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法典总则之理论与立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法典总则之理论与立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4622788.jpg)
- 尹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0993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891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913页
- 主题词:民法-总则-法的理论-研究-中国;民法-总则-立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法典总则之理论与立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民法典总则的意义第一章 民法典总则的地位与功能3
第一节 中国民法的法典化3
一、民法法典化与反法典化的背景与现状3
二、中国民法法典化之原因7
第二节 民法典总则与民法典立法体系模式16
一、问题的提出16
二、《德国民法典》设置总则的奥秘17
三、民法典总则与“物文主义”23
四、中国民法典是否需要总则?27
第二章 民法典总则的内容结构33
第一节 《德国民法典》的模式及我国有关草案的选择33
一、《德国民法典》总则的内容结构33
二、我国民法典草案及建议稿总则的内容结构35
第二节 权利客体在民法典中的正确位置37
一、“权利客体”辨析37
二、权利客体在民法典中的安排41
第三节 权利之一般规定的取舍43
一、概说43
二、对我国民法典草案及建议稿的评价44
第四节 民事责任之一般规定的技术障碍46
一、民事责任的特性46
二、民事责任的独立成章与侵权责任的独立成编48
第五节 时效制度的妥当安排51
一、立法例及其评价51
二、取得时效规定于物权编的必要性55
第三章 民法调整对象的理论检讨与立法表达63
第一节 民法调整对象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63
一、概说63
二、“平等主体关系说”评价65
三、民法调整对象之立法表达的意义68
第二节 民法调整对象的具体范围72
一、概说72
二、“人身关系”流变考74
三、“人格关系”的性质79
四、“身份关系”辨析81
五、“平等主体”及其范围84
第三节 “国家”在民法上的地位86
一、问题的由来86
二、既有理论及其矛盾88
三、国家所有权的物权法地位91
四、结论96
第四节 “集体”在民法上的地位96
一、农村“集体”的民法地位96
二、城镇“集体”的民法地位100
第五节 非法人团体在民法上的地位102
一、概说102
二、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及地区的相关理论和立法105
三、结论109
第六节 民法调整对象的立法表达113
一、各国立法例113
二、我国民法典草案及建议稿的设计115
三、评价及立法建议117
第四章 民法基本原则及其立法表达120
第一节 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及其立法表达形式120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120
二、民法基本理念的历史发展122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立法表达形式128
四、立法选择131
第二节 平等原则的理解和适用134
一、平等原则的含义134
二、平等原则在财产法中的适用136
第三节 意思自治原则的地位150
一、概说150
二、意思自治原则在近代民法上的地位152
三、意思自治原则在现代民法上的地位156
四、意思自治原则在中国民法上的价值及其立法表达160
第四节 诚实信用原则的意义162
一、历史沿革162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和作用165
第五节 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适用167
一、各国家或地区立法例及理论分歧167
二、公共秩序的渊源及其法律适用172
三、善良风俗的渊源及其法律适用175
第二编 自然人的民法地位第五章 自然人的人格与权利能力183
第一节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的本质183
一、从“人格”到“权利能力”的历史演进183
二、关于权利能力本质的结论194
第二节 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取得198
一、自然人出生的法律意义198
二、胎儿利益的保护200
第三节 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消灭208
一、自然人死亡的法律效果208
二、死亡的判断标准及死亡证明210
三、同时遇难之死亡时间推定211
第六章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215
第一节 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性质与特征215
一、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性质215
二、行为能力与其他法律资格的关系218
第二节 自然人行为能力的限制225
一、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立法概况225
