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财政分权理论与基层公共财政改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财政分权理论与基层公共财政改革](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4713924.jpg)
- 杨之刚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5447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财政分散制-理论研究-中国;地方财政-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财政分权理论与基层公共财政改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导论:从多级政府结构看政府间财政关系1
0.1 多级政府结构2
0.1.1 多级政府体制:经济学解释3
0.1.2 理想的多级政府结构3
0.1.3 中国的政府结构5
0.2 政府权力:分配与限制8
0.2.1 政府权力是分散好还是集中好8
0.2.2 是否需要对政府进行限制,以及限制的办法12
0.3 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17
0.3.1 中国的地方政府:规模和作用18
0.3.2 分税财政体制导致的两个不均衡19
0.3.3 总体改革中的地方政府20
0.3.4 目前可以采取的改革措施21
1 财政分权:分析框架与文献评述27
1.1 引言27
1.2 财政分权与财政联邦主义29
1.2.1 分权:概念及其形式29
1.2.2 联邦主义:概念与形式29
1.3 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TOM模型33
1.3.1 概述33
1.3.2 影响分权决策的主要因素:规范分析35
1.4 对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的批评与发展41
1.4.1 来自公共选择理论的批评41
1.4.2 来自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批评43
1.4.3 若干规范建议46
1.5.1 分权程度的衡量与数据来源47
1.5 财政分权:经验研究及主要结论47
1.5.2 主要实证结论48
1.6 分析与综合53
1.6.1 财政分权理论的核心主题54
1.6.2 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责任55
1.6.3 财政分权理论的两条线索58
1.7 对中国财政分权化改革的建议61
1.7.1 需要一个宪法层次的整体分权框架61
1.7.2 政府职能要进一步地明晰化62
1.7.3 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62
小结63
2.1.1 行政性分权与经济性分权的有关论述69
2 关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综述69
2.1 对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的看法69
2.1.2 从中西比较视角看财政体制改革70
2.2 从财政包干制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关理论71
2.2.1 分税制改革方案的最初系统提出与相关争论71
2.2.2 财政包干制导致讨价还价分权模式的形成73
2.2.3 从财政与经济关系剖析财政包干制74
2.2.4 从中西比较视角看财政体制改革78
2.3 关于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研究83
2.3.1 从整体的角度看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83
2.3.2 转移支付问题研究85
2.3.3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87
2.3.4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89
小结91
3 地方政府职能及其实现方式95
3.1 地方政府职能:基本问题95
3.1.1 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95
3.1.2 地方政府职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99
3.1.3 偏好差异、效率与公平101
3.2 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再认识:区分供应与生产103
3.2.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103
3.2.2 区分供应与生产106
3.2.3 连接供应与生产的方式109
3.2.4 多中心体制110
3.3 地方政府职能的实现:级次结构113
3.3.1 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政府级次结构114
3.3.2 影响政府级次结构的主要因素115
3.3.3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级次结构的共性特征120
3.4 地方政府实现职能的方式与公共服务改革124
3.4.1 地方政府实现职能的三种基本方式124
3.4.2 公共服务改革:市场化与民营化127
3.4.3 对公共服务改革的反思:掌舵还是服务133
3.5 地方政府的资金筹集:成本分担与公平136
3.5.1 两种差异与两个层面的公平136
3.5.2 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方式137
小结141
4 中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144
4.1.1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变迁146
4.1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变迁与特征146
4.1.2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变迁的特征148
4.2 中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环境、目标与路径152
4.2.1 中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的环境与约束153
4.2.2 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156
4.3 基层财政体制问题的成因157
4.3.1 现行基层财政体制存在问题的初步分析158
4.3.2 现行基层财政体制问题的制度根源162
4.4 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165
4.4.1 完善基层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165
4.4.2 完善基层财政体制的具体措施167
4.5.1 “乡财县管”改革170
4.5 基层财政体制改革与政府级次调整170
4.5.2 “强县扩权”改革与“省直管县”体制179
4.5.3 大政府与小政府:新公共管理的启示185
4.6 基层政府的事业单位改革188
4.6.1 中国基层政府事业单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88
4.6.2 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措施189
小结191
5 收入分享视角的地方政府收入193
5.1 政府间收入划分的理论分析193
