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石油勘探持续有效发展的10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石油勘探持续有效发展的10年](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4641200.jpg)
- 赵贤正…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16207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油气勘探-成就-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石油勘探持续有效发展的10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篇3
第一章 石油勘探历程及现状3
第一节 石油勘探历程3
一、1878—1949年:借助外力,艰难起步3
二、1950—1958年:成长壮大,中西部发现大油田3
三、1959—1985年:战略转移,东部大油区快速发展4
四、1986—1995年:不断有发现,储产量稳步增长4
五、1996年至今:创新突破,储量进入持续有效发展阶段5
第二节 石油勘探现状5
一、石油勘探总体处于早—中期阶段5
二、勘探主体是8个大型含油气盆地6
三、石油探明储量进入历史新的持续增长高峰期8
四、石油资源丰富,未来勘探潜力较大8
第二章 10年来石油勘探重大成果11
第一节 石油勘探的重大成果11
一、陆相湖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11
二、中西部地区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不断有重大发现11
三、叠合盆地中下组合勘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13
四、成熟盆地精细勘探成果显著13
五、近海海域油气勘探进入大发现高峰期13
六、形成了新的石油地质理论系列14
七、形成了新的石油勘探技术系列14
第二节 石油勘探的显著成效15
一、新发现了一批整装油田,确保了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15
二、规模储量高效开发,推动原油产量稳步发展16
第三节 主要经验与启示17
一、始终把勘探放在首位是石油不断取得突破的有力保障17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勘探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的源泉17
三、认识的深化、理论的创新是确保勘探发展的基础18
四、勘探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石油勘探的持续有效发展19
五、管理机制的转变是提高勘探效益的重要保证19
第二部分 油区篇23
第三章 岩性油藏勘探结硕果:松辽盆地23
第一节 勘探历程回顾23
一、1955—1995年:实践陆相生油理论,构造油藏勘探大发展23
二、1996—2005年:发展新理论与新技术,岩性油藏勘探结硕果24
第二节 石油地质特征24
一、构造特征与演化24
二、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26
第三节 10年来石油勘探重大进展29
一、长垣以东形成了10×108t级规模储量区29
二、长垣以西形成规模效益储量区30
三、扶杨油层形成超亿吨级勘探场面31
四、保乾三角洲砂体发现3×108t级规模储量区31
五、西部三角洲砂体发现英台—四方坨子大油田32
第四节 主要经验与启示32
一、转变观念、创新认识是取得勘探新突破的前提32
二、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33
三、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保证了岩性目标的准确落实33
四、储层改造技术应用有效提高了勘探效益33
第五节 勘探潜力与方向34
一、资源潜力分析34
二、勘探主要方向34
第四章 油气勘探的常青树:渤海湾盆地37
第一节 勘探历程回顾38
一、1955—1963年:早期普查,奠定勘探发现基础38
二、1964—1979年:重点突破,促进勘探快速发展38
三、1980—1995年:整体勘探,实现储产量稳定增长38
四、1996年至今:精细勘探,再现成熟探区新潜力39
第二节 石油地质特征39
一、构造特征与演化39
二、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40
第三节 10年来石油勘探重大进展43
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发现一批(3000~5000)×104t级规模储量区43
二、复杂构造带精细勘探成效显著46
三、潜山勘探再获新发现,成为增储上产新亮点47
四、滩海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重要勘探接替新领域49
第四节 主要经验与启示51
一、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是勘探突破的重要基础51
二、先进适用的主导勘探技术是勘探发现的有力保障51
三、科学规范的勘探程序是成熟探区精细勘探的重要手段52
第五节 勘探潜力与方向52
一、资源潜力分析52
二、勘探主要方向52
第五章 新构造运动控制油气晚期成藏:近海海域盆地55
第一节 勘探历程回顾56
一、1957—1979年:早期自营勘探,奠定了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56
二、1980年至今:自营与合作并举,实现了海洋石油高效快速发展57
第二节 石油地质特征57
一、构造特征与演化58
二、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58
第三节 10年来石油勘探重大进展67
一、渤海盆地发现了我国近海海域主要大油田67
二、珠江口盆地成为我国海上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71
