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村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村社会学
  • 钟涨宝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0656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农村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村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

一、关于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1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

三、农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4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7

一、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7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1

第三节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16

一、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拓展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16

二、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17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19

第一节 国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9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19

二、美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1

三、欧洲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2

四、亚洲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3

五、拉丁美洲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26

一、农村社会学的传入26

二、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教学与研究26

三、改良主义者的农村社会学实践——乡村建设运动29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社会学调查与研究31

第三节 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学33

一、学科发展概述33

二、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成果34

第三章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40

第一节 农民的内涵及其特征40

一、农民的产生与发展40

二、农民的内涵42

三、农民的特征45

第二节 农民的社会化48

一、农民社会化的特点48

二、早期社会化的困境49

三、农民的继续社会化50

第三节 农民的历史地位与中国农民问题51

一、农民的历史地位51

二、中国农民问题52

第四章 农村人地关系55

第一节 人地关系界定及相关理论55

一、人地关系概念55

二、人地关系相关理论56

第二节 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60

一、新中国成立前人地关系演变60

二、1949年至1978年的人地关系62

第三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人地关系63

第五章 农村社会关系67

第一节 农村社会关系概述67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及类型67

二、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69

三、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72

第二节 农村社会网络76

一、农村社会网络的含义76

二、农村社会网络的类型与特点77

三、中国农村社会网络的历史演变78

第三节 农村社会资本80

一、农村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其分类80

二、农村社会资本的特征与现状82

三、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农村社会资本的变迁85

第六章 农村的婚姻、家庭与家族89

第一节 农村婚姻89

一、农村择偶89

二、农村结婚91

三、农村离婚93

第二节 农村家庭93

一、农村家庭结构94

二、农村家庭功能95

三、农村家庭关系98

第三节 农村家族99

一、农村家族的内涵99

二、农村家族的复兴100

三、农村家族的功能103

第七章 农村社会组织105

第一节 农村社会组织概述105

一、农村社会组织的内涵105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特征106

三、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108

第二节 村民自治组织109

一、村民自治的产生与发展109

二、村民自治组织的特征110

三、影响村民自治组织发展的因素111

四、村民自治组织发展需处理好的两个重要关系113

第三节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16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含义与特点116

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118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120

第八章 农村社区123

第一节 农村社区的起源及特点123

一、农村社区的起源123

二、农村社区的含义及特点124

第二节 村落126

一、村落的内涵及类型126

二、村落的自然生态127

三、村落的社区生态128

第三节 农村社区权力结构129

一、农村社区权力结构129

二、中国农村社区权力结构的历史沿革129

第四节 农村社区建设131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演进131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132

三、当前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典型模式134

第九章 农村社会分层137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概述137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137

二、社会分层的功能137

三、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139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143

一、中国古代农村的社会分层143

二、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分层145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分层147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阶层结构变迁147

二、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153

三、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155

第十章 农村社会流动158

第一节 农村社会流动概述158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含义158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类型158

三、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159

第二节 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161

一、传统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161

二、现代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163

第三节 当今世界的农村社会流动164

一、世界各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现状与趋势164

二、典型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流动167

三、发达国家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启示171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171

一、新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进程171

二、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与趋势174

第十一章 农村社会问题178

第一节 农村社会问题概述178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178

二、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179

三、农村社会问题的分类181

第二节 农村人口问题181

一、农村人口问题的现状181

二、农村人口问题的成因184

三、农村人口问题的对策185

第三节 农村教育问题187

一、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187

二、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191

三、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193

第四节 失地农民问题194

一、失地农民问题现状194

二、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196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198

第十二章 农村社会控制202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202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202

二、社会控制的作用机制203

三、社会控制的类型204

四、社会控制的功能206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历史演变208

一、传统形态下的农村社会控制208

二、转型期的农村社会控制212

第三节 加速转型期农村社会控制体系的完善218

一、加速转型期农村社会控制体系的目标选择218

二、加速转型期新型农村社会控制体系的构建219

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保障224

第一节 农村社会保障概述224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224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225

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226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227

一、传统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227

二、近代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229

三、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231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234

一、农村养老保障现状234

二、农村医疗保障现状235

三、农村社会救助现状237

四、农村优抚安置现状239

第四节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趋势与对策240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及其趋势240

二、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241

三、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243

第十四章 农村社会现代化246

第一节 农村社会变迁246

一、社会变迁的内涵246

二、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历程247

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251

四、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253

第二节 农村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255

一、农村城市化的内涵与发展255

二、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理论258

三、农村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261

第三节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模式262

一、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历程262

二、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模式267

第四节 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269

一、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目标269

二、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困境270

三、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273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7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276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276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27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280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280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28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282

一、纯粹农业村模式283

二、主导产业带动模式283

三、村企合一模式284

四、城乡互动模式285

主要参考书目2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