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修华严经疏钞 1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修华严经疏钞 10
  • 华严编藏会整编 著
  • 出版社: 财团法人台北市华严莲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0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6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修华严经疏钞 1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十地品第二十六1

壹 来意1

参 通妨4

(贰)通释第六天义4

贰 释名4

(壹)约人名金刚藏会4

(贰)约处名他化自在天会4

壹 释天名4

贰 显表法4

(壹)释他化自在4

壹 约二智4

贰 约事理释4

参 约自他释4

(壹)自他隐显义4

(贰)自他相作义4

贰 释名8

(贰)释异名8

(参)约法名十地会8

壹 得名8

(壹)解本名8

贰 约所证是离垢真如12

壹 约本唯是果海不可说性12

参 宗趣12

(壹)正明宗趣12

壹 总12

贰 别12

(壹)正明十义12

捌 约法教证不住三德13

柒 约寄位行各寄一度13

参 约智根本後得亦通方便13

肆 约所断谓离二障种现13

伍 约所修13

陆 约修成13

(参)结成宗趣14

(贰)以义收束14

玖 约寄乘法14

拾 撮要谓六决定14

贰 以总收别收为总含剋实离言三体22

(拾)唯因体22

(贰)别示体性22

壹 别示十体22

(壹)离言体22

(贰)所证体22

(参)能证体22

(肆)合能所证以为地体22

(伍)随相体22

(陆)证入体光明三昧22

(柒)就德体教证不住三道22

(捌)随要体谓六决定22

(玖)总摄体22

参 顺答其难24

贰 反举非理24

(参)问答料拣24

壹 问24

贰 答24

(壹)标24

(贰)徵24

(参)释24

壹 示三一之相24

陆 以文成立25

伍 结深25

肆 引证25

壹 前後褶叠科27

(壹)正科判27

肆 释文27

(壹)总科判27

壹 傍论依经科27

(参)为三分30

(贰)为二分30

贰 增数展转科30

(壹)为一分30

(伍)为六分32

(伍)为五分32

(肆)为四分32

(一)难34

二 解妨难34

(柒)为七分34

一 正科34

五 重遮外难35

四 结示正义35

(二)答35

一 反诘以成35

二 正示通义35

三 引例反成35

(捌)为八分36

(玖)为九分37

(贰)就化意通为显证(证道)38

(壹)就化相通为起说(教道)38

(拾)为十分38

(贰)明生起次第38

壹 标三章38

贰 随章别释38

(参)随宗要教证双辨39

(壹)正科40

贰 依论约义科40

贰 第二问答释通外难44

壹 第一问答论科通局44

(贰)问答44

(参)处胜46

(贰)主胜46

(贰)正释文46

壹 序分46

(壹)时胜46

壹 拣定众类52

(肆)众胜52

贰 叹其胜德54

参 依德列名58

伍 标说法主60

肆 结数难测60

(壹)释文63

贰 三昧分63

(肆)入意64

(参)出体64

(贰)会论64

(壹)辨加所因67

参 加分67

(贰)能加佛现68

贰 料拣通局74

壹 略属经文74

(参)同赞得定74

(肆)双辨加定因缘74

肆 定其因数75

参 彰冥显加异75

壹 前十句依自利行79

(伍)辨加所为79

(一)会二经同异80

一 释总句80

(壹)直释经文80

1 初意信谓地前82

(二)疏释82

(二)正释经文82

一 总标三义82

二 别释三义82

(一)明所被机82

一 徵起82

二 正释82

(一)举论82

(1)引证83

(1)标举立理83

2 後意信通地上83

2 说能证84

1 说所证法84

(二)叹能被法84

一 徵84

二 释84

(一)标84

(二)释84

(三)结85

(二)解所入88

2 疏释论88

(三)明说之益88

一 徵起总标88

二 引论释88

(一)解令入88

1 引论证88

三 结归总意89

