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文献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历史文献学
  • 黄爱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2161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18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史籍-文献学-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文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文献、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3

一、文献3

二、历史文献6

三、历史文献学6

第二节 历史时代与历史文献学7

一、时代治乱与典籍聚散7

二、政治需要与文献兴衰8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历史文献学10

一、文化理念与历史文献学10

二、文化特征与历史文献学13

三、文化发展与历史文献学14

第四节 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16

第五节 历史文献学的现状与前景17

一、国内历史文献学的现状18

二、海外及港台地区历史文献学的源流与发展25

三、历史文献学的前景32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和形式36

第一节 历史文献的载体36

一、传统文献载体36

二、现代文献载体52

第二节 历史文献的类别53

一、经部文献53

二、史部文献54

三、子部文献60

四、集部文献62

第三节 其他形式的历史文献63

一、类书和丛书63

二、方志与家谱67

三、少数民族文献72

四、档案文献75

第三章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上)79

第一节 目录学79

一、目录与目录学79

二、目录的类型80

三、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84

第二节 版本学88

一、版本与版本学88

二、版刻源流与版本种类89

三、版本的鉴定与选择92

第三节 校勘学100

一、校勘与校勘学101

二、校勘的对象102

三、校勘的方法103

第四章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下)107

第一节 考证学107

一、考证与考证的发展107

二、考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09

三、传统考证的继承与更新110

第二节 辨伪学111

一、伪书产生的原因及其种类111

二、辨伪的意义、源流与方法113

第三节 辑佚学117

一、文献亡佚的原因117

二、辑佚的源流与方法118

第四节 避讳学121

一、避讳的源流与种类121

二、避讳的规则与方法122

三、避讳的影响与利用125

第五章 历史文献的标点、注释与今译128

第一节 历史文献的标点128

一、句读与标点128

二、标点的要求与能力的培养133

第二节 历史文献的注释138

一、注释的沿革及体式138

二、注释的内容142

三、注释的原则与方法143

第三节 历史文献的今译148

一、今译的渊源与发展148

二、今译的原则与方法149

三、今译的常见讹误153

第六章 历史文献的典藏与编纂156

第一节 历史文献的典藏156

一、官府藏书157

二、私家藏书162

第二节 历史文献的编纂167

一、总集与别集的编纂167

二、全集、选集与资料汇编171

三、古籍的影印176

第七章 历史文献的阅读与检索181

第一节 历史文献的阅读181

一、阅读史的研究及历史文献的阅读常识181

二、历史文献的阅读方法189

第二节 历史文献的检索191

一、历史文献检索的意义、途径和方法191

二、现代技术在历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197

下编203

第八章 先秦至两汉:历史文献学的起源及奠基时期203

第一节 先秦时期文献学的起源203

一、孔子与文献整理203

二、百家争鸣与诸子文献212

第二节 两汉时期文献整理工作的发展214

一、汉代图籍聚散与典籍整理215

二、刘向父子的典籍整理与目录编纂216

三、刘向父子校书工作对后世的影响219

第三节 班固创编史书艺文志221

一、创编史志书目的背景和条件221

二、《汉书·艺文志》的体例222

三、《汉书·艺文志》与《七略》的关系223

四、《汉书·艺文志》的重要地位224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226

第一节 图书分类法的演进227

一、四部分类目录著作的出现及其发展227

二、其他目录著作的分类及发展趋势229

三、《隋书·经籍志》与四部分类法的确立232

第二节 史注的独立及其发展235

一、《史记》三家注236

二、《汉书》颜师古注239

三、《三国志》裴松之注242

第三节 刘知幾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和贡献245

一、刘知幾生平事迹246

二、《史通》撰写的原因247

三、《史通》的内容与得失248

四、《史通》评价及其流传252

第十章 两宋: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254

第一节 目录学的发展255

一、官府书目的修撰255

二、私家书目的兴盛258

第二节 类书编纂的繁盛262

一、类书的起源与发展263

二、宋代类书编纂的兴盛266

第三节 辨伪风气的兴起271

一、辨伪的产生及其发展272

二、宋代辨伪风气的兴盛274

第四节 郑樵、马端临在文献学上的贡献279

一、郑樵与《通志》279

二、马端临与《文献通考》283

第五节 金石学的兴起286

第十一章 元明:历史文献学的持续发展时期293

第一节 目录学的衰变293

一、官修目录的衰落293

二、私家书目的变化296

第二节 类书编纂的高峰300

一、《永乐大典》的编纂背景和起因300

二、《永乐大典》的成书过程301

三、《永乐大典》的内容和体例305

四、《永乐大典》的价值与利用306

五、《永乐大典》的流传与变迁308

第三节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309

一、辨伪风气的持续与辨伪成就309

二、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313

第十二章 清代: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316

第一节 辨伪发展的高峰316

一、明清之际学术风气的变化与辨伪的兴盛317

二、辨伪的成就与特色318

三、辨伪的作用和意义325

第二节 汉学的兴盛与文献学成就326

一、汉学的产生与兴盛326

二、文献学成就332

第三节 《四库全书》的纂修与丛书刊刻的兴盛335

一、《四库全书》的纂修335

二、丛书刊刻的兴盛341

第四节 《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与目录学的发展345

一、《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345

二、目录学的发展352

第五节 版本学的发展与兴盛354

一、版本鉴定的发展354

二、版本源流的探讨356

三、版本著录的进步358

四、典籍校刻的兴盛360

第十三章 近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363

第一节 传统目录学的变化与新式目录著作的产生363

一、中西文化交流与专科书目的兴盛364

二、新学对传统目录分类的冲击和西式图书分类法的引进368

三、近现代目录学理论发展与名著370

第二节 新史料的发现与研究373

一、殷墟甲骨的发现、收藏及研究373

二、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发现及敦煌学研究376

三、居延汉晋简牍的发现和出土379

四、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380

五、王国维及其二重证据法382

第三节 文献检索的发展384

一、索引运动的发展385

二、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与中法汉学研究所387

第四节 辨伪学的发展与古史辨派的出现389

一、西学影响下辨伪学的新发展389

二、顾颉刚与古史辨派393

第五节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古籍出版的兴盛397

一、西式印刷技术的引进397

二、张元济与古籍出版事业的发展401

第六节 历史文献学学科的构建与成长403

一、开创性的《中国文献学概要》404

二、校雠学的新发展406

三、分支学科的发展和创新407

附录一 推荐阅读书目410

附录二 历史文献学专业术语413

后记418

龟甲刻辞示意图37

龟甲钻凿示意图38

逨盘铭文拓片42

敦煌悬泉置汉简46

战国楚帛书49

灞桥纸50

版式示意图93

廖氏世彩堂刻书95

“世彩廖氏刻梓家塾”牌记95

卷轴装示意图96

经折装示意图97

蝴蝶装示意图97

包背装示意图98

线装98

“弘”、“玄”缺笔避讳书影125

标识句读符号的明刻本《大明集礼》131

五色标注本《古文渊鉴》132

《永乐大典》封面书影303

《永乐大典》内页书影304

《河图》与《洛书》321

经卦图与重卦图322

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聚珍本《水经注》343

民国十三年扫叶山房石印本(一)399

民国十三年扫叶山房石印本(二)4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