二、我国《民法通财》有关自然人行为能力的规定之评价235
第七章 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245
第一节 立法模式及其选择245
一、各国主要立法模式245
二、各国立法模式之比较及选择248
第二节 宣告失踪253
一、宣告失踪的条件253
二、宣告失踪的效果255
三、失踪宣告的撤销257
第三节 宣告死亡258
一、宣告死亡的意义和效果258
二、宣告死亡的条件265
三、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的法律效果276
第八章 人格权的本质及其民法保护289
第一节 人格权民法保护概况289
一、近现代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289
二、中国的立法实践与立法争论294
第二节 人格权的本质及其立法模式296
一、人格的本质及其与人格权的关系296
二、人格权的本质299
三、人格权的私权化与人格权向宪法权利的回归304
第三节 人格权概括保护的立法模式:“一般人格权”概念的废除311
一、概说311
二、“一般人格权”的由来及有关其性质的学说312
三、以人格权保护的一般条款取代“一般人格权”的理由314
四、人格权保护一般条款的价值318
第四节 各种具体人格权的民法保护319
一、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民法保护319
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的民法保护323
三、其他人格权的立法安排331
第九章 自然人的住所333
第一节 自然人住所的确定333
一、住所的意义333
二、住所的确定方法334
第二节 自然人住所的分类337
第三编 法人的民法地位第十章 团体人格的本质341
第一节 团体人格的法律基础341
一、法人制度的产生341
二、有关法人本质的各种学说及其评价348
第二节 法人分类的立法选择357
一、传统民法对法人的分类357
二、我国《民法通则》对法人的分类及其评价366
三、立法模式选择371
第十一章 法人“人格权”之否定375
第一节 团体人格的法律属性375
一、概述375
二、团体人格与自然人人格的本质区别378
第二节 法人“人格权”之有无383
一、概述383
二、法人无人格权的理由385
第十二章 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391
第一节 法人的权利能力391
一、法人的权利能力概念辨析391
二、法人得享有的具体权利的范围393
第二节 法人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406
一、法人的行为能力406
二、法人的责任能力408
第十三章 法人的设立与消灭422
第一节 法人设立之立法模式422
一、历史演变422
二、现代各国家和地区立法模式424
第二节 法人成立的条件与程序429
一、法人成立的条件429
二、法人的登记431
三、法人的住所432
第三节 法人的机关及其民法地位433
一、法人机关及其构成433
二、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之民法地位435
第四节 法人的消灭440
一、法人的消灭的法定事由440
二、清算443
第四编 法律行为制度第十四章 法律行为的意义449
第一节 法律行为理论的价值449
一、法律行为概念的来源与定义449
二、法律行为理论的贡献454
第二节 中国民法中的法律行为459
一、法律行为性质的改造459
二、对改造的评价461
第十五章 法律行为的特征和分类464
第一节 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464
一、法律行为的特征464
二、准法律行为467
三、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468
第二节 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分类之检讨470
一、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470
二、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472
第三节 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分类之逻辑错位478
一、德国民法上的“有因”与“无因”478
二、简要评论481
第十六章 法律行为的要件486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486
一、法律行为成立、有效与生效之辨析486
二、成立要件的立法选择488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494
一、概说494
二、法律行为违法性的判断496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508
一、法律行为的法定生效要件508
二、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或者“期限”性质之辨析509
三、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法律规制512
四、遗嘱行为之附条件或附期限516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522
一、法律行为解释的目的522
二、法律行为解释原则的立法模式524
三、我国民法上的法律行为解释530
