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水源联合配置与供水安全保障综合利用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褚德义,杨林海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1705902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1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27页
- 主题词:区域资源-水资源管理-研究-蚌埠;城市供水-研究-蚌埠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多水源联合配置与供水安全保障综合利用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国内外水资源配置技术及研究现状1
1.1.1 水循环研究现状与进展1
1.1.2 水资源配置研究3
1.1.3 水量分配与调度研究6
1.2 技术需求与主要研究内容9
1.2.1 技术需求9
1.2.2 主要研究内容9
第2章 蚌埠市概况11
2.1 自然地理11
2.2 水文气象11
2.3 河流水系11
2.4 土壤植被与水文地质12
2.5 水利工程13
2.6 社会经济14
2.6.1 人口状况14
2.6.2 经济15
第3章 水量水质评价及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16
3.1 水资源量评价16
3.1.1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16
3.1.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7
3.1.3 水资源总量评价22
3.1.4 过境水量23
3.2 水质评价25
3.2.1 地表水水质评价25
3.2.2 地下水水质评价25
3.3 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26
3.3.1 降雨演变分析26
3.3.2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30
3.3.3 径流演变分析35
第4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问题研究38
4.1 工程供水能力38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39
4.2.1 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分析39
4.2.2 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分析40
4.2.3 地表水开发利用潜力分析40
4.2.4 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分析40
4.3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演变情势40
4.4 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42
4.5 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43
4.6 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要求44
第5章 节水潜力与水资源需求态势研究45
5.1 节约用水45
5.1.1 节水现状与潜力分析45
5.1.2 节水措施46
5.1.3 用水效率指标47
5.2 需水预测47
5.2.1 需水预测方法47
5.2.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50
5.2.3 需水量预测51
5.2.4 需水量汇总55
5.3 成果合理性56
5.3.1 增长趋势分析56
5.3.2 需水结构变化分析56
5.3.3 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分析57
第6章 蚌埠闸上枯水期水资源动态演变与供需态势研究59
6.1 蚌埠闸59
6.1.1 水位控制条件59
6.1.2 来水量分析60
6.1.3 蚌埠闸上区域历年干旱年情况60
6.2 枯水期水资源演变规律61
6.2.1 枯水期的确定61
6.2.2 降水量演变规律分析65
6.2.3 枯水期径流情势演变规律76
6.2.4 典型断面枯水期径流演变及动态模拟分析84
6.3 枯水期水资源情势演变影响因素88
6.3.1 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88
6.3.2 下垫面变化的影响89
6.4 不同枯水组合水资源利用及可利用量研究91
6.4.1 不同枯水组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91
6.4.2 不同枯水组合的水资源可利用量91
6.5 枯水期水资源供需态势分析92
6.5.1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92
6.5.2 流域用水量变化趋势92
6.5.3 蚌埠闸上受旱典型年水量平衡分析92
6.5.4 不同频率、不同枯水组合下水资源供需态势92
6.6 枯水期供水安全评价技术93
6.6.1 供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93
6.6.2 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模型96
6.6.3 供水安全评价结果103
第7章 多水源多用户联合配置技术105
7.1 地表水105
7.1.1 地表水水源条件105
7.1.2 地表水可供水量分析105
7.1.3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106
7.2 地下水107
7.2.1 地下水赋存条件107
7.2.2 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107
7.2.3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108
7.3 沿淮洼地洪水资源利用109
7.3.1 蚌埠市沿淮洼地分布109
7.3.2 沿淮洼地与淮河连通关系110
7.3.3 沿淮洼地水资源利用110
7.4 再生水源111
7.4.1 再生水利用范围111
7.4.2 可回用污水量预测111
7.4.3 再生水可供水量112
7.5 外调水供水112
7.5.1 南水北调工程112
7.5.2 引江济淮工程113
7.5.3 外调水可供水量113
7.6 多水源多用户水量配置技术113
7.6.1 配置原则与方法113
7.6.2 交互式情景共享—系统仿真耦合模型115
7.6.3 供需平衡分析成果125
7.6.4 多水源多用户水量配置成果127
第8章 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技术129
8.1 水功能区划129
8.2 水环境现状与问题130
8.3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132
8.3.1 现状纳污量调查分析132
8.3.2 污染物纳污能力133
8.4 水资源保护方案134
8.4.1 水资源保护目标134
8.4.2 地表水保护措施135
8.5 水环境修复与水景观布局137
8.5.1 总体布局137
8.5.2 蚌埠市区水景观与水生态河湖规划布局137
8.5.3 怀远县水景观与水生态河湖规划布局138
8.5.4 固镇县水景观与水生态河湖规划布局140
8.5.5 五河县水景观与水生态河湖规划布局140
8.5.6 主要功能区规划142
8.5.7 主要对策措施145
第9章 供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149
9.1 地表水联合调度利用149
9.1.1 淮河干流蚌埠闸—正阳关水量配置研究149
9.1.2 蚌埠闸与怀洪新河联合调度利用160
9.1.3 蚌埠闸上水资源调度关键技术163
9.2 地下水资源安全开采技术研究180
9.2.1 浅层地下水开发181
9.2.2 中深层孔隙水开发181
9.3 特枯水期水资源应急调度技术182
9.3.1 典型干旱年水量平衡分析182
9.3.2 特枯水期水源条件分析183
9.3.3 应急调度方案193
9.4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技术195
9.4.1 水资源监测初步研究195
9.4.2 水资源管理措施195
9.4.3 监管与考核体系建设195
9.4.4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技术199
9.5 保障措施202
9.5.1 水源工程保障202
9.5.2 水环境工程保障207
第10章 主要成果与建议209
10.1 主要成果209
10.2 水资源综合开发与配置对策建议212
参考文献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