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学经典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学经典 第3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4610692.jpg)
- 宋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海出版社
- ISBN:754510428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94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学经典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文学经典3
楚辞卷第一3
离骚经章句第一3
楚辞卷第二19
九歌章句第二19
东皇太一20
云中君21
湘君22
湘夫人24
东君25
河伯25
山鬼27
国殇27
楚辞卷第三28
天问章句第三28
楚辞卷第四37
九章章句第四37
涉江39
哀郢41
抽思42
思美人45
惜往日46
橘颂47
悲回风49
楚辞卷第五50
远游章句第五50
楚辞卷第六54
卜居章句第六54
楚辞卷第七56
渔父章句第七56
楚辞卷第八58
九辩章句第八58
楚辞卷第九65
招魂章句第九65
楚辞卷第十73
大招章句第十73
楚辞卷第十一78
惜誓章名第十一78
楚辞卷第十二81
招隐士章句第十二81
楚辞卷第十三83
七谏章句第十三83
初放84
怨世86
怨思86
自悲87
谬谏88
楚辞卷第十四89
哀时命章句第十四89
楚辞卷第十五93
九怀章句第十五93
匡机93
通路94
危俊95
昭世95
尊嘉95
思忠96
株昭97
楚辞卷第十六98
九叹章句第十六98
逢纷99
离世101
远逝102
惜贤104
忧苦106
楚辞卷第十七109
九思章句第十七109
逢尤110
怨上110
疾世111
悯上112
遭厄113
哀岁113
守志114
从政经典内篇谏上第一117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117
暴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117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118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119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119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120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121
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122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122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124
景公欲废适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124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125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第十三126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127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128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128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129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130
景公游寒途不恤死 晏子谏第十九131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131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132
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 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133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136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134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135
内篇谏下第二136
景公藉重而狱多欲托晏子晏子谏第一136
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第二137
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晏子谏第三138
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第四139
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139
景公为长广来 欲美之晏子谏第六140
景公为邹之长涂晏子谏第七140
景公春夏游猎兴役晏子谏第八141
景公猎休坐地晏子席谏第九141
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第十142
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第十一142
景公为泰吕成将以燕飨晏子谏第十二142
景公为履而饰以金玉晏子谏第十三143
景公欲以圣王之居服 而致诸侯晏子谏第十四143
景公自矜冠裳游处之贵晏子谏第十五144
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晏子谏第十六145
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145
景公登路寝台不终不说晏子谏第十八146
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第十九146
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 合葬晏子谏而许第二十147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 而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149
景公欲厚葬梁丘据晏子谏第二十二150
景公欲以人礼葬走狗晏子谏第二十三151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 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151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 晏子谏第二十五153
内篇问上第三154
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时耶 晏子对以行也第一154
庄公问伐晋晏子对以 不可若不济国之福第二154
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 不若修政以待其乱第三155
景公伐胜之问所当赏晏子对以 谋胜禄臣第四156
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156
景公问欲善齐国之政以干霸王 晏子对以官未具第六157
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 晏子对以不能第七158
