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基础知识与新农村建设常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本社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490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农村-干部-工作-中国-教材;社会工作-中国-教材;公务员-招聘-考试-中国-教材;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共基础知识与新农村建设常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1
第一章 法律常识1
第一节 法学基本理论1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1
二、法的基本特征与作用1
三、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2
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2
五、法的制定2
六、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
七、立法程序3
八、法的实施及其相关概念3
九、法律的效力3
十、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3
十一、法律关系及其基本特征、法律关系的结构4
十二、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4
十三、法律实施的监督4
第二节 宪法5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5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5
三、宪法保障制度5
四、宪法监督6
五、国家制度和国家性质6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6
七、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6
八、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6
九、国家结构形式7
十、民族区域自治7
十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7
十二、特别行政区7
第三节 行政法8
一、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特点8
二、行政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8
三、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8
四、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9
五、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及其特征9
六、行政法的基本原则9
七、行政法的作用9
八、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10
九、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10
十、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合法要件与生效规则10
十一、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的条件及其法律结果11
十二、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11
十三、行政立法的概念和特征12
十四、行政立法的原则和程序12
十五、行政合同的概念、特征及作用12
十六、行政指导的概念、特征及作用12
十七、行政程序的概念、基本原则与主要制度13
十八、行政违法的概念、特征与构成要件13
十九、行政责任的概念、特征与构成要件13
二十、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14
二十一、行政赔偿的概念、特征与构成要件14
二十二、行政赔偿的范围14
二十三、行政复议15
二十四、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与基本原则15
二十五、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16
第四节 刑法16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我国刑法的任务16
二、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16
三、犯罪的概念、本质和特征17
四、犯罪构成17
五、正当防卫的概念及条件18
六、紧急避险的概念及条件18
七、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18
八、共同犯罪的概念18
九、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18
十、单位犯罪的概念及刑罚19
十一、刑罚的概念和特点19
十二、刑罚的种类19
十三、刑罚的具体运用19
十四、犯罪的种类20
十五、贪污贿赂罪20
十六、渎职罪20
第五节 民法21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1
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21
三、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21
四、法人的概念、特征和应具备的条件21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22
六、代理的概念、特征和分类22
七、物权的概念及特征22
八、财产所有权的概念、特征与内容22
九、债的概念与特征22
十、合同的概念与特征23
十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特征23
十二、著作权23
十三、专利权和商标权23
十四、人身权的概念和分类23
十五、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24
十六、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24
十七、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24
第六节 商法24
一、商法的概念24
二、商法的特征25
三、商事法的基本原则25
四、商主体的概念与特征25
五、商主体的分类25
六、商行为的概念与特征25
七、商行为的分类26
八、商业登记的概念与特征26
九、商业登记的意义和作用26
十、商业登记的效力27
十一、公司法的概念与特征27
十二、公司设立的条件27
十三、公司组织形式的变更28
十四、公司的合并28
十五、公司的分立28
十六、公司的终止28
十七、票据制度概述28
十八、票据法概述29
十九、票据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29
二十、票据权利的特征29
二十一、票据行为的特征29
二十二、票据行为的构成要件29
二十三、证券的种类30
二十四、证券的发行30
二十五、股票的发行30
二十六、债券的发行30
二十七、基金证券的发行30
二十八、证券的交易31
第七节 民事诉讼法31
一、民事诉讼31
二、民事诉讼的目的32
三、民事诉讼法32
四、民事诉讼法学32
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念32
六、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构成33
七、诉的概念和构成33
八、诉的种类34
九、诉权的概念34
十、反诉35
十一、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35
十二、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种类35
十三、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及特征36
十四、两类主要诉讼代理人36
十五、民事诉讼证据的特点36
十六、证明对象37
第八节 刑事诉讼法37
一、刑事诉讼37
二、刑事诉讼法38
三、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任务和作用38
四、起诉38
五、提起公诉38
六、不起诉38
七、自诉39
八、审判的概念和意义39
九、审判的作用39
十、法庭审判程序39
十一、回避的概念、目的和意义40
十二、回避的适用条件40
十三、回避的程序40
十四、辩护41
十五、代理41
十六、证据的概念和特征42
十七、证据的种类42
十八、管辖42
十九、管辖与立案的关系43
二十、强制措施43
二十一、侦查行为43
二十二、执行的概念、特征和意义43
二十三、几种主要刑罚的执行44
二十四、减刑和假释44
第九节 行政诉讼法44
一、行政诉讼概述44
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45
三、行政诉讼管辖45
四、行政诉讼参加人46
五、行政诉讼程序46
第十节 本章自测题及参考答案4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9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49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49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9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50
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5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5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的伟大变革5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5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53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性54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4
二、物质性的相关范畴55
第四节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作用56
一、意识的起源57
二、意识的本质57
三、意识的作用57
第五节 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58
一、辩证法的概念和形式58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世界的联系、发展及规律60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61
第六节 人类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64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与基本结构64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67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68
四、社会形态的变更与历史演进69
第七节 认识论71
一、认识的本质与结构71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72
三、认识发展的过程73
四、真理与价值75
第八节 本章自测题及参考答案77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常识80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80
一、毛泽东思想的含义80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80
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81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82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8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8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7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87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8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89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89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部署与实施90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93