二 通妨90

一 科为四90

二 释别句90

(一)总明90

一 结前生後90

二 引论科释90

(一)举论文90

(二)疏解释90

一 摄入91

(二)别释九入91

四 教化入92

三 法相入92

二 思义入92

五 证入93

六 不放逸入100

七 地地转入102

八 菩萨尽入106

一 会末归本107

(贰)融会本末107

九 佛尽入107

(一)总彰大意108

二 以六相融本末无碍108

(二)标举显通109

(三)彰其立意110

(四)列名略释六相111

(五)以喻总释114

(七)指广在余115

(六)举例遍释115

贰 後十句依利他行119

(一)就教行解120

一 释总句120

(壹)总明句数开合120

(贰)正释文120

(一)教行相对122

二 别释122

(二)教证相对解122

一 总明122

(三)真伪相对124

(二)地前地上相对124

(四)修成相对126

(五)相实相对128

(六)体德相对130

(七)体用相对132

(九)约诠就实相对134

(八)自分胜进相对134

三 结示136

(二)总科137

(一)标指137

二 释别句137

(一)摄始终以思慧智摄持所闻138

一 明前五句138

(三)料拣138

(四)释文138

(二)欲始终(思慧上品求心)139

(三)行始终(修慧上三地前思修利物)140

(四)证始终(见道位)142

(五)修道始终(寄二地至七地)152

(一)能破邪论障始终154

二 明後五句有五始终寄入八地至於佛地154

(二)能善答难始终166

(五)无方便对治始终167

(四)化众生懈怠对治始终167

(三)乐著小乘对治始终167

(陆)正显加相168

二 九句明自力辩170

一 初句明他力辩170

壹 口加170

(壹)初句总170

(贰)十句别170

三 教化众生净176

二 无作法净176

(一)明前三句176

一 有作善法净176

二 依论开义摄经六句为三种尽178

一 标名178

(二)明余六句皆名身净178

一 初句位满谓十地胜进179

(一)当位显益有菩萨尽179

三 随文解释179

(二)成後报益十地摄报生大自在183

(一)成现报益得灌顶受佛位183

二 後二句成益183

一 二乘不同尽二句对下彰出188

(二)寄对显胜释後二尽188

二 佛尽一句望上显同190

二 释别句192

一 释总句192

贰 意加192

(壹)正显192

(二)解妨难194

(一)总显别句194

(三)会论同经195

二 与堪辩196

一 与不著辩才196

(四)随文别释196

三 与任放辩才200

四 与能说辩201

六 与教出辩202

五 与不杂辩202

八 与无量辩204

七 与不畏辩204

九 与同化辩205

二 三昧身摄功德故206

一 本愿所致故206

(贰)释偏加所以206

一 徵206

二 释206

(一)总明206

(二)别显206

(二)别释自利利他八种净208

(一)总科208

(三)总显上八行能为因义213

肆 起分216

参 身加216

(壹)释名218

伍 本分218

(参)科判220

(贰)辨妨220

(贰)正显221

(壹)标告221

(肆)释文221

壹 明六决定以为地体221

一 总明222

(三)通相料拣226

(二)指文引证226

二 别显226

(一)就总开别226

一 观相善决定228

(四)随文解释228

二 真实善决定229

三 胜善决定230

四 因善决定235

五 大善决定238

六 不怯弱善决定242

(壹)寄问徵起244

贰 标列十名以显地相244

(贰)举数显同245

一 总明246

(参)徵数列名246

(一)列十障247

二 别释十地名247

(二)释十地名248

(三)总以喻显(总喻十地)262

(肆)结名显胜268

三 料拣268

(贰)徵释所由269

(壹)明不见不说反显皆说269

参 举十方同说彰地要胜269

壹 显默所以273

(贰)显意273

陆 请分273

(壹)总科273

贰 释请所以275

二 相因分别278

一 正助分别278

(参)释文278

壹 说已默住278

贰 三家五请278

(壹)解脱月请278

一 总科为三278

二 出三所以278

(一)总明显深278

(二)别明278

(三)结叹279

四 因果分别279

三 主伴分别279