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159
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第九160
景公问欲令祝史求福 晏子对以当辞罪而无求第十161
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何如 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161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 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162
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以举贤官能第十三163
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 晏子对以易第十四164
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 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165
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165
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 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165
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 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166
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若 晏子对以不与君陷于难第十九166
景公问忠臣之行何如 晏子对以与君行邪第二十167
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 晏子对以愚君所信也第二十一168
景公问圣人之不得意何如 晏子对以不与世陷乎邪第二十二168
景公问古者君民用国不危弱 晏子对以文王第二十三169
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 晏子对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169
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如何 晏子对以今闻公令如寇雠第二十五170
景公问欲和臣亲下 晏子对以信顺俭节第二十六170
景公问得贤之道 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第二十七171
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 晏子对以报以德第二十八?171
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 晏子对以患者三第二十九171
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第三十172
内篇问下第四173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 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173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贤以身第二173
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 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174
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174
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174
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 晏子对以强勉为上第六175
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175
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 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175
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176
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 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176
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 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176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 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177
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 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178
鲁昭公问安国众民 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听节敛第十四178
晏子使晋晋平公问先君得众若何 晏子对以如美渊泽第十五179
晋平公问齐君德行高下 晏子对以小善第十六180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 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180
叔向问齐德衰子若何 晏子对以进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181
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 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182
叔向问事君徒处之义奚如 晏子对以大贤无择第二十183
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 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184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 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184
叔向问啬吝爱之于行何如 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184
叔向问君子之大义何若 晏子对以尊贤退不肖第二十四185
叔向问傲世乐业能行道乎 晏子对以狂惑也第二十五185
叔向问人何若则荣 晏子对以事君亲忠孝第二十六186
叔向问人何以则可保身 晏子对以不要幸第二十七186
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 晏子对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187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 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187
柏常骞问道无灭身无废 晏子对以养世君子第三十187
内篇杂上第五189
庄公不说晏子晏子坐地讼公而归第一189