第四节 主要经验与启示72
一、近海海域油气勘探成功的关键是准确选择富生烃凹陷72
二、近海海域油气勘探的根本是寻找高效规模储量72
三、突破常规,反复认识,不断开拓勘探新领域72
四、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油气勘探成效73
第五节 勘探潜力与方向73
一、资源潜力分析73
二、勘探主要方向74
第六章 低渗透大油田:鄂尔多斯盆地77
第一节 勘探历程回顾77
一、1907—1949年:钻探延长浅层,发现首个油田77
二、1950—1958年:寻找构造油藏,勘探重点西移77
三、1959—1979年:主攻侏罗系,发现一批小油田77
四、1980—1998年:突破三叠系,发现陕北大油田78
五、1999年以来:深化三叠系,实现勘探大发展78
第二节 石油地质特征78
一、构造特征与演化78
二、石油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79
第三节 10年来石油勘探重大进展82
一、应用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理论,陕北石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82
二、创新思维,陇东地区发现西峰亿吨级大油田84
三、开拓勘探新领域,姬塬地区形成新的储量接替区86
第四节 主要经验与启示87
一、“三个重新认识”是勘探不断突破的思想基础87
二、3项先进适用技术是低渗透油田勘探突破的技术保障88
第五节 勘探潜力与方向89
一、资源潜力分析89
二、勘探主要方向90
第七章 西部快速发展的大油区:准噶尔盆地92
第一节 勘探历程回顾93
一、1909—1949年:勘探起步,主攻南缘,发现独山子油田93
二、1950—1977年:重点突破,转战西北缘,发现百里大油区93
三、1978—1989年:深化西北缘,开辟新领域,准东获得大突破93
四、1990—2005年:腹部快速发展,建成西部第一个年产原油千万吨的大油田93
第二节 石油地质特征94
一、构造特征与演化94
二、石油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95
第三节 10年来石油勘探重大进展100
一、腹部勘探获历史性突破,成为盆地储量增长的重要领域100
二、西北缘精细勘探成效显著,保持了增储上产好势头104
三、南缘勘探不懈探索,近期勘探取得重要发现105
第四节 主要经验与启示105
一、立足大坳陷,坚持甩开预探,寻找大油田105
二、解放思想,深化认识,不断开拓新领域106
三、依靠技术进步,突破勘探“禁区”,扩大勘探领域107
第五节 勘探潜力与方向109
一、资源潜力分析109
二、勘探主要方向110
第八章 未来石油勘探的希望:塔里木盆地113
第一节 勘探历程回顾113
一、1952—1963年:早期探索,突破库车前陆113
二、1964—1982年:会师塔西南,初识前陆含油复杂性113
三、1983—1989年:进军台盆区,塔北隆起捷报频传113
四、1989年至今:深入盆地腹部,勘探不断获得新发展114
第二节 石油地质特征114
一、构造特征与演化114
二、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115
第三节 10年来石油勘探重大进展120
一、塔北隆起勘探发现一批高产大油田120
二、台盆区海相砂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123
三、塔中隆起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发现一批整装高产大油田125
四、库车前陆盆地西部石油勘探出现好苗头127
第四节 主要经验与启示127
一、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打勘探进攻仗127
二、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勘探思路128
三、积极应用勘探新技术是勘探实现新突破的保障128
第五节 勘探潜力与方向129
一、资源潜力分析129
二、勘探主要方向130
第九章 老油区重焕青春:酒泉盆地134
第一节 勘探历程回顾134
一、1938—1965年:地面背斜找油,发现主力油田,初创辉煌134
二、1965—1997年:由隆起进凹陷,不懈探索,徘徊前进135
三、1998年至今:推覆带找油,实现勘探新突破,再创辉煌135
第二节 石油地质特征135
一、构造特征与演化135
二、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136
第三节 10年来石油勘探重大进展138
一、酒西坳陷发现青西亿吨级大油田138
二、酒东坳陷长沙岭构造带获油流,展现勘探好前景140
第四节 盆地石油勘探主要经验141
一、成熟探区勘探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141
二、强化地质综合研究,大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141
三、强化工程技术攻关,推动了逆掩推覆体勘探的突破142
四、科学管理、规范运作,提高了勘探成效142
第五节 勘探潜力与方向142
一、资源潜力分析142
二、勘探主要方向143
第十章 在艰难中奋进:柴达木盆地144
第一节 勘探历程回顾144
一、1954—1976年:区域钻探,发现西部浅层裂缝高产油田144
二、1977—1984年:主攻西部,探明储量快速增长144
三、1985—1999年:深化认识,中深层勘探获得进展145
四、2000年至今:艰难奋进,保持储量稳定增长145
第二节 石油地质特征145
一、构造特征与演化145
二、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147
第三节 10年来石油勘探重要进展150
一、柴西南成熟探区精细勘探,不断取得新进展150
二、柴北缘马海—大红沟古凸起勘探取得新进展152
第四节 主要经验与启示153
一、持续深化基础地质研究,才能优选出有利区带和目标153
二、依靠地质理论技术、反复深化认识是实现储量效益增长的关键153
三、应用适合盆地地质条件的工程新技术,是油气发现的保障154