三 明三请次第284

一 明大众睹默生疑285

(一)怪默腾疑请285

四 释上首请285

一 初偈说者无过288

(二)以颂正请288

二 解脱月腾疑为请288

(一)总叙请因288

2 後偈叹欲294

1 前偈叹根294

二 四偈叹听者无过294

(一)二偈叹同生众294

(二)一偈叹异生众302

(三)一偈双叹二众305

一 叙意308

(二)法深难受止308

二 後偈彰难说所以310

一 前偈显难说之法310

二 偈酬310

(一)二偈明法难说310

(二)一偈显法难闻320

二 总出喻旨328

一 总科328

(三)一偈喻难说闻328

2 合释二喻以辨非无330

(2)明风喻330

三 举论广释330

(一)释喻相330

1 离释二喻以明非有330

(1)明画喻330

3 双结二喻成不可说331

(三)拣喻不同332

(二)释合相332

四 例释说默335

(四)一偈举难结默337

一 陈众集338

(二)发言正请338

(三)叹众堪闻请338

一 长行338

(一)叙请338

(一)初句总339

二 叹众具德339

(5)行净340

(4)受持净340

(二)九句别340

1 前五句顺教修行名阿含净340

(1)欲净340

(2)求净340

(3)生得净340

(4)不随他教净343

(3)无厌足净343

2 後四句证理起行名证净343

(1)得净343

(2)不行净343

三 结请356

(二)一偈颂前请357

(一)一偈直举法请357

二 偈颂357

二 结默违请358

一 举损358

(四)不堪有损止358

一 长行358

(一)领前所叹358

(二)举损违请358

二 偈颂360

(一)标请361

一 长行361

(五)双叹人法请361

一 直徵释362

(二)释请362

1 法363

(二)释363

二 转徵释363

(一)徵363

2 喻364

(三)结请374

3 合374

(一)初偈颂标请375

二 偈颂375

一 二偈叹说者376

(一)四偈半叹人堪能请376

(二)後偈颂释请376

(贰)大众同请376

一 叙请376

二 正偈请376

(一)一偈叹众有根380

二 二偈半叹听者380

一 一偈喻明384

(二)一偈半叹众有欲384

二 半偈法合386

(二)一偈叹法利益请388

一 来意390

(参)如来加请390

二 释名393

(二)所被不同394

(一)加相不同394

三 拣别394

一 此方佛光照十方395

(一)长行有二身七业395

四 释文395

一 偈所依400

(二)偈颂明请业400

二 十方佛光照此方400

(一)初偈正显作加401

一 初二偈举法请401

二 正偈请401

(一)前四偈加请所说401

(二)後偈显加所为408

(一)初半偈闻时益412

二 後二偈举益请412

(二)次半偈修时益413

2 会通二经414

1 显意总科414

(三)後一偈转生时益414

(1)总明415

4 以论释文415

3 总显文意辨大意415

2 释火中闻经416

1 释海水堪闻416

(2)别释416

1 通八难421

(2)正申别旨421

5 别申意趣421

(1)结成论意421

(2)约乘戒缓急答422

(1)问422

2 别释火中之言422

6 问答料拣422

(二)证渐次十地中根本智428

(一)观渐次十地中加行智428

(二)後一偈教说分齐428

一 总显文意428

二 释总名428

三 列名出体428

四 随文解释428

(三)修行渐次十地中後得智429

4 以喻显示430

3 反难成立430

五 问答料拣430

(一)问430

(二)答430

1 举贤首释430

2 疏为会释430

(1)总标430

(2)别会释430

1 举唯识正义430

2 借唯识文通贤首义430

(一)释说仪439

一 叙说仪意439

参 许说分齐439

(壹)显意总科439

(贰)依文正释439

一 依经释440

(二)释说意440

三 疏释论经中重增之言441

二 引论释441

(一)远公442

二 别显二师442

四 显喜意442

(一)徵以总释442

(二)释二大名442

(三)结成踊悦442

(四)彰其体性442

一 总标442

(1)总444

3 明可说不可说444

(二)贤首444

1 正明二大444

2 对前拣异444

