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典心脏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典心脏病学
  • 江时森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2839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19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642页
  • 主题词:心脏病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经典心脏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医药的起源与标志1

1.1医学的定义1

1.2疾病的定义2

1.3医学的起源4

1.4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的历史功绩5

1.5希波格拉底誓词及其启示6

1.6医药的标志——蛇缠杖与古希腊医学7

1.7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7

2古代人对心脏病的认识10

2.1萌芽时期和文明古国之贡献10

2.2亚里士多德(Aristote)的历史功绩12

2.3中华民族医药对心脏病学历史发展的贡献12

3心脏病学发展千年艰难历程14

3.1盖仑的功与过14

3.2达·芬奇与解剖学之更新15

3.3改革之序幕——心脏病学在文艺复兴时期16

3.4杰出的成就——17世纪的心脏病学17

3.5理论化和系统化——18世纪的心脏病学19

3.6诊断学之成就——19世纪前半叶之心脏病学20

3.7黄金时代之开端——19世纪后半叶之心脏病学21

3.8科学和进步一体化——20世纪前半叶之心脏病学23

3.9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心脏病学面貌25

3.10心脏病学辅助诊断百年回顾27

4心肺复苏术的千年历史进程及对死亡判定认识和思考31

4.1中华医药对心肺复苏术的重要贡献31

4.2心肺复苏历史回顾32

4.3心脏功能与对死亡认识的历史变迁及启示32

5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历史地位及对现代心脏病学发展的启示35

6心血管病成为流行病的严峻形势及挑战37

6.1心血管病流行现状37

6.2心血管病防治面临的挑战38

7循证医学的出现及对心脏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影响40

7.1循证医学概念40

7.2循证医学的历史回顾40

7.3循证医学实用意义与差距42

7.4循证医学对指南制定的价值及挑战43

8心脏解剖及其正确血液循环路径发现的艰难历程45

8.1人体组成学研究历史45

8.1.1人体组成学的早期研究45

8.1.2对人体组成规律的探索46

8.1.3对影响人体组成的体内外因素的探讨47

8.1.4人体组成的活体测定方法48

8.2古代自然哲学时期对血液循环现象的认识49

8.3显著反差——医学权威盖仑对血液循环研究的贡献和阻碍作用51

8.4向医学权威挑战——为血液循环研究不惜流血牺牲的Servetus52

8.5血液循环正确路径的发现——哈维划时代的贡献53

8.5.1哈维是如何发现血液循环的53

8.5.2哈维的伟大历史功绩54

8.5.3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启示和思考55

8.6微循环的发现——血液循环理论的最后完善56

9现代心血管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58

9.1血液循环从形态研究向功能研究发展——现代心血管生理学研究时代的到来58

9.2新技术的应用——心脏电生理学的兴起与发展59

9.2.1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60

9.2.2心脏自动节律的起搏机制61

9.3受体的发现——心脏血管受体的研究和应用63

9.3.1受体的发现63

9.3.2心脏和血管的受体类型及其生理效应65

9.4从机械功能到内分泌功能——对心血管功能的新认识65

9.4.1心钠素发现的启示65

9.4.2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分子促进了生理科学的发展66

9.4.3心血管活性多肽具有功能多样性67

10心脏病理学69

10.1心脏病理学早期发展的三个阶段69

10.2百年来心脏病理学的发展69

10.3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71

11动脉粥样硬化76

11.1动脉粥样硬化概念的历史形成和发展76

11.2脂质浸润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77

11.2.1胆固醇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77

11.2.2脂蛋白的分类及其作用78

11.2.3脂蛋白受体的发现与诺贝尔奖80

11.2.4脂质代谢障碍学说的形成及现状81

11.3损伤-应答反应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82

11.3.1概述82

11.3.2损伤-应答学说的机制83

11.4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动脉粥样硬化84

11.4.1单克隆学说84

11.4.2细胞株—衰老学说85

11.4.3镶饰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85

11.4.4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85

11.4.5前列腺素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86

11.4.6基因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87

11.5炎症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88

11.6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90

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绞痛93

12.1关于冠状血管的认识过程93

12.2关于冠状循环及其调节的认识过程94

12.3冠心病和心绞痛的经典认识过程95

12.4冠心病和心绞痛的诊断和分型97

12.4.1心绞痛症状的五要素97

12.4.2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演变97

12.4.3特殊类型的心绞痛98

12.4.4中国对冠心病命名变更100

12.4.5国际标准101

12.5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101

12.6冠心病流行病学的严峻形势及挑战103

12.7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演变105

12.7.1全国冠心病普查会议制定的标准(1959年)105

12.7.2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高血压及心血管内科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964年)105

