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艺学导论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艺学导论 第4版
  • 吴中杰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6884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150MB
  • 文件页数:329页
  • 主题词:文艺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艺学导论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文艺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1

第一节 文艺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

一、总观全局,系统考察1

二、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2

三、稳定性与发展观3

第二节 文艺学研究方法论5

一、方法论的意义5

二、唯物史观的统率性与开放性5

三、独立学科与综合科学8

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9

第一编 本质论15

第一章 文学的审美本质15

第一节 再现论和表现论16

一、再现论16

二、表现论19

三、对于再现论和表现论的历史评价21

第二节 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23

一、科学反映与艺术反映23

二、客观现实与人化的自然24

三、再现与表现的统一26

第二章 情感与形象的融合29

第一节 文学的形象性30

一、写人与格物30

二、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31

三、艺术形象的特点33

四、形象与议论35

第二节 文学的情感性37

一、文章之作,本乎情性37

二、情感与理智的关系40

第三节 语言艺术的特征42

一、形象的间接性43

二、反映生活的广阔性44

三、表达感情的明确性45

第三章 文学的社会功能46

第一节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46

一、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46

二、干预生活与改造灵魂49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51

一、文学的认识作用52

二、文学的教育作用54

三、文学的审美作用55

第四章 文学的社会联系58

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58

一、哲学对文学的影响58

二、文学对哲学的丰富和发展60

三、学诗者以识为主61

第二节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63

一、宗教利用艺术传经布道63

二、宗教思想影响文学思想65

第三节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67

一、政治对文学的需要67

二、文学不能超脱政治69

三、文学家的独立精神71

第二编 创作论77

第一章 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77

第一节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77

一、心动,还是幡动?77

二、从观念出发,还是从生活实际出发?80

第二节 生活是作家的学校82

一、深入生活,熟悉生活82

二、熟悉生活的不同途径86

第二章 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89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能动性89

一、主体对客体的渗透89

二、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91

三、主体意识的发挥与创作自由93

第二节 创作主体的创造能力94

一、观察力94

二、审美力96

三、想象力97

四、表现力100

第三章 文学创作的提炼与加工102

第一节 文学的典型性102

一、典型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法则102

二、典型:以独特的个性反映社会关系的本质103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108

第二节 典型人物的创造110

一、专用一个人为模特儿110

二、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113

第三节 典型形态的历史演变115

一、从神和超人到普通人形象116

二、从过实描写到如实描写116

三、从类型化到个性化118

四、从单一性到丰富性119

第四章 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121

第一节 形象思维122

一、诗要用形象思维122

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共同规律123

三、形象思维的特殊性125

第二节 创作灵感128

一、文章天成,妙手可得128

二、灵感是创作思维质的飞跃130

第三编 作品论137

第一章 文学作品的构成137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因素137

一、题材137

二、主题139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142

一、情节142

二、结构145

第三节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147

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47

二、意境之美149

第二章 文学语言152

第一节 文学对于语言的要求152

一、文学变革与语言变革153

二、语不惊人死不休154

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特点156

一、形象性156

二、情感性159

三、音乐性161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提炼163

一、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163

二、吸收外国语中有用的成分165

三、择用古语中有生命的东西166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168

第一节 诗歌169

一、诗体之流变169

二、诗歌的特点172

第二节 散文174

一、散文文体之流变174

二、散文的特点178

第三节 小说179

一、小说文体之流变179

二、小说的特点181

第四节 戏剧文学185

一、戏剧文学文体之流变185

二、戏剧文学的特点186

第四章 艺术风格论191

第一节 风格的重要意义192

一、什么是风格192

二、风格是作品成熟的标志194

三、风格的多样化195

第二节 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197

一、时代特色197

二、民族特色199

三、地方特色201

四、社群特色202

五、随体成势202

第三节 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203

一、创作个性形成的原因203

二、创作个性的发展与艺术风格的变化204

三、风格与人格205

第四编 鉴赏论209

第一章 文学鉴赏的意义和特点209

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意义210

一、创作通过鉴赏来实现其价值210

二、鉴赏对于创作的影响212

第二节 文学鉴赏的特点213

一、鉴赏与共鸣213

二、鉴赏是再创造的过程215

第三节 鉴赏主体的养成218

一、对象创造了主体218

二、鉴赏主体养成的主观条件219

第二章 审美力分析221

第一节 审美心理机制221

一、审美感知221

二、审美想象222

三、移情作用223

四、审美认识224

第二节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226

一、美感的差异性226

二、美感的共同性228

第三章 文学批评的性质、作用和标准231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231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231

二、文学批评的作用233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235

一、批评一定有标准235

二、批评标准的选择237

三、真、善、美的标准238

第四章 文学批评的方法242

第一节 文学批评流派述评242

一、印象式批评243

二、诠释式批评244

三、考据式批评245

四、评点式批评247

五、社会历史批评248

六、形式主义批评250

七、新批评派理论252

八、接受美学批评254

九、精神分析批评255

十、原型批评25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257

一、历史的观点257

二、美学的观点260

第五编 发展论265

第一章 艺术的起源265

第一节 艺术起源论述评265

一、模仿说265

二、游戏说266

三、巫术说268

四、劳动说269

第二节 艺术起源与人类的审美需要270

一、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美感270

二、审美意识与艺术共生共长272

第二章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274

第一节 文学发展取决于社会发展274

一、几种文学发展观274

二、促进文学发展诸因素277

第二节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279

一、不平衡现象的表现279

二、出现不平衡现象的原因280

第三章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282

第一节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283

一、古典主义283

二、浪漫主义285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287

一、现实主义287

二、自然主义290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92

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292

二、象征主义292

三、未来主义294

四、表现主义295

五、意识流小说派296

六、荒诞派戏剧29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学思潮299

一、社会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299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300

第四章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借鉴303

第一节 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学遗产303

一、文学发展的继承性303

二、对过去的文学必须加以批判地审查306

第二节 文化交流与文学发展307

一、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307

二、放出眼光,挑选占有310

修订本后记3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