第十七章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法律判断532
第一节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类型化532
一、意思表示的传统理论及其评价532
二、意思表示不真实的类型化处理536
第二节 虚假表示的法律效果538
一、虚假表示的概念538
二、虚假表示的效果538
第三节 重大误解的法律适用542
一、误解的特征542
二、误解方主观心理状态的效果549
第四节 欺诈的法律判断553
一、欺诈的法律效果553
二、欺诈行为及欺诈故意的表现方式555
第五节 胁迫的构成要件558
一、胁迫的特征558
二、胁迫的构成要件及其分析559
第六节 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的性质及其立法安排565
一、概述565
二、法国民法有关“乘人之危”与“合同损害”的立法安排566
三、德国民法及其他国家或地区民法上的“暴利行为”572
四、我国的立法模式之评价573
第十八章 法律行为的无效及其效果577
第一节 概述577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绝对无效与相对无效578
一、分类的意义578
二、绝对无效与相对无效的具体范围587
三、法律行为无效的溯及力及其对抗力590
第三节 主张法律行为无效的权利之归属及其行使593
一、权利人范围593
二、权利的行使方式595
三、权利的消灭原因597
第四节 法律行为无效的效果611
一、概说611
二、法律行为无效后的财产返还612
第五 编代理制度第十九章 代理的性质625
第一节 代理制度独立存在的价值625
一、授权行为的独立性625
二、授权行为的无因性629
三、代理关系的抽象性与独立性630
四、我国的立法选择633
第二节 显名主义及其发展637
一、代理的立法安排637
二、我国《合同法》对显名主义的突破639
三、《合同法》第403条与有关行纪合同的规定的冲突与化解645
第三节 代理的适用范围649
一、代理人的独立地位649
二、代理适用范围的确定652
第四节 代理权与代理行为657
一、代理权的性质657
二、代理行为的要件660
三、代理行为的效果归属662
第二十章 法定代理权664
第一节 法定代理权的享有及其权限664
一、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664
二、监护人的法定代理权665
三、失踪人之财产代管人的法定代理权667
四、夫妻家事代理权668
第二节 法定代理权的行使与消灭673
一、法定代理权的行使673
二、法定代理权的消灭676
第二十一章 委托代理权678
第一节 授权行为678
一、授权行为的性质678
二、本人及代理人的行为能力683
三、授权形式及授权范围685
四、授权行为无效的效果686
五、授权不明的法律效果688
第二节 委托代理权行使的限制695
一、代理权滥用之禁止695
二、违法代理之禁止702
三、擅自转委托之禁止703
四、共同代理人单独行使代理权之禁止709
第三节 委托代理权的消灭709
一、委托代理权的消灭事由709
二、委托代理权消灭的效力714
第二十二章 无权代理717
第一节 无权代理的法律特性717
、无权代理的概念及其发生原因717
二、广义无权代理与狭义无权代理区分之否定719
三、无因管理中的“无权代理”721
第二节 委托代理中之无权代理的一般效果722
一、概述722
二、本人的承认权和拒绝权724
三、相对人的催告权和撤回权732
四、无权代理人的责任735
第三节 表见代理的立法选择741
一、表见代理的制度价值741
二、我国学界有关表见代理构成要件的论争745
三、表见代理成立要件缺陷之弥补750
第六编 (附编)诉讼时效制度第二十三章 时效的本质及诉讼时效立法模式之评价757
第一节 时效制度正当性研究757
一、既有理论之概述757
二、批判性分析762
第二节 时效规范的特性768
一、时效规范的强制性768
二、时效规范的援用772
第三节 我国诉讼时效之立法模式评价778
一、诉讼时效与消灭时效的关系778
二、消灭时效客体之立法选择780
三、我国立法模式选择788
第二十四章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效力和期间796
第一节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研究796
一、既有理论之分析796
二、关于诉讼时效仅适用于债权的论证801
三、关于非属实体权利的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问题806
第二节 诉讼时效的效力809
一、诉讼时效效力之范围809
二、时效利益的放弃815
第三节 诉讼时效期间823
一、各个国家和地区立法例823
二、我国诉讼时效期间824
第二十五章 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827
第一节 诉讼时效的起算827
一、起算原则827
二、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828
第二节 诉讼时效的中止833
一、“时效之停止”与“时效不完成”833
二、中止的条件834
三、中止的效力837
第三节 诉讼时效的中断837
一、中断事由837
二、中断的效力845
三、诉讼时效的延长849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草案建议稿850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债权编——诉讼时效章》草案建议稿879
主要参考书目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