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化教学模式 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息化教学模式 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
  • 祝智庭丛书主编;钟志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50413317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息化教学模式 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概念理解3

一、模式与教学模式4

(一)模式4

(二)教学模式5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6

(一)信息化教育6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特征8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旨趣10

第二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三大支柱14

一、理念支柱: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15

(一)素质教育15

(二)新课程教学理念16

二、理论支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8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18

(二)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20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20

(四)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隐喻21

三、技术支柱:作为学习工具的信息技术24

(一)技术的隐喻与作用24

(二)用技术学习25

(三)技术与课程整合30

第三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宗旨35

一、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36

(一)发展与学习者发展36

(二)高阶能力结构模型37

(三)高阶能力要素阐释40

(四)高阶能力的核心:高阶思维44

(五)高阶能力、高阶思维、高阶学习与高阶知识47

二、支持学习者高阶学习48

(一)高阶学习的意义与特性48

(二)高阶学习的特性阐释49

(三)支持高阶学习的路径51

第四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类型与价值判断54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类型55

(一)Jonassen等人的描述55

(二)祝智庭博士的分类观56

(三)另一种可能的分类框架57

(一)价值判断的角度60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价值判断60

(二)模式的价值判断61

第五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取向63

一、模式变革的取向64

(一)变革基调:从接受走向探究64

(二)模式变革的取向67

二、模式变革的十大预期特点68

三、模式建构的思维取向74

(一)取向架构74

(二)思维取向阐释75

四、模式实例选择的依据77

(一)选择框架77

(二)选择说明79

第六章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83

下篇 分论83

一、基本概念理解84

(一)资源84

(二)主题85

(三)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86

二、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设计87

(一)主题开发的路径87

(二)探究:主题教学设计与运作的核心88

(三)构建成功的探究学习环境97

(四)多维衡量: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效果评价99

三、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设计模板104

(一)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104

(二)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设计模板105

四、主题教学设计案例107

第七章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112

一、理论框架113

(一)概念理解113

(二)构成要素113

(三)基本特征114

(四)流程/操作程序115

二、PBL模式中的IT作用117

三、基于IT的PBL模型设计118

(一)虚实交融理论模型118

(二)IT支持PBL的流程设计120

(三)信息技术支持的PBL活动设计123

四、案例展示133

第八章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143

(一)问题与问题求解144

一、概念框架144

(二)问题种类145

(三)问题求解过程与能力146

(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147

二、实践框架151

(一)基本流程151

(二)运作环节153

(三)关键设计154

三、案例展示164

第九章 WebQuest教学模式168

(二)网络探究定义169

(一)WebQuest定义、理论假设与追求169

二、WebQuest理论框架169

(一)探究释义169

一、探究与网络探究169

(二)WebQuest任务种类、任务设计与任务目标172

(三)WebQuest的优势与局限174

三、WebQuest教学设计与评价176

(一)WebQuest学习方式176

(二)WebQuest设计原则176

(三)WebQuest设计模板180

(四)WebQuest教学设计步骤182

四、WebQuest精简模式——MiniQuest188

(一)MiniQuest定义与价值188

(二)MiniQuest类型189

(三)MiniQuest与WebQuest比较190

(四)MiniQuest范例——内战重访191

五、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194

第十章 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199

一、概念理解与理论基础200

(一)定义阐释200

(二)特点描述201

(三)理论基础204

二、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205

(一)网络协作学习的基本方式205

(二)网络协作学习的技术实现方式208

(三)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213

三、网络协作学习的效果评价216

(一)评价的特性216

(二)小组评价量规及个体评价量规217

四、网络协作学习教学设计案例222

第十一章 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229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概述229

(一)案例的定义229

(二)案例的分类230

(三)案例教学的定义231

(四)案例教学的特点232

(五)案例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33

(六)案例教学的功能和意义234

二、案例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235

(一)案例教学过程及对各要素的要求235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238

(三)教学单元设计243

三、案例教学设计个案248

第十二章 情境化教学模式253

一、情境认知理论概述254

(一)情境认知理论内涵254

(二)基于情境认知的教学设计框架研究257

二、认知学徒制258

(一)认知学徒制的定义258

(二)认知学徒制的特征258

(三)认知学徒制的构成元素与阐释259

(四)认知学徒制的一般步骤263

(五)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典例264

(六)认知学徒制的优势与挑战265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266

(一)抛锚式教学的定义与发展背景266

(二)抛锚式教学的目的267

(三)抛锚式教学的特征268

(四)抛锚式教学的优势与挑战269

(五)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与方法270

(六)抛锚式教学的步骤271

(七)抛锚式教学效果的评价量规272

四、国际典例:贾斯珀系列273

(一)贾斯珀系列概述273

(二)贾斯珀系列的设计特性与设计原则274

五、抛锚式教学设计案例275

第十三章 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282

一、基本框架:概念地图理解283

(一)概念地图的定义、特征和类型283

(二)概念地图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288

(三)概念地图的教学功能289

(四)创建概念地图的技术工具294

二、应用原理:概念地图支持的教学295

(一)教学基本操作程序295

(二)教学准备296

(三)编制概念地图297

(四)成果展示299

(五)概念地图评价300

三、概念地图实例展示304

(一)超文本设计工具304

(二)思维创造工具304

(三)辅助交流工具305

(五)教学计划工具306

(四)问题解决工具306

(六)作为学习工具307

(七)横向拓展:知识的外在表征309

第十四章 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314

一、学习档案与电子学档315

(一)学习档案的基本概念315

(二)电子学档概述315

二、技术框架:ELP的设计与开发317

(一)电子学档开发的不同层次317

(二)ELP的基本形式和结构318

(三)ELP的设计工具319

(四)ELP的设计步骤319

(五)电子学档系统的设计321

(一)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学习模型325

三、应用框架: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325

(二)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理论基础328

(三)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基本策略328

四、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案例334

(一)学档教学设计案例:珍妮·摩尔的课堂334

(二)学档教学应用案例:写作成长记录袋336

(三)电子学档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342

第十五章 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345

一、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学习理念346

(一)加德纳的智能观346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阐释348

二、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式349

(一)“为MI而教”课程模式349

(二)“通过MI而教”课程模式353

三、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发展356

(一)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的联系356

(二)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357

(三)提供基于活动的学习357

(四)通过整合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357

(五)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358

四、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359

(一)学校环境的设计359

(二)网络环境的设计361

五、个性化学习效果评价364

(一)MI理论的评价观364

(二)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学习评价方式365

六、个性化教学设计案例369

后记3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