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展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发展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
  • 郑晓幸,傅泽平,龙德灿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4942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亚洲;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非洲;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拉丁美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发展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与分类1

一、发展中国家的特征1

第一章 绪论1

二、发展中国家的分类4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7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7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9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10

第三节 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15

一、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15

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18

四、马克思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19

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

第四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21

一、什么是发展经济学21

二、发展经济学的兴起22

三、发展经济学的演变23

第五节 中国的经济发展28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28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30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推进战略32

第二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36

第一节 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6

一、资本的定义和分类36

二、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7

三、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39

四、资本形成并非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42

第二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与资本形成的战略44

一、资本形成与储蓄44

二、促进资本形成的战略49

第三节 投资效率与投资决策54

一、投资效率54

二、投资决策57

第四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61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与供给62

二、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储蓄机制64

三、中国的投资政策65

一、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规模与人口的演变69

第三章 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69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69

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征与面临的问题72

三、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的对策73

第二节 就业与劳动力的充分利用74

一、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利用不足及其原因74

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运用的特点78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79

一、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79

二、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80

三、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式82

四、人口流动与全面的就业战略84

一、中国的人口问题与控制85

第四节 中国的人口与就业85

二、中国的就业问题88

三、中国扩大就业的战略与对策89

第四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92

第一节 工业化一般理论与工业化模式选择92

一、工业化的涵义92

二、工业化的理论依据93

三、工业化的四种模式96

四、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101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与工业化战略103

一、工业化过程103

二、工业化发展战略104

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选择不同工业化战略的经验112

四、发展中国家现代战略思潮114

第三节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119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119

二、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的趋势121

三、城市扩大的三个基本因素122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与特征123

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123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征125

第五节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127

一、把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加快工业化进程127

二、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加速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131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37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137

第五章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37

二、传统的自然资源观念的突破138

三、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40

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141

五、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142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144

一、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144

二、正确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46

三、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148

四、环境保护费与环境损害值150

第三节 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发展151

一、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152

三、改善中国生态环境的对策155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159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60

二、地区差异与积累性因果关系163

第五节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65

一、自然资源的价值166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167

三、自然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69

第六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70

第六章 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174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地位、作用174

一、改变传统农业的不同战略174

二、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176

一、农业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179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阶段、特征与农业结构179

二、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182

三、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困境184

四、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出路185

五、农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87

六、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188

七、合理农业结构的建立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0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战略191

一、农业与农村发展战略的主要条件191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特点和途径192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197

一、可持续农业的内涵198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要素199

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建立202

第七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205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作用与现代技术的特点205

一、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5

二、现代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特点207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创新激励和创新障碍209

一、技术创新理论及其发展209

二、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210

三、创新激励与创新障碍212

第三节 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技术选择213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13

二、技术转移的类别与技术转移的障碍215

三、技术转移的成本、途径和方式217

四、技术引进中的技术选择220

一、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223

第四节 中国的科技进步与创新223

二、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224

三、中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对策227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230

一、资源代换231

二、技术进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233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进步的措施236

第八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245

第一节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45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245

二、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247

一、人力资本形成与人力投资249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的形成249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浪费和人才流失251

第三节 智力投资与教育发展253

一、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253

二、智力投资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254

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成本、效益与教育发展258

四、教育资金的来源260

第四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261

一、人力资源的特征261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264

三、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265

一、地区人力资源的供求及其均衡267

第五节 地区人力资源的配置267

二、地区人力资源的配置273

第九章 地区产业结构的配置与转换277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动因277

一、产业分类277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278

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280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83

一、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衡量与分析283

二、地区产业结构导向287

第三节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292

一、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292

二、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297

第十章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运作方式301

第一节 地区发展优先次序的选择301

一、“发展极”与“增长点”理论301

二、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304

第二节 竞争优势与地区分工305

一、寻求竞争优势,塑造地区分工格局307

二、国际竞争力310

第三节 经济市场化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方式选择312

第四节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选择317

一、选择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调控地区经济差异317

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选择319

一、中央政府可以采取的基本协调方式321

第五节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运作方式321

二、构建有利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325

三、促进区域之间市场的开放329

四、促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协调发展332

五、鼓励企业跨区域扩张与联合333

六、推动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合作335

第十一章 对外开放与地区经济发展337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一般理论与两缺口模式337

一、外部资源利用的基本理论337

二、两缺口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341

第二节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形成对外开放区域格局347

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主要历程350

二、实施区域对外开放取得的积极效应356

第三节 开放型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363

一、坚持对内对外开放,高水平、高质量地参与国内外经济大循环363

二、积极调整发展模式,实现东部地区再创辉煌365

三、加快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开发,建成继沿海之后的又一经济发展先行区366

四、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的作用,以开放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368

五、加快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步伐,带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369

第四节 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型经济的发展370

一、华南沿海地区370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371

三、环渤海地区374

四、长江中上游地区376

五、新大陆桥沿线地区378

六、沿边对外开放地区3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