12.7.3全国冠心病、高血压病普查预防座谈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974年)107

12.7.4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08

12.7.5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980年)112

12.7.6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ISFC)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缺血型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979年)112

12.7.7第一届全国内科学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建议标准(1980年)113

12.7.8上海市医学会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14

12.8冠心病治疗的发展过程115

12.8.1心绞痛治疗方法的演变115

12.8.2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116

12.8.3β受体阻滞药的应用117

12.8.4钙拮抗药的应用119

12.8.5抗心绞痛药物应用评价119

12.9冠心病的心导管介入治疗121

12.9.1Forssman——心导管介入治疗的奠基人121

12.9.2Dotter——血管成形术之父122

12.9.3PTCA应用指南123

12.9.4Gerrity——开创了激光治疗血管栓塞124

12.9.5血管再通新技术的兴起126

12.9.6冠心病介入治疗从金属裸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127

12.10冠心病外科手术治疗的经典发展过程130

12.11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指南的制定、差异及其启示133

12.11.1目的和依据133

12.11.2指南制定的历史演变和差异134

12.11.31996年AMI指南的主要变更处135

12.11.41999年指南主要变更处137

12.11.52004年指南主要变更处138

12.11.62007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变更139

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43

13.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认识的经典过程143

13.2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演变及意义144

13.3心脏标志物与ACS应用指南145

13.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147

13.5指南的制定及启示148

14冠脉痉挛152

14.1对冠脉痉挛的经典认识过程152

14.2冠脉痉挛的发生机制153

14.3冠脉痉挛的诊断154

14.4冠脉旁路术围手术期的冠脉痉挛155

15心肌梗死157

15.1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经典认识过程157

15.1.1心肌梗死的发现过程及Herrick的功绩157

15.1.2对心肌梗死认识的漫长过程158

15.1.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的发展160

15.2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经典发展过程162

15.3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的若干概念形成与发展164

15.3.1心肌梗死后的血流动力学164

15.3.2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165

15.3.3心肌梗死后的神经内分泌反应167

15.3.4心肌梗死的预后估价167

15.3.5不稳定斑块与心肌梗死及启示169

15.4心肌梗死的诊断169

15.4.1心电图Q波的临床意义170

15.4.2透壁性与非透壁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区别170

15.4.3Q波梗死与非Q波梗死的比较171

15.4.4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73

15.4.5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981年)173

15.4.6急性心肌梗死国际诊断标准(1984年)173

15.4.7心肌梗死的重新定义和新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及启示175

15.5心肌梗死后的病理演变180

15.5.1心肌梗死后的病理演变分类180

15.5.2心肌梗死时冠脉造影表现与病理联系182

15.6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182

15.6.1概述182

15.6.2溶栓治疗的发展过程182

15.6.3溶栓治疗适应证185

15.6.4溶栓治疗禁忌证185

15.6.5我国制定的溶栓治疗方案(1991年)186

15.6.6溶栓再通指标188

15.6.7溶栓治疗的评价188

15.7心肌梗死的处理程序和战略189

15.7.1心肌梗死处理程序189

15.7.21989年Becher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处理程序189

15.7.31988年美国ACC/AHA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190

15.7.4ACC/AHA对心肌梗死泵衰竭的治疗指南(1989年)191

15.7.5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治疗指南(美国ACC/AHA)191

15.7.62004年ACC/AHA新指南制定及意义192

16高脂蛋白血症的严峻形势及对策196

16.1概述196

16.2中国血脂研究发展历程196

16.2.1关于TC、LDL-C、HDL-C、TG的研究197

16.2.2关于TC的研究197

16.2.3关于LDL-C的研究198

16.2.4关于TG的研究198

16.2.5关于HDL-C的研究198

16.2.6关于中国人群血脂代谢异常的患病率的研究199

16.2.7关于中国人群血脂临床控制状况的研究200

16.3美国高脂血症指南的制定与演变200

16.3.1ATP Ⅲ的新特点(2001年)201

16.3.2ATP Ⅲ指南2004年修订报告201

16.4调脂治疗的重大成果202

16.5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203

16.5.1背景203

16.5.2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204

16.5.3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204

17高血压208

17.1最早测量动物血压的人208

17.2对血压的经典认识过程208

17.3高血压研究的现代进程与面临的挑战211

17.4国际对高血压认识研究大事年表213

17.5新中国高血压防治大事记215

17.6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经典认识过程218

17.6.1精神原学说218

17.6.2神经原学说219

17.6.3肾原学说219