四、全面推行项目管理,为勘探生产与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154
第五节 勘探潜力与方向154
一、资源潜力分析154
二、勘探主要方向154
第十一章 中小盆地石油勘探156
第一节 吐哈盆地156
一、勘探历程回顾157
二、石油地质特征157
三、10年来石油勘探主要成果159
四、主要经验与启示162
五、勘探潜力与方向163
第二节 二连盆地165
一、勘探历程回顾165
二、石油地质特征166
三、10年来石油勘探主要成果167
四、勘探潜力与方向169
第三节 海拉尔盆地170
一、勘探历程回顾170
二、石油地质特征171
三、10年来石油勘探主要成果172
四、勘探潜力与方向173
第四节 四川盆地174
一、勘探历程回顾175
二、石油地质特征175
三、10年来石油勘探的主要成果177
四、勘探潜力与方向178
第三部分 理论与技术篇181
第十二章 石油地质理论与方法新进展181
第一节 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理论新进展181
一、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条件181
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规律185
三、岩性地层油藏理论对勘探实践的指导意义190
第二节 前陆盆地油气富集成藏理论新进展192
一、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192
二、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193
第三节 叠合盆地与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新进展194
一、叠合盆地的概念与类型194
二、叠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196
三、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198
第四节 煤系成烃理论新进展199
一、煤系成烃理论的发展199
二、煤成烃机理与成藏条件199
第五节 复合含油气系统研究新进展201
一、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201
二、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和类型201
三、复合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202
第六节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202
一、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发展203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陆相地层研究中的应用203
三、陆相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工业化应用204
四、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实例206
第十三章 石油勘探技术新进展215
第一节 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215
一、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215
二、沙漠地震勘探技术217
三、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220
四、复杂山地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不断完善221
五、高分辨率三维地震不断发展和完善224
六、海域地震勘探技术225
第二节 储层横向预测技术新进展226
一、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发展现状226
二、薄砂岩储层预测技术新进展227
三、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228
第三节 测井技术新进展228
一、测井技术发展现状228
二、低孔渗油层测井识别与评价技术230
三、低阻油层测井识别与快速评价技术230
四、以成像、核磁测井为核心的油层识别技术231
第四节 低孔低渗油层保护与改造技术新进展232
一、低孔低渗油层压裂改造技术232
二、以欠平衡钻井为核心的油层保护与改造技术234
第五节 钻井技术新进展234
一、钻井技术发展现状234
二、水平井钻井技术发展迅速235
三、欠平衡钻井技术获得突破236
四、复杂深井及气体钻井技术的进步236
五、套管钻井技术的发展237
六、垂直钻井技术的发展237
第四部分 前景展望篇241
第十四章 中国石油勘探前景展望241
第一节 中国石油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241
一、石油资源潜力241
二、石油资源分布特征241
第二节 石油勘探主要领域246
一、前陆盆地246
二、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246
三、岩性地层油气藏247
四、成熟探区精细勘探248
五、中小盆地勘探248
六、非常规石油勘探249
第三节 我国石油储量增长潜力预测251
一、全国石油储量增长潜力预测251
二、主要盆地石油储量增长预测255
第四节 石油勘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57
一、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257
二、石油可采储量接替不足,储采比下降258
三、勘探关键工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258
参考文献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