原则277

第二节 缢死278

一、缢索、缢套和结扣278

二、缢死的体位279

三、缢型280

四、缢死的机制281

五、缢死的病理学变化282

六、缢索的物证意义285

七、缢死的法医学鉴定286

八、缢颈后非即时死亡287

第三节 勒死287

一、勒索和勒死的方式287

二、勒死的机制288

三、勒死的病理学变化288

四、勒死的法医学鉴定289

第四节 扼死291

一、扼颈的方式291

二、扼死的机制292

三、扼死的病理学变化292

四、扼死的法医学鉴定294

五、扼颈后遗症295

第五节 压迫胸腹部所致窒息295

一、压迫胸腹部的方式295

二、压迫胸腹部死亡机制296

三、压迫胸腹部死亡尸体的病理学变化296

四、压迫胸腹部死亡的法医学鉴定296

第六节 捂死和闷死296

一、捂死和闷死的方式296

二、捂死和闷死的机制297

三、捂死和闷死的病理学变化297

四、捂死和闷死的法医学鉴定298

第七节 哽死298

一、哽死的方式298

二、哽死的机制299

三、哽死尸体的病理学变化299

四、哽死的法医学鉴定299

第八节 性窒息299

一、性窒息的现场299

二、性窒息者的性别、年龄、文化及生前表现300

三、性窒息的方式和死亡机制300

四、性窒息死亡的病理学变化300

五、性窒息死亡的法医学鉴定300

第九节 体位性窒息301

一、体位性窒息的方式301

二、体位性窒息的死亡机制301

三、体位性窒息的症状和体征302

四、体位性窒息死亡的病理学变化302

五、体位性窒息死亡的法医学鉴定302

第十节 溺死302

一、溺死的病理生理过程302

二、溺死的机制303

三、溺死尸体的病理学变化303

四、溺死的实验室检验307

五、水中尸体的法医学鉴定311

第十四章 高温与低温损伤316

第一节 烧伤与烧死316

一、烧伤的形态学改变及严重程度的估计317

二、烧死尸体的形态学改变319

三、火场中尸体的法医学鉴定322

第二节 中暑死325

一、中暑发生的条件325

二、中暑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325

三、中暑尸体的形态学改变326

四、中暑死亡的法医学鉴定326

第三节 冻伤与冻死327

一、冻伤的程度及形态学改变327

二、冻伤的发生条件328

三、冻死的过程及死亡机制329

四、冻死尸体的形态学改变329

五、冻死的法医学鉴定331

第十五章 电流损伤及其他物理因素损伤333

第一节 电流损伤334

一、电流损伤的基本知识334

二、电流对人体的作用336

三、电流对人体损伤的影响因素337

四、电击死的死亡机制339

五、电击伤病理学改变340

六、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346

第二节 雷击死349

一、雷电对人体的作用349

二、雷击死者的病理学改变350

三、雷击死的法医学鉴定352

第三节 其他物理因素损伤352

一、气压损伤352

二、放射性损伤353

三、超声波损伤356

四、激光损伤357

五、微波、高频电磁波损伤358

第十六章 家庭暴力与杀婴361

第一节 家庭暴力362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362

二、家庭暴力的特点362

第二节 虐待死亡363

一、虐待儿童死亡363

二、虐待老人死亡365

三、虐待女性死亡366

第三节 杀婴366

一、活产与死产的鉴别367

二、新生儿存活时间的确定369

三、新生儿存活能力的确定370

四、新生儿死亡原因鉴定372

第十七章 猝死374

第一节 猝死总论375

一、猝死的特征375

二、猝死的原因375

三、猝死法医学鉴定的意义377

四、猝死的法医学鉴定378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猝死379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79

二、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383

三、主动脉窦瘤、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384

四、病毒性心肌炎387

五、心肌病387

六、克山病390

七、结核性心肌炎390

八、马方综合征391

九、肺动脉栓塞391

十、心脏传导系统疾病392

十一、高血压394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395

一、脑血管疾病395

二、常见颅内肿瘤397

三、癫痫399

四、病毒性脑炎399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00

第四节 呼吸系统疾病猝死401

一、急性喉阻塞401

二、肺炎402

三、支气管哮喘405

四、肺气肿和气胸405

第五节 消化系统疾病猝死406

一、急性消化道出血406

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407

三、急性腹膜炎408

四、急性胃扩张及胃破裂409

第六节 生殖系统疾病猝死409

一、异位妊娠409

二、羊水栓塞410

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猝死411

一、低血糖症411

二、嗜铬细胞瘤412

三、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412

第八节 免疫系统异常所致猝死413

第九节 其他猝死414

一、青壮年猝死综合征414

二、婴儿猝死综合征415

三、抑制死416

第十八章 医疗纠纷419

第一节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及医疗损害责任的概念420

一、医疗纠纷的概念与特点420

二、医疗事故的概念与构成条件420

第二节 医疗纠纷的类型和发生原因421

一、医源性医疗纠纷421

二、非医源性医疗纠纷421

第三节 医疗损害的类型和发生原因423

一、手术失误导致的医疗损害423

二、麻醉失误导致的医疗损害425

三、输血、输液导致的医疗损害426

四、药物过敏性休克导致的医疗损害427

五、用药不当导致的医疗损害427

六、误诊、误治导致的医疗损害428

七、护理失误导致的医疗损害429

八、诊疗技术失误导致的医疗损害429

九、医疗整形导致的医疗损害431

十、预防接种导致的医疗损害431

十一、医疗器械故障导致的医疗损害433

十二、医疗机构管理混乱导致的医疗损害433

第四节 医疗纠纷的法医病理学鉴定434

一、医疗纠纷的法医病理学鉴定程序434

二、医疗纠纷的法医病理学检验注意事项435

三、法医病理学鉴定的作用和价值436

第十九章 法医尸体检验438

第一节 法医尸体检验规程439

一、法医尸体检验前的准备工作439

二、法医尸体检验设备条件440

三、法医尸体检验的注意事项442

四、尸体衣着检查443

五、法医尸体解剖的基本术式和程序444

六、法医尸体解剖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器官检查445

七、法医病理学选择性检查451

八、法医特殊类型的尸体检查453

九、法医病理学的取材、固定及送检457

第二节 德国、澳大利亚的法医尸体检验460

一、德国、澳大利亚的尸体检验制度460

二、德国、澳大利亚的法医尸体检验规程及方法463

第三节 虚拟解剖467

一、虚拟解剖的主要技术467

二、虚拟解剖的步骤及注意事项468

三、虚拟解剖的具体运用468

四、虚拟解剖的局限性472

附录475

附录一 正常器官的重量及大小475

附录二 胎儿周龄估算(按照身长及体重)477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4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