17.6.4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erin-Kinins)与高血压223

17.6.5基因遗传学说与高血压224

17.6.6盐与高血压225

17.6.7细胞膜学说与高血压226

17.6.8镶嵌学说与高血压228

17.6.9高血压动物模型228

17.6.10转基因动物在高血压研究中的应用230

17.7人类动脉血压调节及其影响因素的新观点230

17.7.1动脉血压及影响因素230

17.7.2血压调控异常综合征231

17.8白大衣高血压现象及其临床重要性232

17.9高血压前期概念的提出和意义233

17.10高血压病成为流行病的严峻形势及挑战233

17.10.1高血压病流行状况233

17.10.2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234

17.11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235

17.11.1血压测量的袖带标准和注意事项235

17.11.2早期标准236

17.11.3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标准演变236

17.11.4美国全国联合委员会(JNC)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更236

17.11.5儿童血压正常值238

17.11.6高血压分期观念的演变239

17.12美国心脏协会更新血压测量和标准化的建议(2005年)242

17.12.1测量血压的方法243

17.12.2测量血压需注意的问题243

17.12.3其他场所测量的血压245

17.12.4动态血压监测(ABP)245

17.12.5特殊情况下的血压测量246

17.13高血压治疗历史发展、现状和展望246

17.13.1高血压治疗的发展过程246

17.13.2常用抗高血压药应用大事年表247

17.13.3常用抗高血压药的分类248

17.1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发现和临床应用249

17.14.1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认识过程249

17.14.2ACE特异性抑制药的发现与设计249

17.14.3ACE抑制药研究的发展250

17.14.4ACE抑制药作用机制250

17.14.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发现及其意义250

17.14.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在心血管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07年)251

17.14.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临床应用和发展253

17.1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255

17.15.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发现255

17.15.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256

17.15.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应用和争鸣257

17.16抗高血压治疗方针的战略演变258

17.16.1高血压治疗8个阶段258

17.16.2WHO高血压治疗阶梯方案(1978年)259

17.16.3Zanchetti高血压阶梯治疗方案(1986年)260

17.16.4美国JNC高血压个体化阶梯式治疗方案(1988年)260

17.16.5中国陈灏珠建议的降压药物选用原则(1981年)261

17.16.6中国叶绪瑛建议的高血压阶梯治疗方案(1991年)261

17.16.7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的评价及展望264

17.16.8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注意事项265

17.16.9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的合理选择267

17.16.10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269

17.16.11高血压管理中体重控制(世界高血压联合会,1989年)270

17.16.12轻型高血压治疗272

17.16.13自我测量血压(世界高血压联盟推荐)275

17.17高血压治疗概念的更新与挑战279

17.17.1从阶梯治疗到个体化治疗的演变279

17.17.2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不断变化及启示280

17.17.3从降压治疗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看降压治疗观念的变化282

17.17.4新目标——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及联合治疗方案283

17.18《高血压处理指南》历史发展、现状和展望284

17.18.1高血压的定义变更284

17.18.2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更284

17.18.3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更286

17.18.4美国全国联合委员会(JNC)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更287

17.18.5欧洲高血压指南特点290

17.18.6日本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变更292

17.18.7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293

17.19各国高血压处理指南观念的变更及启示295

17.19.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变更295

17.19.2英国高血压指南的变更297

17.19.3对《2006年英国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思考298

17.20中美欧最新高血压指南差异及启示299

17.21高血压研究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302

18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304

18.1西医风湿病的历史沿革304

18.2风湿热和风湿热性心脏病的经典认识过程306

18.3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的演变308

18.3.1Jones风湿热诊断标准(1944年)308

18.3.2美国心脏病学会修订的Jones诊断标准(1965年)308

18.3.3美国心脏病学会重新修订的Jones诊断标准(1984年)309

18.3.4中国华北、东北心血管专业组制定的诊断参考标准(1981年)312

18.3.5美国心脏病协会风湿性心脏炎的分类和诊断标准(1965年)313

18.3.6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风湿热活动的诊断条件314

18.3.7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同时并发风湿活动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分型及诊断条件314

