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环境下基于符号学的行政“公共性”建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环境下基于符号学的行政“公共性”建构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0409541.jpg)
- 贺芒;段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2030276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31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45页
- 主题词:电子政务-行政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环境下基于符号学的行政“公共性”建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研究意义3
第三节 研究现状5
一 国外研究现状5
二 国内研究现状7
第四节 理论框架14
一 索绪尔、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14
二 福柯、布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16
三 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符号学理论19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0
一 研究思路20
二 技术路线21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24
第一节 公共性24
第二节 公共领域26
第三节 行政公共性27
第四节 行政公共性建构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33
第一节 文献分析法的运用34
第二节 案例分析法的运用34
一 案例文本选取依据34
二 资料数据来源37
三 数据分析方法42
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的运用43
一 调查目的43
二 关于两个维度的问卷设计43
三 数据来源46
四 样本特征47
五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48
第四章 行政公共性的历史沿革51
第一节 西方行政学思想中公共性的演变51
一 行政公共性的“源”52
二 管理行政时期,行政公共性迷失52
三 新公共行政时期,行政公共性的彰显53
四 新公共管理时期,行政公共性面临衰竭57
五 后现代公共行政时期,行政公共性的回归59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公共性的发展62
一“公”在中国的起源63
二 中国古代的形式公共性64
三 中国古代公私观中公共理念缺乏66
四 维新时期,公共性萌芽67
五 新中国成立时期,公共性迷失70
六 改革开放后,行政公共性发展70
第五章 行政公共性符号产生规律75
第一节 行政公共性建构要素75
一 建构场域77
二 建构主体79
三 建构方式82
四 建构载体84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意义的特点及建构机制85
一 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意义出现多义性特点85
二 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意义建构的机制90
第六章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动因与面临的新任务97
第一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内在动因:符号权力97
一 什么是符号权力97
二 符号权力成为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内在动因98
三 网络环境下符号权力的争夺100
四 符号权力的争夺给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带来的变化102
第二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外在动因:利益表达机制103
一 什么是利益表达机制103
二 利益表达机制是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外在动因104
三 网络环境下利益表达机制的新特点105
四 新的利益表达机制给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带来的变化107
第三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面临的新任务108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现状分析110
第一节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正在成为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场域110
第二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建构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114
一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中政府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建构115
二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中公众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建构117
三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中媒体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建构120
第三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建构方式由政府单一建构向多元主体循环生产、网络化传播转变121
一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循环生产122
二 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化传播124
第四节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成为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载体126
一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具有公共性126
二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中形成了代表性的公共性符号131
第五节 话语成为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具体实践132
一 政府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封闭独白式建构132
二 网民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外压反馈式建构134
三 媒体对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对话协商式建构135
第六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结果社会化140
第七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主导权由政府向公众转移141
第八节 公众对政府建构的符号快速解构且情绪化突出145
第八章 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存在的问题147
第一节 建构场域:政府符号权力弱化,公众非理性参与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147
第二节 建构目标:政府建构行政公共性符号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存在偏差150
第三节 建构价值观念:建构主体间对行政公共性内涵理解存在偏差152
第四节 建构渠道:政府对网络媒介的利用不充分,建构渠道相对狭窄153
第五节 建构途径:各主体话语内容形式差异明显,易导致主体间惯性排斥155
一 在话语内容方面156
二 在话语形式方面157
三 在话语特点方面158
第六节 建构结果: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中涌现大量负符号,影响政府形象161
第七节 管理方式:政府对公众质疑的回应滞后,信息不透明164
第九章 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影响因素分析167
第一节 网络公共话语事件自身因素168
第二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主体因素170
一 政府对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影响171
二 公众对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影响175
三 媒体对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影响178
第三节 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外部环境因素188
一 民主政治发展是多元主体共建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前提与基础188
二 贫富分化导致阶层不公平感加剧189
三 多元文化共存是建构行政公共性符号的双刃剑190
第十章 网络环境下有效建构政府与公众共享的行政公共性符号192
第一节 共享的行政公共性内涵的确立194
第二节 共享的语言信码的建立196
第三节 建构主体间的有效互动198
一 政府与公众间的关系:政府引导,公众监督199
二 政府与媒体间的关系:政府主导,媒体制约200
三 媒体与公众间的关系:双向选择,相互制约202
四 公众与公众间的关系:相互影响,扩散路径203
第十一章 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符号建构的保障措施205
第一节 转变理念,塑造服务行政205
一 转变效率优先观念,注重民主公平206
二 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规范执法程序207
三 主动公开公共信息,积极回应质疑208
四 加强行政人员管理,勇于承担责任208
第二节 健全制度,建立规范体系209
一 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开及回馈制度209
二 确立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210
三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212
四 健全网络信息发布管理制度212
第三节 提升能力,保障有效互动213
一 提升政府处理突发网络公共话语事件的能力214
二 提升政府建构行政公共性符号的能力215
三 提升公众政治参与的能力216
四 搭建互动平台,提高互动效率217
第四节 关注文化,引导理性参与218
一 塑造正面的社会主流价值观219
二 合理引导公共舆论,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219
三 积极关注网民心态变化,引导理性行为220
四 引导公众理性表达221
结论222
参考文献223
后记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