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宋元道教易学初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宋元道教易学初探
  • 章伟文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659776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道教-研究-中国-宋代~元代;周易-研究-中国-宋代~元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宋元道教易学初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 郑万耕1

绪言 道教易学概述1

第一节 道教易学确立的理与势1

一 何谓道教易学1

二 道教易学确立的理与势5

第二节 《周易参同契》与道教易学的确立17

一 《周易参同契》可以确定为汉代金丹道教的作品17

二 《周易参同契》标志着道教易学的确立26

第三节 道教易学的分期及基本特征31

一 早期道教与易学的关涉31

二 魏晋南北朝道书中的易学内容及其特征38

三 隋唐道教易学与丹道理论42

四 宋元明清道教易学流派的孳乳50

第四节 宋元道教易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63

一 为什么要研究宋元道教易学63

二 宋元道教易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65

第一章 陈显微的易学内丹学思想71

上篇 宋元易学内丹学71

第一节 陈显微建立易学内丹学思想体系的缘由73

第二节 载造化之妙理者莫出于《易》卦80

一 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覆冒阴阳之道82

二 乾坤者,太极之变也。合之为太极,分之为乾坤84

三 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85

第三节 金丹者,象乾坤以为体,法日月以为用87

第四节 乾坤升降有候,坎离配合有机93

第五节 大《易》之作本诸大丹,丹道包空括坏,越数超形101

第二章 储华谷的易学内丹学思想117

第一节 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年代略考118

一 储华谷“注”的时间上限118

二 储华谷“注”的时间下限119

三 储华谷“注”为宋代注本125

四 储华谷“注”所作时间应在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之后,值南宋中晚期126

第二节 储华谷的易学内丹学思想131

一 药之与物,二八河图133

二 五贼运火,皇极洛书139

三 金丹之道,法象羲《易》,按爻摘符147

第三章 俞琰的易学内丹学思想153

第一节 俞琰论易学与道教修炼的关系154

第二节 俞琰易学内丹学的理论特色158

一 神仙还丹之道与《周易》太极之道158

二 《易》理、《易》符与道教内丹修炼164

三 俞琰道教易学内丹学对佛教禅学的“扬弃”168

第四章 陈致虚的易学内丹学思想173

第一节 内丹道教的建立:借易道阐发丹道174

一 《易》只阴阳两件物事,能明能行方为圣人177

二 易之道逆数也180

三 《易》之道统乎天心183

第二节 内丹道教修持的根本方法:以术证道186

中篇 宋元道教易图学195

第五章 陈抟与宋元道教图书易学的兴起195

第一节 陈抟的生平事迹、学术渊源及著述195

第二节 陈抟的道教图书易学思想210

一 陈抟的“易龙图”与河洛之学210

二 陈抟与太极图242

三 陈抟与先天图、先天学264

第六章 郝大通《太古集》的道教易图学思想283

第一节 郝大通具有“易”道特征的道教宇宙论思想286

一 道生万物是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286

二 自然天道与“易”之道、还丹之道288

三 具有“易”道特征的道教宇宙论291

第二节 郝大通以易图解宇宙化生万物的规律性与道教内丹修炼299

第三节 郝大通法天地造化生物的原理以论还丹之炉鼎的思想310

第七章 雷思齐的道教易图学思想319

第一节 河图、衍数新释319

第二节 河图、衍数与《道德经》325

第三节 雷思齐道教易图学的意义330

下篇 宋元道教易老学335

第八章 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思想335

第一节 道本至无,易在其中336

第二节 易象乃道之原,常变乃易之原353

第三节 圣之为圣,用易而已。用易之成,虚静而已362

结束语:宋元道教易学研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376

参考文献381

后记3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