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 中国戏曲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 中国戏曲通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4608230.jpg)
- 张庚,郭汉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ISBN:978710403283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172MB
- 文件页数:530页
- 主题词:戏曲-艺术-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 中国戏曲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1
第一节 自成体系的中国戏曲2
一 中国戏曲与印度梵剧2
二 中国戏曲的特殊道路5
第二节 戏曲生存与延续的社会条件13
一 城市对戏曲提高的作用13
二 多种声腔的出现与声腔系统的形成16
第三节 戏曲的全国化21
一 戏曲的全国化趋势21
二 全国化与地方化的关系24
第四节 戏曲的现代化27
一 戏曲能否迈出封建的铁门槛27
二 戏曲要不要接受新事物31
三 走向世界,走向未来36
第二章 中国戏曲的人民性39
第一节 人民性的涵义及性质40
一 对戏曲遗产的总体认识40
二 人民性的涵义43
三 人民性的审美性质46
第二节 古代戏曲的人民性50
一 古代戏曲人民性的历史特征50
二 古代戏曲人民性的审美特征58
第三节 有关传统剧目人民性的几个问题66
一 关于封建道德66
二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74
三 关于民族问题79
第四节 当代戏曲的人民性86
一 当代戏曲与人民的联系86
二 当代戏曲人民性的发展89
第三章 戏曲的艺术形式97
第一节 诗、乐、舞的综合与戏曲形式的形成99
一 诗歌、音乐、舞蹈的混合99
二 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101
三 戏曲形式的形成106
第二节 戏曲形式的节奏性113
一 节奏形式与节奏感114
二 节奏在综合艺术中的作用117
第三节 戏曲形式的虚拟性119
一 虚拟性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120
二 虚拟与真实感123
三 虚拟手法与特殊的舞台时空形态125
第四节 戏曲形式的程式性127
一 戏曲程式的特性128
二 戏曲程式的表现规律132
第四章 戏曲的艺术方法137
第一节 不同的舞台形象创造方法138
一 模仿说与摹象戏剧的发展和变异139
二 物感说与戏曲意象142
第二节 戏曲意象的创造规律147
一 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148
二 人物形象的意象化153
三 戏剧环境的意象化161
第三节 戏曲艺术方法的实质166
一 戏剧的本质和特性166
二 戏曲艺术方法的实质:再现基础上的表现169
第五章 戏曲文学177
第一节 剧诗178
一 无体不备的兼容文学179
二 藏中有露的主观诗人181
三 蕴藉抒情的戏剧动作183
第二节 戏曲的人物塑造185
一 塑造人物,就是塑造性格186
二 戏曲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188
第三节 戏曲的情节结构197
一 戏曲情节的含义和特点197
二 戏曲结构的形态、层次和手法200
第四节 戏曲的冲突206
一 戏剧冲突和戏剧性207
二 戏曲冲突形态的特殊性209
第五节 戏曲的体裁212
一 我国悲剧的发展概貌和审美特点213
二 我国喜剧的发展概貌和审美特点220
三 我国的正剧225
第六节 戏曲的语言227
一 语求肖似228
二 言须本色231
三 声务铿锵233
第六章 戏曲音乐237
第一节 戏曲音乐的特征238
一 音乐艺术的特性238
二 音乐与戏剧的结合243
三 民间性与专业性251
第二节 戏曲音乐的构成258
一 抒情性与叙事性258
二 曲牌联套与板式变化263
三 旧曲沿用与形象创造270
第三节 戏曲音乐的体现手段278
一 戏曲的声乐279
二 戏曲的器乐285
第七章 戏曲表演295
第一节 独具品格的表演艺术296
一 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296
二 歌舞性与戏剧性的矛盾统一298
第二节 表演程式308
一 程式一词的由来308
二 表演程式与生活310
三 表演程式的特性312
四 表演程式的作用316
第三节 脚色行当318
一 行当的含义319
二 行当的构成320
三 行当的特性及其作用323
第四节 塑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追求326
一 造型327
二 表情330
三 寓意333
四 求美335
第五节 戏曲的舞台体验340
一 多元化的体验方式340
二 “勉强”与“自然”346
第八章 戏曲舞台美术349
第一节 人物造型350
一 可舞性·装饰性·程式性350
二 脸谱的传神、变形和象征353
三 服装的程式性——穿戴规制357
四 梅兰芳开创的“第二传统”362
第二节 景物造型366
一 从表演中产生“布景”366
二 门帘台帐·一桌二椅368
三 马鞭·布城·水旗373
四 戏以人重,不贵物也376
五 多样追求的新趋向380
第九章 戏曲导演387
第一节 戏曲导演的历史传统388
一 戏曲导演孕育在戏曲表演中389
二 戏曲导演的实践与理论391
三 戏曲导演制的建立394
第二节 戏曲导演的职能396
一 戏曲导演与剧本396
二 戏曲导演与演员400
三 戏曲导演的整体功能404
第三节 戏曲导演的构思活动408
一 戏曲导演形象构思的特点408
二 结构布局412
三 人物形象的创造415
第四节 戏曲导演的专业手段419
一 舞台节奏419
二 场面调度423
第五节 戏曲导演的观众意识428
一 显明的传达意识428
二 观众是形象创造的合作者430
第十章 戏曲与观众435
第一节 娱乐与教育436
一 戏曲的娱乐性特点436
二 乐与教的一致与矛盾440
三 教育寓于感动之中441
第二节 距离与共鸣443
一 对距离问题的不同态度443
二 戏曲的距离化445
三 “剧场假而情真”451
四 共鸣的复杂性453
第三节 欣赏与创造456
一 多层次的观众参与456
二 “激发观众想象力的最大活跃”459
三 不能消灭的界限463
第四节 适应与引导464
一 在观众的选择面前464
一 “看热闹”、“看门道”及其他468
三 艺术家的责任473
第十一章 戏曲的推陈出新477
第一节 中国戏曲改革的道路478
一 历史提出的课题478
二 继承与革新的辩证规律481
第二节 戏曲革新的历史回顾488
一 内容上的“整旧”与“创新”489
二 艺术上由低向高前进495
第三节 推陈出新的未来探索501
一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501
二 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506
三 戏曲发展的未来趋势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