5.1.1 税收分享在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中的地位和作用193
5.1.2 税收分享的两种基本思路195
5.2 税收分享模式的国际比较199
5.2.1 税权分散的美国模式199
5.2.2 税权相对集中的德国模式200
5.2.3 税权集中的法国模式201
5.2.4 适度分权的日本模式202
5.2.5 税收分享的国际经验:简单的总结202
5.3 中国地方税:从税收分享角度进行历史回顾203
5.3.1 民国时期的税收分享204
5.3.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税收分享205
5.3.3 1980~1993年的税收分享206
5.3.4 1994年以来的税收分享208
5.4 关于中国地方政府收入的几个问题209
5.4.1 地方是否应该拥有税收立法权209
5.4.2 地方是否应该拥有主体税种210
5.4.3 税种的划分问题211
5.4.4 税务机构分设是否应该改革212
5.4.5 非税收入213
5.4.6 我们的看法214
小结215
6 转移支付:解决财政横向和纵向不公平的有效手段217
6.1 纵向财政不均衡和横向财政不均衡217
6.1.1 纵向财政不均衡218
6.1.2 横向不公平221
6.2 转移支付:促进财政均衡226
6.2.1 转移支付的目标:从理论角度的解释226
6.2.2 转移支付的目标:从政策角度的解释228
6.2.4 转移支付方式分类229
6.2.3 公平目标对效率的影响229
6.2.5 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具体问题231
6.3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比较231
6.3.1 美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32
6.3.2 加拿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33
6.3.3 德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34
6.3.4 澳大利亚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35
6.3.5 日本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37
6.3.6 五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启示238
6.4 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及存在的问题239
6.4.1 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239
6.4.2 中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存在的问题242
6.4.3 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若干原则246
6.4.4 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改革248
小结256
7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260
7.1 问题的提出260
7.2 财政竞争理论的发展261
7.2.1 早期财政竞争理论的发展261
7.2.2 近20年来财政竞争理论的发展262
7.2.3 关于中国财政竞争理论的综述264
7.3 中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概况265
7.3.1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形式265
7.3.2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经济效应分析268
7.3.3 中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特征产生的原因269
7.4.1 无序财政竞争的负面影响272
7.4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272
7.4.2 财政竞争基本策略的选择273
7.4.3 中央与地方之间税权的合理划分273
7.4.4 建立合理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制度274
7.4.5 提高财政竞争决策过程的民主程度274
小结275
8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277
8.1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277
8.1.1 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277
8.1.2 政府债务的分类278
8.2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280
8.2.1 债务是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反映280
8.2.2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尚无具体的全面数据283
8.2.3 地方政府债务种类多284
8.2.4 越到基层债务负担越重286
8.2.5 债务投向多种多样287
8.2.6 举债主体多290
8.2.7 对地方财政运行构成风险291
8.3 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292
8.3.1 体制原因292
8.3.2 经济原因298
8.3.3 管理原因303
8.4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305
8.4.1 政府债务管理的技术性措施306
8.4.2 降低政府债务风险的配套措施311
小结317
9 地方预算改革: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比较分析320
9.1 中国地方预算管理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320
9.1.1 预算管理制度的产生阶段321
9.1.2 长期相对稳定阶段(20世纪50~90年代初期)322
9.1.3 中央政府供给主导型阶段(1992~1998年)322
9.1.4 “中间扩散型”与“供给主导型”并存的阶段(1999年至今)324
9.1.5 中国地方预算管理制度创新的演化趋势:两种制度创新方式长期并存325
9.2 中国地方预算改革的主要特点与模式比较326
9.2.1 现阶段预算改革的主要特点326
9.2.2 当前地方预算改革的两大主流模式比较329
9.3 纵深推进:聚焦地方预算管理改革的热点问题334
9.3.1 观念演进:地方预算的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334
9.3.2 潮起潮落:复式预算模式的沉浮338
9.3.3 另类视角:中国特色的零基预算改革339
9.4 症结所在:当前地方预算改革的现状与问题340
9.5 治理框架与路径选择:以个案推演全局的思考345
9.5.1 推进阳光财政的进程,将预算管理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345
9.5.2 正确处理预算管理中的部门关系与责任,完善共同治理的预算管理框架346
9.5.3 按照正确的顺序推进“三部曲”式的预算规范化进程348
9.5.4 削减政府财政预算部门的自由裁量权350
9.5.5 对于有预算资金分配权的部门,实行审计约束下的渐进式分类改革352
9.5.6 尽快完善立法约束与制度安排层面上的配套改革353
9.6 展望未来:中国地方预算改革的路线图355
小结357
结语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