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 而退后有崔氏之难第二189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191
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第四192
景公恶故人晏子退国乱复召晏子第五193
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第六193
景公欲堕东门之堤晏子谓不可变古第七193
景公怜饥者晏子称治国之本以长其意第八194
景公探雀弱反之晏子称长幼以贺第九194
景公睹乞儿于涂晏子讽公使养第十195
景公惭刖跪之辱不朝 晏子称直请赏之第十一195
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称不敢与第十二196
景公使进食与裘晏子对以社稷臣第十三197
晏子饮景公止家老敛欲与民共乐第十四197
晏子饮景公酒公呼具火 晏子称诗以辞第十五197
晋欲攻齐使人往观 晏子以礼侍而折其谋第十六198
景公问东门无泽年谷而对以冰 晏子请罢伐鲁第十七199
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199
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第十九200
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 晏子谓无及已第二十201
晏子使鲁有事已仲尼以为知礼第二十一201
晏子之鲁进食有豚亡二肩 不求其人第二十二202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第二十三202
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 解左骖赎之与第二十四203
晏子之御感妻言而自抑损 晏子荐以为大夫第二十五204
泯子午见晏子晏子恨不尽其意第二十六204
晏子遗北郭骚米以养母骚杀身 以明晏子之贤第二十七205
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206
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206
晏子居丧逊答家老仲尼善之第三十207
内篇杂下第六208
灵公禁妇人为丈夫饰不止 晏子请先内勿服第一208
齐人好毂击晏子绐以不祥而禁之第二208
景公瞢五丈夫称无辜晏子知其冤第三209
柏常骞禳枭死将为景公请寿 晏子识其妄第四209
景公成柏寝而师开言室夕 晏子辨其所以然第五210
景公病水瞢与日斗晏子教占瞢者以对第六211
景公病疡晏子抚而对之乃知群臣之野第七212
晏子使吴吴王命傧者称天子晏子详惑第八212
晏子使楚楚为小门 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213
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 晏子对以桔第十213
楚王飨晏子进桔置削晏子不剖而食第十一214
晏子布衣栈车而朝田桓子 侍景公饮酒请浮之第十二214
田无宇请求四方之学士 晏子谓君子难得第十三215
田无宇胜栾氏高氏欲分其家 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216
子尾疑晏子不受庆氏之邑 晏子谓足欲则亡第十五216
景公禄晏子平阴与稿邑 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217
梁丘据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 割地将封晏子辞第十七218
卷一 周语上221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211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221
邵公谏厉王弭谤221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222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222
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222
仲山父谏宣王立戏223
穆仲论鲁侯孝223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223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224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224
内史过论神224
卷二 周语中225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225
襄王拒晋文公请隧225
阳人不服晋侯226
襄王拒杀卫成公226
王孙满观秦师226
定王论不用全烝之故226
单襄公论陈必亡227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228
王孙说请勿赐叔孙侨如228
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229
卷三 周语下230
单襄公论晋将有乱230
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230
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231
晋羊舌肸聘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233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233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234
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235
宾孟见雄鸡自断其尾235
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236
卷四 鲁语上237
曹刿问战237
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237
匠师庆谏庄公丹楹刻桷237
夏父展谏宗妇觌哀姜用币237
臧文仲如齐告籴238
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238
臧文仲说僖公请免卫成公238
臧文仲请赏重馆人239
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239
文公欲弛孟文子与郈敬子之宅239
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240
里革更书逐莒太子仆240
里革断宣公罟而弃之240
子叔声伯辞邑241
里革论君之过241
季文子论妾马242
卷五 鲁语下243
叔孙穆子聘于晋243
叔孙穆子谏季武子为三军243
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243
襄公如楚243
季冶致禄244
叔孙穆子知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244
叔孙穆子不以货私免245
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245
季桓子穿井获羊245
公父文伯之母对季康子问246
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246
公父文伯之母论内朝与外朝246
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246
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247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247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247
孔丘谓公父文伯之母知礼247
孔丘论大骨247
孔丘论矢248