18.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315

18.4.1动物实验的启示——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的兴起和发展315

18.4.2人工心肺机的问世——二尖瓣直视分离术的实现315

18.4.3从姑息到根治——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应用316

18.4.4人工瓣膜研制历程320

18.4.5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导管介入性治疗321

18.4.6我国风湿性心脏病研究概况323

18.5瓣膜病治疗新领域324

18.62007年欧洲瓣膜性心脏病处理指南的指导意义325

18.7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329

19感染性心内膜炎332

19.1对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经典认识过程332

19.1.1早期的观点332

19.1.2区别风湿性心内膜炎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时期332

19.1.3关于栓塞观点的发展332

19.1.4心瓣膜上的细菌检测时期332

19.1.5深刻阐述细菌性心内膜炎时期(1850~1885年)333

19.1.6Osler的经典论文的问世333

19.1.7细菌学的发展,促进了心内膜炎研究的发展334

19.1.8抗生素的应用,迎来了细菌性心内膜炎治疗的新时代334

19.1.9近40年来细菌性心内膜炎诊断和治疗概况334

19.2心内膜炎的术语和病理分类335

19.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336

19.4实验性心内膜炎337

19.5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338

19.5.1Duke标准(1998年)338

19.5.2中华儿科学会测定的标准(2005年)(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试行339

