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债经济效应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债经济效应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34824460.jpg)
- 赵志耘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750053311X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债经济效应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主题1
1.2 公债理论的历史回顾4
1.2.1 早期公债论4
1.2.2 公债有害论5
1.2.3 公债有益论8
1.2.4 公债负担论12
1.3 本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基础14
1.3.1 分析方法14
1.3.2 分析基础16
表1—1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效果比较25
表格25
1.4 本书的基本框架26
1.4.1 基本问题(第一部分)27
1.4.2 公债对经济稳定的影响(第二部分)30
1.4.3 公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部分)33
1.4.4 公债管理政策的经济影响(第四部分)36
第2章 两个基本理论问题39
2.1.1 李嘉图对等定理的含义40
2.1 李嘉图对等定理40
2.1.2 李嘉图对等定理的争论45
表2—1 公债—税收调整对个人的收入和支出的影响45
2.2 公债的资产效应51
2.2.1 公债的资产效应的内在稳定功能51
2.2.2 公债的资产效应与生产能力效应54
2.2.3 公债幻觉57
第3章 公债的总需求效应60
3.1 公债融资的资产效应61
3.1.1 IS—LM分析的基本框架62
图示64
图3—1 IS—LM曲线64
3.1.2 公债的资产效应66
图3—2 货币需求的资产效应67
3.2.1 民间部门承担公债的总需求效应69
3.2 公债融资的流动性效应69
3.2.2 中央银行承担公债的总需求效应72
3.2.3 税收融资的总需求效应75
图5一4 0<Δ<■时的一种情况75
3.2.4 公债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总需求效应76
3.2.5 考虑到流动性时的财政政策效果77
表3—1 公债融资的总需求效应78
3.2.6 综合比较分析78
3.3 公债对总需求的影响81
3.3.1 增支公债的总需求效应81
3.3.2 借新债还旧债的总需求效应84
3.3.3 减税公债的总需求效应85
3.3.4 减债课税的总需求效应86
3.4 中国:公债融资与总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87
表3—2 公债融资规模与总需求88
表3—3 公债余额—收入比率国际比较90
表3—4 政府购买性支出与新增公债收入91
表3—5 国有企业留利水平与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92
第4章 公债的通货膨胀效应93
4.1 公债、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定性分析93
4.1.1 通货膨胀的定义94
4.1.2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95
表4—1 我国1979年至1988年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扩张率之间的关系99
4.1.3 公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00
表4—2 94个国家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扩张率之间的相关关系100
4.2 公债融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数理分析106
4.2.1 基本体系系106
4.2.2 民间部门承担的公债融资109
图4—1 民间部门作为购买主体的公债融资效应111
4.2.3 中央银行承担的公债融资116
图4—2 中央银行作为购买主体的公债融资效应117
4.2.4 税收融资120
图4—3 税收融资的效应121
4.2.5 公债的公开市场操作121
图4—4 公债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效应123
表4—3 不同情况下的公债融资的通货膨胀效应124
4.3 中国:公债融资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125
第5章 公债的经济增长效应128
5.1 财政政策效应:凯恩斯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框架129
5.1.1 基本框架130
5.1.2 财政政策对充分就业增长率的影响132
5.1.3 财政政策对支出增长率的影响135
5.1.4 促进均衡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136
表5—1 各种财政政策变量增大时两种增长率的变化方向137
5.1.5 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137
表5—2 提高均衡增长率的财政政策操作139
5.2 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40
5.2.1 公债的财政效应141
5.2.2 公债的流动性效应143
5.3 财政政策效应: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框架146
5.3.1 基本框架147
5.3.2 新古典学派体系下的财政政策作用150
图5—1 可变的人口增长曲线154
5.4 新古典学派的货币增长模型155
5.4.1 基本模型建立156
5.4.2 稳定增长状态160
5.4.3 均衡的稳定性164
图5—2 k=0曲线164
5.4.4 货币供给率的变化效果166