闵马父笑子服景伯248
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248
卷六 齐语249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249
管仲佐桓公为政251
桓公为政既成251
管仲教桓公亲邻国252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252
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252
葵丘之会天子致胙于桓公253
诸侯归桓公253
卷七 晋语一254
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254
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254
史苏论骊姬必乱晋255
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255
献公伐翟柤256
优施教骊姬远太子256
献公作二军以伐霍256
优施教骊姬谮申生257
申生伐东山258
卷八 晋语二259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259
公子重耳夷吾出奔260
虢将亡舟之侨以其族适晋261
宫之奇知虞将亡261
献公问卜偃攻虢何月261
宰周公论齐侯好示261
宰周公论晋侯将死261
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262
冀芮答秦穆公问263
卷九 晋语三264
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264
惠公改葬共世子264
惠公悔杀里克264
惠公杀丕郑264
秦荐晋饥晋不予秦籴265
秦侵晋止惠公于秦266
吕甥逆惠公于秦266
惠公斩庆郑267
卷一○□晋语四268
重耳自狄适齐268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268
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269
卫文公不礼重耳269
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骿肋270
宋襄公赠重耳以马二十乘270
郑文公不礼重耳270
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271
重耳婚媾怀嬴271
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272
重耳亲筮得晋国272
秦伯纳重耳于晋272
寺人勃鞮求见文公273
文公遽见竖头须273
文公修内政纳襄王273
文公出阳人274
文公伐原274
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274
郑叔詹据鼎耳而疾号275
箕郑对文公问275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275
文公学读书于臼季276
郭偃论治国之难易276
胥臣论教诲之力276
文公称霸276
卷一一 晋语五277
臼季举冀缺277
宁嬴氏论貌与言277
赵宣子论比与党277
赵宣子请师伐宋277
灵公使鉏麑杀赵宣子278
范武子退朝告老278
范武子杖文子278
郤献子分谤278
张侯御郤献子278
师胜而范文子后入279
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上279
苗棼皇谓郤献子不知礼279
车者论梁山崩279
伯宗妻谓民不戴其上难必及279
卷一二 晋语六280
赵文子冠280
范文子不欲伐郑280
晋败楚师于鄢陵280
郤至勇而知礼281
范文子论内睦而后图外281
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281
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281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282
范文子论私难必作282
栾书发郤至之罪282
处世经典菜根谭(上)285
一 栖守道德、毋依阿权贵285
二 与其练达、不若朴鲁285
三 心地光明、才华韫藏285
四 污泥不染、机巧不用285
五 闻逆耳言、怀拂心事286
六 和气喜神、无人一理286
七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286
八 闲时吃紧、忙时悠闲286
九 静坐观心、真妄毕现287
十 得意早回头、拂心莫停手287
十一 志从淡泊来、节在肥甘丧287
十二 田地放宽、恩泽流长287
十三 路留一步、味减三分287
十四 脱俗成名、减欲入圣288
十五 侠心交友、素心做人288
十六 利毋居前、德毋落后288
十七 忍让为高、利人利己288
十八 矜则无功、悔可减过288
十九 美名不独享、责任不推脱289
二十 功名不求盈满、做人恰到好处289
二一 诚心和气、胜于观心289
二二 云止水中、动寂适宜289
二三 责恶勿太严、教善忽太高290
二四 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暗生290
二五 伸张正气、再现真心290
二六 事悟痴除、性定动正290
二七 志在林泉、胸怀廊庙291
二八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291
二九 忧勤勿过、待人勿枯291
三十 原其初心、观其末路291
三一 富宜宽厚、智宜敛藏292
三二 登高思危、少言勿躁292
三三 放得功名、即可脱俗292
三四 偏见害人、聪明障道292
三五 知退一步、加让三分293
三六 不恶小人、有礼君子293
三七 正气清白、留于乾坤293
三八 降魔先降心、驭横先驭气293
三九 教育子弟、要严交游293
四十 欲路勿染、理路勿退294
四一 不可浓艳、不可枯寂294
四二 超越天地、不入名利294
四三 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294
四四 修德忘名、读书深心295
四五 一念之差、失之千里294
四六 有木石心、具云水趣295
四七 善人和气、凶人杀气295
四八 君子无祸、勿罪冥冥296
四九 多心为祸、少事为福295
五十 当方则方、当圆则圆296
五一 忘功念过、忘怨念恩297
五二 施之不求、求之无功297
五三 相观对治、方便法门297
五四 心地干净、方可学古297
五五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298
五六 学以致用、立业种德298
五七 扫除外物、直觅本来298
五八 苦中有乐、得意生悲298
五九 富贵名誉、来自道德299
六十 花铺好色、人行好事299
六一 兢业的心思、潇洒在趣味299
六二 立名者贪、用术者拙299
六三 宁虚勿溢、宁缺勿全300
六四 拔去名根、融化客气300
六五 心体光明、暗室青天300
六六 无名无位、无忧无虑300
六七 阴恶恶大、显善善小301
六八 居安思危、天亦无用301
六九 偏激之人、难建功业301
七十 愉快求福、去怨避祸301
七一 宁默毋躁、宁拙毋巧302
七二 热心之人、其福亦厚302
七三 天理路广、人欲路窄302
七四 磨练福久、参勘知真302
七五 虚心明理、实心却欲303
七六 宽宏大量、胸能容物303
七七 多病未羞、无病是忧303
七八 一念贪私、坏了一生303
七九 心中亮堂、不受诱惑304
八十 保已成业、防将来非304
八一 培养气度、不偏不颇304
八二 风不留声、雁不留影304
八三 君子懿德、中庸之道305
八四 穷当益工、不失风雅305
八五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305
八六 念头起处、切莫放过305
八七 静闲淡泊、观心证道306
八八 动中真静、苦中真乐306
八九 舍己勿疑、施恩勿报306
九十 厚德积福、逸心补劳306
九一 天机最神、智巧何益307
九二 人生态度、晚节更重307
九三 种德施惠、无位公相307
九四 积累念难、倾覆思易307
九五 君子诈善、无异小人308
九六 春风解冻、和气消冰308
九七 看得圆满、放得宽平308
九八 坚守操履、不露锋芒308
九九 逆境砺志、顺境杀人309
一○○ 富贵如火、必将自焚309
