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监测 第4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4620633.jpg)
- 奚旦立,孙裕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9804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85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03页
- 主题词:环境监测-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监测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2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2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2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3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3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4
三、监测技术概述6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7
第三节 环境标准9
一、中国环境标准体系10
二、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关系12
三、水质标准13
四、大气标准26
五、固体废物控制标准30
六、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31
复习题和习题32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34
第一节 水体污染与监测34
一、水体与水体污染34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34
三、监测项目35
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38
五、排污总量测量方法41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制订41
一、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42
二、地下水监测方案制订45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制订47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48
一、水样类型48
二、地表水样的采集48
三、地下水样的采集50
四、废(污)水样的采集50
五、采集水样注意事项50
六、流量的测量51
七、水样的运输与保存53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56
一、水样的消解56
二、富集与分离58
第五节 物理指标检验65
一、水温65
二、臭和味66
三、色度67
四、浊度68
五、透明度69
六、固体物70
七、矿化度70
八、电导率71
九、氧化还原电位72
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73
一、铝73
二、汞76
三、镉79
四、铅86
五、铜87
六、锌87
七、铬88
八、砷90
九、其他金属化合物92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92
一、酸度和碱度92
二、pH94
三、溶解氧(DO)96
四、氰化物98
五、氟化物100
六、含氮化合物104
七、硫化物110
八、含磷化合物112
九、其他非金属无机化合物113
第八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13
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113
二、特定有机污染物127
第九节 底质和活性污泥性质测定137
一、底质137
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140
复习题和习题142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146
第一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146
一、大气、空气及其污染146
二、空气污染的危害146
三、空气污染源147
四、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149
五、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151
六、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151
第二节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152
一、监测目的153
二、调研及资料收集153
三、监测项目154
四、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的布设154
五、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158
六、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159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159
一、直接采样法159
二、富集(浓缩)采样法160
三、采样仪器166
四、采样效率172
五、采样记录173
第四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173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173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176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179
四、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181
五、臭氧的测定182
六、氟化物的测定184
七、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185
八、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186
九、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甲醛的测定189
十、其他污染物质的测定191
第五节 颗粒物的测定192
一、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192
二、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193
三、降尘量及其组分的测定195
四、总悬浮颗粒物中污染组分的测定196
五、空气污染指数计算203
第六节 降水监测205
一、采样点的布设205
二、样品的采集205
三、降水组分的测定206
第七节 污染源监测207
一、固定污染源监测208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222
第八节 标准气的配制225
一、静态配气法225
二、动态配气法228
复习题和习题233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235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235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235
二、危险废物的定义和鉴别235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38
一、样品的采集238
二、样品的制备244
三、样品水分的测定244
四、样品pH的测定244
五、样品的保存245
第三节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246
一、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246
二、易燃性的试验方法246
三、腐蚀性的试验方法246
四、反应性的试验方法247
五、遇水反应性的试验方法247
六、浸出毒性试验248
第四节 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物的监测248
一、生活垃圾及其分类248
二、生活垃圾特性分析249
三、渗滤液分析251
四、渗滤试验255
五、垃圾堆场蝇类滋生密度的测定257
六、卫生保健机构废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259
第五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261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261
二、吸入染毒试验263
三、口服毒性试验264
四、鱼类毒性试验265
复习题和习题265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266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266
一、土壤组成266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269
三、土壤背景值270
四、土壤污染271
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72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273
一、监测目的273
二、资料的收集274
三、监测项目274
四、采样点的布设275
五、监测方法277
六、土壤监测质量控制278
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279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280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280
二、土壤样品的加工与管理282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283
一、土壤样品分解方法284
二、土壤样品提取方法285
三、净化和浓缩285
第五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86
一、土壤水分286
二、pH286
三、可溶性盐分287
四、金属化合物287
五、有机化合物292
复习题和习题294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96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97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297
二、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299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316
一、利用植物监测317
二、利用动物监测320
三、利用微生物监测321
第三节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321
一、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321
二、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322
三、土壤污染的微生物监测323
第四节 生物污染监测324
一、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324
二、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326
三、生物样品的预处理329
四、污染物的测定334
第五节 生态监测335
一、生态监测的定义335
二、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336
三、生态监测的任务和特点337
四、生态监测方案及技术路线339
五、生态监测指标体系340
六、生态监测指标监测方法344
七、生态监测技术344
复习题和习题346
第七章 物理性污染监测347
第一节 噪声污染监测347
一、声音和噪声347
二、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348
三、噪声测量仪器357
四、噪声标准359
五、噪声监测363
第二节 振动及测量方法367
一、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367
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368
第三节 放射性和辐射监测373
一、基础知识373
二、照射量和吸收剂量376
三、环境中的放射性378
四、放射性防护标准383
五、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器385
六、放射性监测390
第四节 光污染监测396
一、光污染396
二、测量仪器397
复习题和习题397
第八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399
第一节 突发事件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399
一、突发事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定义及产生原因399
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和特征401
第二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402
一、应急监测的任务和内容402
二、应急监测的原则402
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组织和网络403
第三节 部分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407
一、化学毒物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407
二、有毒气体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411
三、爆炸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415
四、农药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415
五、腐蚀性污染物质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及处置方法415
六、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430
第四节 污染物扩散浓度估算方法431
一、毒性重气泄漏及扩散431
二、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的扩散434
三、污染源扩散模拟软件简介436
第五节 简易监测及其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439
一、简易比色法439
二、检气管法442
三、环炉检测技术446
复习题和习题448
第九章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449
第一节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449
一、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449
二、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450
三、子站内的仪器装备451
四、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器452
五、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464
六、气象观测466
第二节 地表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466
一、地表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466
二、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布设及装备466
三、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468
四、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器469
五、水质监测船478
第三节 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478
一、水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479
二、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480
第四节 遥感监测485
一、摄影遥感486
二、红外扫描遥感487
三、相关光谱遥感488
四、激光雷达遥感489
五、微波辐射遥感491
六、“3S”技术491
第五节 环境监测网491
一、环境监测网管理与组成491
二、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492
三、国家地表水质量监测网493
四、其他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494
五、污染源监测网494
六、环境监测信息网495
复习题和习题495
第十章 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497
第一节 环境监测管理497
一、主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497
二、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498
第二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500
第三节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501
一、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501
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502
三、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503
四、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505
第四节 监测实验室基础512
一、实验用水512
二、试剂514
三、实验室的环境条件514
四、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515
第五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518
一、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518
二、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526
三、直线相关和回归528
四、方差分析531
五、模糊聚类分析536
第六节 实验室质量保证547
一、名词解释547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550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560
第七节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562
一、标准分析方法562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563
三、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564
第八节 环境标准物质565
一、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565
二、我国环境标准物质568
第九节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569
一、质量保证检查单569
二、环境质量图571
复习题和习题577
附录 常用名词的缩写及中英文对照580
参考文献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