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
  • 黄念然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493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古典文学-文学理论-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 黄霖1

绪论 现代性视域中的古代文论研究1

“现代”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基本能指的“新”——文化体验的变更——“学”与“术”之重审——“知识资源”向“学术资源”的过渡——“整理意识”的兴起——作为解释框架的“现代性”第一章 近现代之交古代文论研究的现实语境35

第一节 近现代之交的教育与学制35

一、停废科举36

二、从“经史掌故词章之学”到“文学”38

第二节 整理国故与古代文论研究47

一、胡适方法论意见的学术效应50

二、“历史的眼光”与“现在的眼光”63

第三节 “文学革命”与古代文论研究68

一、批桐城派72

二、批“文以载道”73

三、批《诗序》80

第四节 西方文艺理论之译介83

第二章 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与古代文论研究99

第一节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型100

一、清末民初三派的相互驳诘100

二、文学革命家的三重视域106

三、文学史家对文学革命的回应115

第二节 文学观念转型中的古代文论研究124

一、批判:来自内部的颠覆125

二、重审:自身特质的确认与内在体系的挖掘130

三、考量:关于“诗文评”与“文学批评”之内涵及其关系134

四、展拓:现代文学批评界的认识景观137

五、命名: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形成1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的转型143

第一节 二十世纪以前的古代文论研究方法143

一、史志目录144

二、纂辑与汇编151

三、考证或校注155

四、经籍批点156

五、解题与提要157

第二节 古代文论方法论的科学化之路162

一、“科学”能指的频现与科学理性的张扬164

二、传统朴学的内在科学精神之发掘172

三、复古与新变之间的冲突与融合176

第三节 两种主要研究范式的形成184

一、理论阐释型研究范式185

1.理论体系的建构或爬梳186

2.批评史的建构及其演化规律的探寻188

3.关系图式法的引入193

4.作为解释框架的范畴对举法的运用194

5.直面“他者”的现代阐发195

6.从“照着讲”到“接着讲”200

二、历史考辨型研究范式204

1.融文本校释与理论分析于一体208

2.以诗证史210

3.现代定量分析与统计法的引入211

第四章 文学史观的转型214

第一节 从循环论文学史观到进化论与唯物论文学史观215

一、循环论文学史观的消歇215

二、进化论文学史观的创造性解读225

三、唯物论文学史观的确立与兴盛235

第二节 批评史观的分野及其解释范式的形成244

一、批评史观的分野245

二、三种解释范式的形成254

三、批评史话语特征的流变:从自足性到浑融性259

第五章 话语生产的结构性转型265

第一节 话语主体知识结构的改变265

一、经学“话语权势”之余波267

二、西学的输入与话语主体知识结构的改变275

一、作为生产场所的大学和现代学术研究机构283

第二节 制度化生产场域的形成283

二、作为生产载体的现代学术刊物290

三、作为传播载体的演讲296

四、从依附到独立的学术评论298

第三节 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型300

一、从隐喻型言说到归纳型言说:“气”论文学批评观的个案分析306

二、从隐喻型言说到演绎型言说:王国维和朱光潜的比较308

结语 “既济”与“未济”314

一、“既济”:传统的形成与创造性思维品格的生成315

2.让学术成为思想的风骨316

1.“身体感觉”的发掘316

3.矛盾开示知识学新境界320

二、“未济”:内在于古代文论研究之历史与现实的真问题323

1.两大研究范式的过早定型与互相隔膜324

2.体系欲望尚待“祛魅”331

3.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论述模式与学术感觉模式尚待“祛魅”336

4.学术自主性问题尚未充分“问题”化338

5.知识社会学向度的反思之阙如342

6.更加高张的学院化壁垒344

参考文献346

致谢3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