一○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309
一○二 文章恰好、人品本然310
一○三 能看得破、才认得真310
一○四 美味快意、享用五分310
一○五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310
一○六 持身勿轻、用心勿重310
一○七 人生百年、不可虚度311
一○八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311
一○九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311
一一○ 扶公却私、种德修身311
一一一 公论不犯、权门不沾312
一一二 不畏人忌、不惧人毁312
一一三 从容处变、剀切规友312
一一四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312
一一五 爱重为仇、薄极成喜313
一一六 藏巧于拙、以屈为伸313
一一七 盛极必衰、居安虑患313
一一八 奇人乏识、独行无恒313
一一九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314
一二○ 毋形人短、毋忌人能314
一二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4
一二二 阴者勿交、傲者勿言314
一二三 调节情绪、一张一驰315
一二四 君子之心、毫无障塞315
一二五 智慧识魔、意志斩妖315
一二六 宽而容人、不动声色315
一二七 英雄豪杰、经受锤炼316
一二八 天地父母、万物敦睦316
一二九 戒疏于虑、警伤于察316
一三○ 明辨是非、大局为重316
一三一 亲善杜谗、除恶防祸317
一三二 培养节操、磨炼本领317
一三三 父慈子孝、伦常天性317
一三四 不夸妍洁、谁能丑污317
一三五 富多炎凉、亲多妒忌318
一三六 功过要清、恩仇勿明318
一三七 位盛危至、德高谤兴318
一三九 以德御才、恃才败德319
一四○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319
一四一 有过归己、有功让人319
一四二 警言救人、功德无量319
一四三 趋炎附热、人之通病320
一四四 冷眼观物、轻动刚肠320
一四五 德量共进、识见更高320
一四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320
一四七 反省从善、尤人成恶320
一四八 功名一时、气节万古321
一四九 机里藏机、变外生变321
一五○ 诚恳为人、灵活处世321
一五一 去混心清、去苦乐存321
一五二 一言一行、切戒犯忌322
一五三 欲擒故纵、宽之自明322
一五四 不能养德、终归末技322
一五五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322
一五六 细处着眼、施不求报323
一五七 清心去俗、趣味高雅323
一五八 修身种德、事业之基323
一五九 心善子盛、根固叶荣323
一六○ 勿昧所有、勿夸所有324
一六一 道德学问、人皆可修324
一六二 信人己诚、疑人己诈324
一六三 春风催生、寒风残杀324
一六四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325
一六五 愈隐愈显、愈淡愈浓325
一六六 君子立德、小人图利325
一六七 意气用事、难有作为325
一六八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325
一六九 为奇不异、求清不激326
一七○ 恩宜后浓、威宜先严326
一七一 心虚性现、意净心清326
一七二 物自为物、我自为我326
一七三 慈悲心肠、繁衍生机327
一七四 心体天体、人心天心327
一七五 无事寂寂、有事惺惺327
一七六 议事论事、明晓利害327
一七七 操履严明、亦毋偏激328
一七八 浑然和气、居家之珍328
一七九 诚心和气、激励陶冶328
一八○ 一念慈祥、寸心洁白328
一八一 异行奇能、涉世祸胎329
一八二 忍得耐得、自在之境329
一八三 心体莹然、本来不失329
一八四 一张一弛、事先安排329
一八五 为民请命、造福子孙330
一八六 为官公廉、居家恕俭330
一八七 富贵知贫、少壮念老330
一八八 气量宽厚、兼容并包330
一八九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330
一九○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331
一九一 百炼成金、轻发无功331
一九二 戒小人媚、愿君子责331
一九三 好利害浅、好名害深331
一九四 忘恩报怨、刻薄之极331
一九五 不畏谗言、却惧蜜语332
一九六 清高偏急、君子重戒332
一九七 虚圆建功、执拗偾事332
一九八 处世之道、不同不异332
一九九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32
二○○ 聪明不露、才华不逞333
二○一 过俭者吝、过谦者卑333
二○二 喜忧安危、勿介于心333
二○三 声华名利、非君子行333
二○四 乐极生悲、苦尽甜来334
二○五 过满则溢、过刚即折334
二○六 冷眼观人、冷心思理334
二○七 心宽福厚、量小福薄334
二○八 闻恶防谗、闻善防奸335
二○九 躁急无成、平和得福335
二一○ 用人不刻、交友不滥335
二一一 立定脚跟、著得眼高335
二一二 和衷少争、谦德少妒335
二一三 居官有节、居乡有情336
二一四 事上警谨、待下宽仁336
二一五 逆境消怨、怠荒思奋336
二一六 轻诺惹祸、倦怠无成336
二一七 心领神会、全神贯注336
二一八 勿以长欺短、勿以富凌贫337
二一九 中才之人、高低难成337
二二○ 守口应密、防意应严337
二二一 责人宜宽、责己宜严337
二二二 幼时定基、少时勤学338
二二三 君子忧乐、亦怜茕独338
二二四 浓夭淡久、大器晚成338
二二五 静中真境、淡现本然338
菜根谭(下)339
一 乐者不言、言者不乐339
二 省事为适、无能全真339
三 艳为虚幻、枯为胜境339
四 天地之闲、困人而异339
五 盆池竹屋、意境高远340
六 静夜梦醒、月现本性340
七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340
八 知无形物、悟无尽趣340
九 淡欲有书、神仙之境341
十 盛宴散后、兴味索然341
十一 得个中趣、破眼前机341
十二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341
十三 人生苦短、宇宙无限341
十四 极端空寂、过犹不及342
十五 休无休时、了无了时342
十六 从冷视热、从冗入闲342
十七 轻视富贵、不溺酒中342
十八 不嫌人醉、不夸己醒343
十九 心闲日长、意广天宽343
二十 栽花种竹、去欲忘忧343
二一 知足则仙、善用则生343
二二 附势遭祸、守逸味长344
二三 松涧望闲云、竹夜见风月344
二四 欲时思病、利来思死344
二五 退后一步、清淡一分344
二六 忙不乱性、死不动心344
二七 隐无荣辱、道无炎凉345
二八 心静自然凉、乐观无穷愁345
二九 进时思退、得手思放345
三十 贪者常贫、知足常富345
三一 隐者多趣、省事心闲346
三二 自得之士、逍遥自适346
三三 孤云出岫、朗镜悬空346
三四 浓处味短、淡中趣真346
三五 高寓于平、难出于易346
三六 喧中见寂、有入于无347
三七 心无系恋、乐境仙都347
三八 静躁稍分、昏明顿异347
三九 卧雪眠云、绝俗超尘347
四十 浓不胜淡,俗不如雅348
四一 出世涉世、了心尽心348
四二 身放闲处、心安静中348
四三 云中世界、静里乾坤348
四四 不忧利禄、不畏仕祸349
四五 山泉去凡心、书画消俗气349
四六 秋日清爽、神骨俱清349
四七 得诗真趣、悟禅玄机349
四八 好用心机、杯弓蛇影349
四九 身心自如、融通自在350
五十 皆鸣天机、皆畅生意350
五一 盛衰始终、自然之理350
五二 无欲则寂、虚心则凉350
五三 贫则无虑、贱则常安351
五四 晓窗读易、午案谈经351
五五 花失生机、鸟减天趣351
五六 诸多烦恼、因我而起351
五七 少时思老、荣时思枯351
五八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352
五九 热中取静、冷处热心352
六十 寻常人家、最为安乐352
六一 乾坤自在、物我两忘352
六二 生死成败、任其自然353
六三 水流境静、花落意闲353
六四 自然乐曲、乾坤文章353