一、经济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9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96
第六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99
一、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99
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100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01
第七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0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0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105
三、人的全面发展107
第八节 本章自测题及参考答案107
第四章 社会经济常识110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概论110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110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10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1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111
一、物质资料生产111
二、社会生产力112
三、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113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1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11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1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12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122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23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125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126
第四节 本章自测题及参考答案127
第五章 时事常识130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30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13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31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133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33
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135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136
第三节 构建和谐社会137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及特点137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138
第四节 党的十七大精神141
一、党的十七大产生新的领导班子141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新提法142
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143
第五节 2010年1—10月国内外重要时政145
一、国内部分145
二、国际部分151
第六节 本章自测题及参考答案154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常识157
第六章 各级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及解读157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157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157
二、国家部委有关政策160
三、地方政府有关政策161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163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164
二、国家部委有关政策167
三、地方政府有关政策170
第三节 积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172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173
二、国家部委有关政策175
三、地方政府有关政策175
第四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79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179
二、国家部委有关政策181
三、地方政府有关政策183
第五节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186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186
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188
第六节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191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191
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193
第七节 加大“三农”投入力度194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194
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196
第八节 培养新型农民198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199
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200
第七章 各省市地区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202
第一节 北京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202
一、北京市朝阳区六大体系建设新农村典型经验202
二、北京市顺义区发挥“一助一”载体作用建设新农村典型经验204
三、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以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建设新农村先进做法205
第二节 江西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207
一、江西省宜都市四大理念助阵新农村建设先进做法207
二、江西省贵溪市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先进做法208
三、江西省吉水县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209
第三节 江苏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212
一、江苏省农业经营“三大新趋势”212
二、江苏省建湖县为农服务先进做法213
三、江苏省淮安市落实粮食补贴政策成效显著214
第四节 山东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214
一、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214
二、山东省胶州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216
三、山东省平邑县“四辆快车”加快农民增收进程218
第八章 各省市地区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219
第一节 辽宁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219
一、辽宁省黑山县培养新型农民新途径219
二、辽宁省阜新市阜新镇依托科技示范户加快农民增收步伐220
三、辽宁省葫芦岛市实施科技支撑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221
第二节 山西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222
一、山西省新干县探索建立立体便民服务网络222
二、山西省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223
三、山西省长治市推进“两卡”惠农新政策223
第三节 广西自治区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224
一、广西自治区蒙山县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办法224
二、广西自治区钦北区“三管齐下”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思路224
三、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齐抓共管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25
第四节 浙江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226
一、浙江省慈溪市“文明百村行”助推新农村建设226
二、浙江省江山市积极探索新农村民主管理制度228
三、浙江省富阳市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思路229
第九章 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件234
第一节 2006年中央、国务院新农村文件内容、要点及命题趋向234
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234
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242
三、命题趋向243
第二节 2007年中央、国务院新农村文件内容、要点及命题趋向243
一、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243
二、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251
三、命题趋向252
第三节 2008年中央、国务院新农村文件内容、要点及命题趋向252
一、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252
二、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261
三、命题趋向262
第四节 2009年中央、国务院新农村文件内容、要点及命题趋向262
一、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262
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269
三、命题趋向270
第五节 2010年中央、国务院新农村文件内容、要点及命题趋向271
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271
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279
三、命题趋向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