5.5 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70
5.5.1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171
图5—3 人均公债存量的动态行为173
图5—5 资本—劳动力比率变化率与公债变化率的动态行为177
图5—6 公债变化率曲线的动态行为178
5.5.2 中央银行承担公债发行182
图5—7 7δ/θ8>O时的均衡解184
5.5.3 基本结论186
5.6 中国:公债融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87
第6章 公债的利率效应191
6.1.1 古典利率决定论192
6.1 影响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192
6.1.2 凯恩斯利率决定论193
图6—1 古典利率决定193
6.1.3 借贷资金说的利率决定论195
图6—2 新古典利率决定196
6.1.4 希克斯—汉森利率决定论196
图6—3 希克斯—汉森利率决定197
6.1.5 费里德曼的利率决定论198
图6—4 费里德曼的利率决定199
6.2.1 依据IS—LM模型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200
6.1.6 公债发行是影响利率水平的间接因素200
6.2 封闭经济中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200
图6—5 公债发行与利率决定:IS—LM模型202
6.2.2 依据三种资产模型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208
图6—6 公债发行与利率决定:三种资产模型210
6.3 开放经济中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214
6.3.1 依据有价证券平衡理论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214
6.3.2 依据支出理论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216
6.3.3 依据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217
图6—7 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220
6.4 公债货币化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影响222
图6—8 公债货币化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影响224
6.5 中国:公债与利率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226
表6—1 银行存款利率与国库券利率对照表228
表6—2 公债利率与储蓄利率229
表6—3 债务融资与货币融资的比例230
表6—4 美国赤字规模与货币化比率231
7.1.1 资本形成的概念232
7.1 公债融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232
第7章 公债的资本形成效应232
7.1.2 资本形成的作用234
7.1.3 公债融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两种观点236
7.2 公债融资对资本形成的影响238
7.2.1 分析框架的建立239
7.2.2 公债融资对资本形成的影响:数理分析243
图7—1 赤字支出和人均资本曲线(A—M)246
图7—2 赤字支出和人均资本曲线(A—B)248
图7—3 赤字支出和人均资本曲线(B—M)及(B—B)252
7.2.3 补充说明257
表7—1 在不同情况下不同融资方式对资本形成的影响258
7.3 排挤效应论260
7.3.1 完全排挤论261
图7—4 早期古典完全排挤论262
图7—5 超理性完全排挤论263
7.3.2 零排挤论265
图7—6 资金完全排挤论265
图7—7 零排挤论(早期凯恩斯理论)266
图7—8 零排挤论(财政支出的影响)267
图7—9 交易部分排挤论268
7.3.3 部分排挤论268
图7—10 有价证券部分排挤论270
7.3.4 关于排挤效应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272
图7—11 有价证券替代部分排挤论272
图7—12 公债对民间部门投资的影响273
图7—13 公债对民间部门投资的影响274
7.4 中国的公债融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275
表7—2 财政投资占全社会投资和财政支出的比例276
表7—3 中国总储蓄的部门构成277
表7—4 公债余额与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279
表7—5 利率调整与投资变动对照表280
8.1 公债管理的基本问题281
第8章 公债管理政策的经济效应281
8.1.1 公债管理的含义和原则282
8.1.2 公债的种类283
8.1.3 公债发行的原则285
图8—1 有期公债的分类285
8.1.4 公债发行的方法287
8.1.5 公债发行的条件288
8.2 公债管理政策的目标291
8.2.1 公债管理政策的含义292
8.2.2 公债管理政策的目标293
8.3 长期公债与短期公债的最适构成295
图8—2 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的最适构成296
8.4 指数化公债的经济效应297
8.4.1 基本分析框架298
8.4.2 物价变动与公债效应301
图8—3 指数化公债与非指数化公债的经济效果302
8.4.3 指数化公债的经济稳定效应306
8.5.1 公债结构的选择310
8.5 中国:公债管理问题与对策建议310
8.5.2 公债利率的选择312
8.5.3 公债发行的方法与时间313
8.5.4 公债流通的方式315
8.5.5 公债偿还问题316
表8—1 今后年度的内债到期偿还情况317
参考文献318
一、中文版318
二、中译版320
三、英文版321
四、日文版328
后记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