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动物生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动物生态学
  • 冯江,高玮,盛连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5771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44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动物生态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动物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绪论1

一、动物生态学定义及研究内容1

二、动物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4

三、动物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现状5

四、当前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动向9

五、动物生态学刊物和网站13

第一章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14

第一节 生态因子14

一、生态因子的类型14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6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18

一、温度的生态意义24

第二节 温度对动物的生态作用24

二、温度对动物生理活动的影响25

三、温度对动物地理分布及数量变动的影响31

第三节 光、辐射对动物的生态作用32

一、辐射的生态学意义33

二、光与动物的季节节律34

三、光与动物的昼夜节律36

第四节 水对动物的生态作用39

一、水的生态意义39

二、水对动物的影响39

第五节 其他因子对动物的生态作用43

一、大气对动物的生态作用43

二、土壤对动物的生态作用44

三、气候对动物的生态作用46

四、火对动物的生态作用48

五、雪对动物的生态作用49

六、风对动物的生态作用51

第六节 食物与生境对动物的生态作用52

一、食物对动物的生态作用52

二、生境对动物的生态作用57

第二章 动物种群动态及其调节60

第一节 动物种群60

一、种群及动物种群生态学60

二、动物种群的基本特征62

第二节 动物种群动态69

一、自然种群数量变动70

二、种群动态的影响因子分析75

一、种群动态的研究方法80

第三节 种群动态的研究方法及描述80

二、动物种群动态的描述83

第四节 种群调节机制99

一、外源性调节100

二、内源性调节103

第三章 动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108

第一节 动物种群间相互关系类型108

第二节 竞争关系109

一、竞争类型及特征109

二、竞争关系模型110

三、实验种群的竞争115

四、自然种群的竞争117

五、竞争与进化119

六、Tilman模型120

第三节 捕食关系122

一、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123

二、捕食策略和功能反应124

三、捕食者与猎物种群动态模型125

四、食草动物与植物的相互适应128

第四节 寄生关系131

一、寄生物类型131

二、寄生物和宿主的相互适应132

三、寄生物和宿主种群数量的相互动态134

第五节 互利共生134

一、动物行为上的互利共生135

二、传粉动物、种子传播动物与植物的互利共生136

三、森林昆虫与真菌的互利共生138

四、动物与其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的互利共生139

五、生活于动物组织或细胞内的共生体140

一、宿主与寄生物的协同进化141

第六节 协同进化141

二、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143

三、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145

四、协同适应系统(co-adapted system)146

第七节 种群关系理论的应用147

一、收获种群(harvesting populations)148

二、害虫控制(pest control)151

第四章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155

第一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关系155

一、基因库和基因频率155

二、变异、遗传漂变与种群进化157

三、自然选择与种群进化164

第二节 影响自然选择的生态因素170

一、引起选择压力变化的空间因素170

二、引起选择压力变化的时间因素172

三、密度制约性与自然选择173

第三节 种群的生态适应与生态对策175

一、生活型175

二、生态型176

三、种群的生态对策177

第四节 性生态学182

一、性现象以及性的起源182

二、性分化及其进化183

三、性分配与性比率187

四、性选择188

五、动物的婚配与亲代抚育行为191

二、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观点197

一、行为生态学的概念197

第一节 行为生态学197

第五章 动物行为生态学197

三、行为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1

第二节 觅食行为生态学202

一、最优化觅食203

二、最适搜寻路线和觅食的能量投资208

三、动物的觅食技巧212

第三节 领域行为生态学214

一、领域行为214

二、领域与配偶竞争216

三、领域行为与种群密度调节217

四、领域共占219

第四节 社群生活及利他行为222

一、社群组织和集群生活222

二、社群生活的好处223

三、社群大小与最优社群227

四、营社群生活的主要动物类群229

五、利他行为232

第五节 动物的信号与通讯236

一、信号及通讯方式237

二、通讯的功能240

三、动物求偶行为中的通讯程序242

四、通讯行为的进化245

第六章 群落生态学247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247

一、生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生态学247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248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250

四、影响群落丰富度的因素258

五、群落的种-面积及种-多度的关系263

第二节 群落的组织结构272

一、群落的外貌272

二、群落的分布格局273

三、群落的集团结构279

四、形成群落组织结构的因素297

五、群落的动态和稳定性304

第七章 动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25

第一节 动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组成325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325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326

第二节 动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330

一、形态结构330

二、营养结构331

一、生物生产力335

第三节 动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功能335

二、能量流动的分析345

三、物质循环348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352

五、动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58

六、生态系统的扩展361

第四节 世界主要生物群落类型363

一、陆地生物群落363

二、湿地生物群落366

三、海洋生物群落368

第八章 动物地理区划371

第一节 我国动物分布概述371

一、科的分布特征371

二、种的分布特征373

三、特有种的分布特征374

四、局部、间断和偶然分布375

第二节 生态地理动物群376

一、三大自然区与动物分布376

二、温度、雨量与动物地理分布379

三、我国生态地理动物群380

第三节 我国的动物地理区划389

一、古北界391

二、东洋界402

第四节 世界动物地理区划409

一、古北界410

二、新北界411

三、埃塞俄比亚界412

四、东洋界414

五、新热带界415

六、澳大利亚界417

第九章 动物保护生态学420

第一节 动物保护概述420

一、动物保护的内涵及意义420

二、动物保护类别422

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424

第二节 动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基础428

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428

二、复合种群(metapopulation)理论429

三、物种保护理论的范式变迁431

第三节 动物的迁地保护433

一、迁地保护的意义和原则434

二、迁地保护中的小种群问题435

三、动物迁地保护的形式437

四、迁地保护的实例440

第四节 动物的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443

一、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443

二、自然保护区网与生境走廊447

三、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449

四、我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451

第五节 动物保护立法454

一、动物保护的国际法454

二、中国有关动物的保护法458

三、国内外的动物保护组织460

第十章 生态安全463

第一节 生态安全与生物入侵463

一、生态安全463

二、外来种与生物入侵465

三、生物入侵的途径470

四、新栖息地群落对生物入侵的抵抗性472

第二节 生物入侵对生态安全的影响474

一、生物入侵对遗传的影响475

二、生物入侵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476

三、生物入侵对种群动态的影响477

四、生物入侵对群落的影响477

五、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78

六、生物入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80

七、生物入侵对人类的影响481

八、防止生物入侵的途径482

第三节 生物技术与生态安全486

一、生物技术486

二、生物技术与生物多样性487

三、生物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和风险488

四、生物技术与人类生存489

第十一章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492

第一节 动物生态学一般研究方法492

一、动物野外调查的准备工作492

二、动物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496

三、动物数量、年龄和性别的调查500

四、动物种群生命表的编制506

五、动物生物多样性分析507

六、动物行为的研究508

第二节 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510

一、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512

二、序列测定与分析技术526

参考文献532

附录5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