(1)就义大446

2 别显446

(2)别释446

1 标章446

(2)约说大450

3 融通452

(3)约双融452

一 定所显之法456

(一)二偈总显地微456

二 正显偈辞456

(一)七偈显义大456

一 四偈总显地智微妙456

二 别会论经460

2 余皆是微所以461

1 初句是微体461

三 牒文解释461

(一)释微妙二字是总相461

(二)释余皆别相461

2 证时难知462

1 说时难知462

(1)难可知三字总显所以462

1 初句明说时难知463

(2)六句别显微所以463

(1)初句总464

2 五句明证时甚微464

功德甚微466

(三)释经466

(2)四句别466

(一)总标466

(二)列名466

(三)观行甚微468

清净甚微468

(四)依止甚微469

(二)两偈别显微相472

(四)料拣472

(一)上句总473

一 释初二句明同相(性净涅槃)473

(二)下句别478

(一)总彰大意486

二 释後六句明不同相(方便净涅槃)486

1 解总句(解脱二字)490

(二)随文解释490

1 初句等二际是观智相492

(2)释余五句明解脱体492

2 释别句492

(1)释经於诸趣言显所脱492

(1)总明大意496

2 次句断烦恼是离碍相(断惑相)496

(二)依关立过497

定断处以开三关497

(2)开章别释497

(一)约相翻释497

(4)以邪显正498

(3)双明能所498

(三)假问徵起498

(四)正显断义498

①正显唯识498

②辨违顺498

(1)纵成498

(2)辨有违498

1.破秤喻498

2.破明暗喻498

③辨此宗大意498

(1)总标498

(2)显正义498

②明不断断义506

①顺释无断义506

(二)约相续释506

总彰体相506

辨三时不同506

依论正释506

(四)结弹古义507

③结成正义507

(3)结示圆融515

3 三句明三德(显体德圆备是涅槃相)516

(1)别释516

(一)初句即般若是观行相516

正释516

拣滥516

2.解释518

1.正引518

2.引经文518

1.出意518

(2)疏释518

(1)牒论518

④释论引证518

2.释今为所转依518

1.释未转依时518

2.解妨518

1.总标518

(2)疏释论518

(1)牒论518

③明论异非518

②明论释是518

①取意略释518

以论意释518

依论立名518

(二)次句法身是转依相518

(一)总结三德534

(2)总结三德534

(二)别说转依534

(三)後一句解脱相534

(三)总结会通540

二 一偈显地行微542

(一)上半偈牒地智离言以为能显542

(二)下半偈正举地行以为所类543

三 一偈寄对彰微546

四 一偈喻显地微549

(一)拣喻体549

(一)依论正释550

二 释合相550

1 总合空迹550

2 合上不可说550

一 释喻相550

(二)随文解释550

3 合上非无551

(二)取意展合552

(三)结叹胜能555

三 疏释论文556

二 举论正答556

(一)释二喻别意556

(二)引论释取著之过556

一 引论徵起556

(四)对前拣异556

一 一偈半正显说大三成就义558

(一)彰名意558

(二)复显说大令生正信558

(二)释文564

一 结前生後564

二 正释565

(一)释因成就大565

(二)释因渐成就大566

(三)释教说修成就大566

二 三偈彰己无过诫众除失572

(一)半偈总明573

(二)二偈半别显574

一 初偈广开演574

(一)初句正明575

(二)三句出因575

二 次偈显敬受575

1 初句对人彰己善说576

2 次二句对法彰己善说576

三 後半偈显承力581

(三)牒经解释582

(二)对经会论582

(四)释因果义582

一 总辨顺违582

(一)总标大意582

三 半偈示说分齐582

(1)总释584

(2)别释584

1 唯约十地584

1 修证相对584

2 诠表相对584

(二)开章别明584

(一)总彰大旨584

二 申正义584

(1)正明586

(2)解妨586

2 通佛因果586

(3)拂迹入玄5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