六五 溪壑易填、人心难满353
六六 心无风涛、性有化育354
六七 贵贱高低、自适其性354
六八 鱼得水游、鸟乘风飞354
六九 盛衰无常、强弱安在354
七十 龙辱不惊、去留无意355
七一 高天可翔、万物可饮355
七二 求心内佛、却心外法355
七三 冷情当事、如汤肖雪355
七四 物欲可哀、性真可乐356
七五 胸无物欲、眼自空明356
七六 林岫江畔、诗兴自涌356
七七 伏久飞高、开先谢早356
七八 花叶成梦、玉帛成空357
七九 真空不空、在世出世357
八十 欲有尊卑、贪无二致357
八一 覆雨翻云、总慵开眼357
八二 前念后念、随缘打发358
八三 偶会佳境、自然真机358
八四 性天澄澈、何必谈禅358
八五 人有真境、即可自愉358
八六 幻以求真、雅中求俗359
八七 俗眼观异、道眼观常359
八八 布被神酣、藜羹味足359
八九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359
九十 万虑都捐、一真自得360
九一 天性未枯、机神触事360
九二 把柄在手、收放自如360
九三 造化人心、混合无间360
九四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361
九五 以我转物、大地逍遥361
九六 形影皆去、心境皆空361
九七 任其自然、总在自适361
九八 思及生死、万念灰冷362
九九 福祸生死、须有卓见362
一○○ 妍丑胜负、今又安在362
一○一 风花竹石、静闲得之362
一○二 天全欲淡、人生至境363
一○三 观心增障、齐物剖同363
一○四 悬崖撒手、苦海离身363
一○五 修行绝尘、悟道涉俗363
一○六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364
一○七 山居清洒、入尘即俗364
一○八 野鸟作伴、白云无语364
一○九 念头稍异、境界顿殊365
一一○ 水滴石穿、瓜熟蒂落365
一一一 机息有风月、心达无喧嚣365
一一二 生生之意、天地之心365
一一三 雨后山清、静中钟扬366
一一四 雪夜读书、神清气爽366
一一五 万钟一发、存乎一心366
一一六 以我转物、驾驭欲念366
一一七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366
一一八 抱身心忧、耽风月趣367
一一九 一念不生、处处真境367
一二○ 顺逆一视、欣戚两忘367
一二一 空谷巨响、过而不留367
一二二 世亦不尘、海亦不苦368
一二三 履盈满才、宜慎思之368
一二四 任其自然、不受点染368
一二五 观物自得、不在物华368
一二六 隐于不义、生不若死369
一二七 着眼要高、不落圈套369
一二八 根蒂在手、不受提掇369
一二九 无事为福、雄心冰融370
一三○ 茫茫世间、矛盾之窟370
一三一 身在事中、心超事外370
一三二 不减求增、桎梏此生370
一三三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371
一三四 超越嗜欲、只求真趣371
一三五 万事随缘、随遇而安371
附录372
菜根谈卷上372
修省372
应酬374
评议376
闲适379
菜根谈卷下381
概论381
修身391
治道419
礼仪经典曲礼上第一459
曲礼下第二463
檀弓上第三466
檀弓下第四473
王制第五480
月令第六485
曾子问第七492
文王世子第八496
礼运第九499
礼器第十502
郊特牲第十一505
内则第十二509
玉藻第十三513
明堂位第十四517
丧服小记第十五519
大传第十六522
少仪第十七523
学记第十八526
乐记第十九528
杂记上第二十534
杂记下第二十一537
丧大记第二十二541
祭法第二十三546
祭义第二十四547
祭统第二十五551
经解第二十六554
哀公问第二十七555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557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558
坊记第三十559
中庸第三十一562
表记第三十二566
缁衣第三十三569
奔丧第三十四571
问丧第三十五573
服问第三十六574
间传第三十七575
三年问第三十八576
深衣第三十九577
投壶第四十578
养生经典上古天真论篇第一58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582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582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583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584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586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58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587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588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589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589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590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590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591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592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593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594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596
阴阳别论篇第七597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598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598
五脏生成篇第十600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600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601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601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603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604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605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606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606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607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60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608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60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611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612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615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616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617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618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619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620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621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622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624