19.6重新审视感染性心内膜炎340

19.7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南的变更340

20心肌疾病343

20.1对心肌疾病的经典认识过程343

20.1.1概述343

20.1.2听诊器和显微镜的应用,促进了对心肌病的研究343

20.1.320世纪前半叶对心肌病的研究344

20.1.4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心肌病的深入研究345

20.2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346

20.2.1WHO/ISFC专题小组关于心肌病的定义及分类的报告(1980年)346

20.2.2WHO/ISFC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报告(1995年)348

20.2.3美国AHA对心肌病定义和分类(2006年)349

20.2.4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353

20.3肥厚性心肌病(HCM)357

20.3.1对肥厚性心肌病的经典认识过程357

20.3.2肥厚性心肌病的病理及生理特征359

20.3.3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359

20.3.4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361

20.3.5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2005年指南)362

20.4缺血性心肌病364

20.5心肌活检在心肌疾病中的应用366

21心力衰竭368

21.1心力衰竭定义的历史演变368

21.1.1概述368

21.1.2心力衰竭定义历史回顾368

21.1.3心力衰竭定义的演变过程369

21.1.4心力衰竭现代定义(AHA/ACC)(2004年)369

21.2对心力衰竭认识经典过程370

21.2.1从Hippocrates时代至中世纪370

21.2.2Harvey描述循环现象之前的临床观察370

21.2.3Harvey发现循环现象对心力衰竭的认识的推动370

21.3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认识的历史变迁370

21.4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认识的五个阶段373

21.4.1临床观察阶段373

21.4.2认识病理解剖与循环障碍之间关系阶段373

21.4.3研究血液循环异常阶段374

21.4.4衰竭心脏结构改变阶段374

21.4.5从血流动力学阶段到分子生物学阶段375

21.5与心力衰竭有关的几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376

21.6心肌收缩的物质基础与心力衰竭377

21.6.1心肌收缩蛋白质377

21.6.2心肌收缩时的能量供应378

21.6.3两种心肌收缩机制学说379

21.7心脏肥厚、扩张与心力衰竭380

21.7.1概述380

21.7.2心脏肥厚与心力衰竭380

21.7.3心脏扩张与心力衰竭381

21.8心肌收缩功能与心力衰竭382

21.8.1心肌收缩功能的有关概念382

21.8.2对心肌收缩功能的认识过程382

21.8.3心肌收缩功能与临床联系383

21.9心肌舒张功能与心力衰竭383

21.9.1心肌舒张功能的概念383

21.9.2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384

21.9.3舒张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384

21.9.4舒张功能障碍与临床的联系384

21.10右心室功能与心力衰竭385

21.11心血管受体异常与心力衰竭386

21.11.1心肌受体的变化386

21.11.2与外周循环控制有关的受体变化386

21.12心力衰竭时神经体液轴的变化387

21.13心室重构与心力衰竭390

21.14心力衰竭流行病学严峻形势与挑战391

21.14.1概述391

21.14.2心力衰竭的患病率391

21.14.3心力衰竭的发病率391

21.14.4中国的现状与挑战392

21.15心力衰竭的病因393

21.16心力衰竭的定性诊断394

21.17心力衰竭的定量诊断397

21.18心力衰竭功能分类398

21.19心力衰竭治疗策略的历史演变399

21.20心力衰竭治疗策略战略转移与启示402

21.21洋地黄与心力衰竭403

21.22利尿药和心力衰竭406

21.23血管扩张药与心力衰竭406

21.2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与心力衰竭410

21.25钙拮抗药与心力衰竭411

21.26正性肌力药和心力衰竭——地位受到挑战413

21.27β受体阻滞药与心力衰竭415

21.28心力衰竭治疗经典观念当前地位416

21.28.1利尿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416

21.28.2洋地黄的历史地位和现代认识417

21.29如何走出“经典常规治疗”的误区418

21.30心力衰竭治疗的困惑与反思419

21.31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背景意义及启示420

21.31.1指南制订和修订的背景420

21.31.2心力衰竭新分期与药物合理选择420

21.31.3新指南的特点及启示422

21.31.4从治疗指南到临床实践——任重道远422

21.32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药物治疗最新指南要点(2007)423

21.33心力衰竭起搏器再同步化治疗——证据与思考426

21.34人工器械辅助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路漫漫427

21.35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心脏移植429

21.35.1移植及其动物模型历史发展429

21.35.2从动物实验到人类心脏移植梦想成为现实429

21.36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最后的堡垒430

21.36.1对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的挑战430

21.36.2干细胞研究的经典历史过程431

21.36.3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可行性与挑战431

22心脏电生理经典成就及其应用的历史功绩434

22.1心脏起搏细胞及其传导系统的发现过程434

22.2心脏电活动认识和体表准确记录的艰难历程435

22.2.1体表心电图发现的历史背景435

22.2.2爱因妥芬和他的弦线电流计435

22.2.3心电图机的发展和心电图理论的建立与诺贝尔奖436

22.3心肌细胞内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历史功绩437

22.3.1动作电位记录技术的历史回顾437

22.3.2膜片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诺贝尔奖437

22.4临床电生理学兴起与发展438

23.心律失常442

23.1对心律失常的认识过程442

23.2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443

23.3心律失常的分类445

23.3.1心律失常的经典分类445

23.3.2WHO心律失常分类446

23.4窦房结功能不全449

23.4.1窦房结功能的经典认识过程449

23.4.2窦房结功能不全的经典认识过程451

23.4.3窦房结功能不全的分类452

23.4.4窦房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453

23.5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阻滞455

23.5.1对房室传导阻滞的经典认识过程455

23.5.2房室传导阻滞的分类及不足456

23.5.3房室传导阻滞的新分类及诊断标准457

23.5.4束支阻滞的分类和标准457

23.6室性心律失常459

23.6.1Lown经典室性期前收缩分类459

23.6.2室性期前收缩的动态心电图分类459

23.6.3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和形态平行等级分类459

23.6.4室性期前收缩的危险程度分类460

23.6.5室性期前收缩的预后分类460

23.7室性心动过速461

23.7.1室性心动过速的经典认识过程461

23.7.2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463

23.7.3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和诊断464

23.8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治疗466

23.8.1心律失常外科手术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基础466

23.8.2外科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方法467

23.8.3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手术治疗468

23.8.4预激综合征的手术治疗469

23.9心律失常的导管介入性治疗469

23.9.1导管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发展过程469

23.9.2导管电切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470

23.9.3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471

23.9.4激光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471

23.10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分类472

23.11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其局限性473

23.12室性心律失常的合理治疗475

23.1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476

23.14各种方法治疗心律失常的评价和展望478

23.15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479

23.16抗心律失常药物发展历程及挑战481

23.17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482

23.17.1我国制定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工作规程482

23.17.2美国临床心内电生理研究指南(美国ACC/AHA工作小组1989年)486

23.17.3临床心电生理检查工作规程要点(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学组制定489

24心脏起搏器495

24.1心脏电刺激的经典认识过程495

24.2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发展历程495

24.3现代心脏起搏奠基人——Seymour Furman教授498

24.4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历史功绩与启示498

24.5心脏永久起搏最新指南(2007年)500

24.5.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500

24.5.2慢性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AVB)502

24.5.3慢性室内双支阻滞及室内三支阻滞502

24.5.4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伴发房室传导阻滞503

24.5.5神经反射性晕厥504

24.5.6儿科病人及先天性心脏病505

24.5.7肥厚型心肌病506

24.6心脏起搏电极的发展506

24.7心脏起搏器编码和类型508

24.8特殊类型起搏器510

24.9生理性心脏起搏方式的选择515

24.10安装埋藏式起搏器工作规程517

24.11心脏起搏与再同步化治疗2007年指南要点与启示520

25心房颤动524

25.1对心房颤动的经典认识过程524

25.2心房颤动的机制525

25.2.1心房颤动机制研究的初始阶段(20世纪初期至中期)525

25.2.2“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为主导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初)525