阳阳脉解篇第三十624
热论篇第三十一625
刺热篇第三十二625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626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627
疟论篇第三十五628
刺疟篇第三十六629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630
咳论篇第三十八631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631
腹中论篇第四十632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633
风论篇第四十二634
痹论篇第四十三635
痿论篇第四十四636
厥论篇第四十五637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638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639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639
脉解篇第四十九640
刺要论篇第五十641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642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642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643
针解篇第五十四643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644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644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645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645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646
骨空论篇第六十647
水热穴热篇第六十一648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649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651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653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653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654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655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657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659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662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666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677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677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677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684
从容论篇第七十六685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685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686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687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688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688
抱朴子内篇卷之一690
畅玄690
大意691
抱朴子内篇卷之二691
论仙691
帝王经典帝范序697
帝范卷一700
君体第一700
君体释评703
建亲第二705
建亲释评711
求贤第三713
求贤释评719
帝范卷二721
审官第四721
审官释评725
纳谏第五726
纳谏释评730
去谗第六733
去谗释评740
帝范卷三742
诫盈第七742
诫盈释评744
崇俭第八748
崇俭释评750
赏罚第九753
赏罚释评755
帝范卷四758
务农第十758
务农释评762
阅武第十一766
阅武释评767
崇文第十二771
崇文释评776
唐太宗李世民传779
谋略经典序797
文韬799
文师一799
盈虚二801
国务三802
大礼四803
明传五803
六守六804
守土七805
守国八806
上贤九807
举贤十808
赏罚十一809
兵道十二809
武韬811
发启十三811
文启十四812
文伐十五813
顺启十六815
三疑十七816
龙韬817
王翼十八817
论将十九818
选将二十820
立将二十一821
将威二十二822
励军二十三822
阴符二十四823
阴书二十五824
军势二十六824
奇兵二十七826
五音二十八827
兵征二十九828
农器三十829
虎韬831
军用三十一831
三陈三十二833
疾战三十三834
必出三十四834
军略三十五836
临境三十六836
动静三十七837
金鼓三十八838
绝道三十九839
略地四十840
火战四十一841
虚垒四十二841
豹韬843
林战四十三843
突战四十四843
敌强四十五844
敌武四十六845
鸟云山兵四十七846
鸟云泽兵四十八847
少众四十九848
分险五十849
犬韬850
分合五十一850
武锋五十二850
练士五十三851
教战五十四852
均兵五十五852
武车士五十六854
武骑士五十七854
战车五十八854
战骑五十九856
战步六十857
《六韬》逸文858
佛道经典行由品第一879
大意879
大意882
大意883
般若品第二883
大意884
大意885
大意886
大意887
疑问品第三887
大意887
大意888
大意889
定慧品第四889
大意889
大意890
坐禅品第五890
大意891
大意891
忏悔品第六891
大意892
大意892
大意893
大意893
大意894
机缘品第七894
大意895
大意895
大意897
大意897
大意898
大意899
大意899
大意899
大意900
大意901
大意901
大意902
大意902
顿渐品第八902
大意903
大意904
大意905
大意905
宣诏品第九905
大意906
付嘱品第十906
大意907
大意908
大意909
大意910
天瑞第一911
黄帝第二914
周穆王第三918
仲尼第四921
汤问第五925
力命第六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