25.2.3“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假说重受重视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525

25.2.4心房颤动的维持机制:“肺静脉波”假说525

25.3心房颤动分类的历史演变526

25.4心房颤动复律治疗的发展过程526

25.4.1电复律526

25.4.2心房颤动的药物复律526

25.4.3心律控制还是室率控制527

25.5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528

25.5.1栓塞风险的认识过程528

25.5.2抗凝治疗的效果528

25.5.3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529

25.5.4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策略529

25.6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530

25.7心房颤动的经皮导管介入治疗531

25.82006年ACC/AHA/ESC关于心房颤动处理策略532

25.9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威尼斯国际共识要点533

26主动脉夹层537

26.1对主动脉夹层的经典认识过程537

26.2主动脉夹层分型、分期和诊断538

26.3主动脉夹层的治疗541

26.4主动脉夹层大事年表542

27肺栓塞544

27.1肺栓塞的经典认识过程544

27.2肺栓塞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机制544

27.3肺栓塞的诊断545

27.4肺栓塞的诊断方案547

27.5急性肺血栓栓塞的治疗549

27.5.1急性肺血栓栓塞的溶栓治疗549

27.5.2肺血栓栓塞抗凝治疗549

27.5.3肺血栓栓塞外科与介入治疗551

28钙拮抗药的临床应用历程和启示553

28.1钙拮抗药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背景553

28.2钙拮抗药的基本概念553

28.3钙拮抗药作用机制554

28.4钙拮抗药的分类555

28.4.1钙拮抗药的化学结构分类555

28.4.2钙拮抗药组织选择性分类555

28.4.3钙拮抗药的作用部位分类555

28.4.4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分类555

28.4.5WHO专家委员会对钙拮抗药的分类556

28.4.6国际心脏病协会和联合会钙拮抗药的分类557

28.4.7钙拮抗药的分类(Strayker法)557

28.4.8Toyooka新分类(1996)557

28.5经典钙拮抗药的心脏电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选择558

28.6从国际高血压指南看钙拮抗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559

28.7钙拮抗药的评价和展望561

29心导管术的历史发展及对心脏病学的贡献563

29.1心导管术经典发展历程563

29.1.1心导管术的发展阶段(1929—1939年)563

29.1.2心导管术的早期应用阶段(1940—1949年)563

29.1.3心导管术的蓬勃发展时期(1950—1969年)563

29.1.4心导管术从诊断工具发展到治疗工具阶段(1970—1991年)564

29.2心导管术的发明与福斯曼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564

29.3心血管影像学发展对介入心脏病学的历史贡献565

29.4数学减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介入心脏病学带来革命性变化566

29.5心导管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微创治疗的地位及作用567

29.5.1球囊房隔造口术567

29.5.2经皮球囊瓣膜及血管狭窄扩张成形术567

29.5.3血管及心内缺损堵塞术568

29.6介入心脏病学历史发展对临床医学的启示与思考570

30烟草与心血管疾病——人类健康大敌573

30.1烟草的发展史573

30.2我国吸烟和烟草使用的疾病负担的严峻形势574

30.3世界控烟的艰难历程575

30.3.1旧中国戒烟制度的得失575

30.3.2戒烟运动的曲折发展576

30.3.3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控烟所做的贡献578

30.4尼古丁替代治疗579

30.5《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制定及意义580

30.6如何贯彻执行烟草使用和烟草依赖治疗指南582

30.6.1中国医师控烟宣言582

30.6.2美国2008年版烟草使用和烟草依赖治疗临床实践指南582

30.6.32007年版中国临床戒烟指南583

3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百年历程及对医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与启示587

31.1概述587

31.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588

31.3诺贝尔奖的特点及启示591

31.4亚洲及中国与诺贝尔奖594

31.51901—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项目简介595

31.61901—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部分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获奖项目600

32大事年表604

总论大事年表604

心血管生理学大事年表606

心脏病理学大事年表607

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因及发病机制大事年表607

冠心病与心绞痛大事年表608

心肌梗死大事年表609

冠脉痉挛大事年表611

高血压大事年表612

风湿热及风心病大事年表614

感染性心内膜炎大事年表614

心肌疾病大事年表615

心力衰竭大事年表616

心律失常大事年表617

钙离子拮抗药大事年表618

心导管术大事年表6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