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4971628.jpg)
- 杜继文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4926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23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7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第一章 佛教的基础教义和基础概念1
第一节 佛教的世界图式:“三界”和“四劫”2
一、世界的结构 2
二、世界的生灭运动15
第二节 人类“本原”论和人生“缘起”说19
一、人的“本原”和国家等级制度20
二、人的“缘起”和三世因果23
第三节 论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本质:“无常”、“无我”、“空”及“苦”35
一、“因缘”观的开展 37
二、“因缘”观的缺陷 42
第四节 “因缘和合”和基本元素论:“蕴、处、界” 47
一、“五蕴”论48
二、所谓“十二处”和“十八界”52
第五节 佛教的宗教观和价值观:“业报”与“涅槃”54
第六节 通向涅槃之路:修道与道果64
一、佛教实践的第一种分类:“戒、定、慧” 66
二、佛教实践的多种分类:“三十七道品”99
三、修习的次第和终极归宿:“道阶”与“涅槃”104
第七节 结语 110
一、生死问题110
二、苦乐问题114
三、自由和“无我”问题118
四、因果问题122
第二章 论《阿含经》——早期经典汇编135
第一节 《阿含经》总论135
一、两种文本的《阿含经》及其史料价值135
二、传说中的《阿含经》结集和“经”的地位:“律”与“法”的原始分歧与对立140
三、传说中的《经藏》及《阿含经》的原貌145
四、《阿含经》所反映的佛教内外文化背景151
第二节 《杂阿含经》的法相释义和基本教理156
一、论“五受阴”和“涅槃”159
二、论“六入”和“关闭根门”183
三、论“界”、“缘起”和“法界常住”195
四、论“四谛”结构 205
五、附记209
第三节 《中阿含经》中的诸弟子和佛教走向社会227
一、诸佛弟子的佛教观 230
二、佛教走向社会和教义世俗化268
三、附记 291
第四节 《增一阿含经》:佛教内外发展的历史图景294
一、关于《序品》和《分别功德论》295
二、关于《增一》的“十一事”结构314
三、“十念”与“三论” 316
四、业报法则向避苦求乐的倾斜328
五、“辟支佛部”和佛说“三乘”334
六、佛弟子群与法出多门340
七、从禁欲厌世向大乘空观转变的若干轨迹 350
第五节 《长阿含经》关于佛和世界的格式化以及驳难“外道”、“异见”357
一、“七佛”论和成佛的格式 358
二、释迦佛的教化及其涅槃365
三、世纪论、人原论、种姓论、缘起论 371
四、外道与诸见377
第三章 部派佛教概略393
一、关于大众部398
二、关于上座部 402
三、关于说一切有部 404
第四章 说一切有部的发展线索和主要论著412
一、有部思想的演化梗概 412
二、有部主要论著中的主要论点421
第五章 论有部的哲学体系503
第一节 有部的方法论特征503
一、“破析”与“和合” 506
二、“区别义类”和“诠名定实”516
第二节 论认识的条件和认识的结构531
一、认识的两个必要条件531
二、意识与前五识关系 535
三、感知和思维的结构与功能537
第三节 “心所法”建立的心理系统544
一、“大地法”十种 544
二、“大善地法”十种545
三、“大烦恼地法”六种546
四、“大不善地法”两种546
五、“小烦恼地法”十种547
六、“不定心所”四种 547
七、附论:“智”、“忍”与“现观”、“内证” 548
第四节 论“一切有”:多元化的本体论553
一、“法体恒有”:物种不变与自性不空556
二、“三世实有”和四种萨婆多563
三、“识不缘无境”:“所缘有”的基本命题572
第五节 “缘起”论:世界万物的产生和变化574
一、“缘生”论和“因缘”观 575
二、“生”、“得”与“根”、“业”和它们在缘起中的功能 589
第六节 “二谛”说:“假有”的真实性603
第七节 有部论著中的菩萨观和大乘因素610
第六章 《成实论》的宗空和厌生哲学619
第一节 背景、原则、方法 621
一、立论的佛学背景和“十论”621
二、立论的最高原则:“法相”的“自思维”原则623
三、“二门”的表述方法和“二谛”的表义的方法626
四、语与“人”和语与“义”629
第二节 有论与无论633
一、驳“说有者”论 633
二、驳“说无者”论 636
三、一切“可知可说” 640
四、论“有”的层次性:二种“有”643
第三节 色论 646
一、“四大”元素向“四尘”要素的转换647
二、“根”、“尘”从认识之因缘地位的跌落652
第四节 心论 656
一、“识”生之因缘和可知之领域656
二、心的性质:有数与无数、一与多、染与净661
三、论“识”与“智”以及心的运动形式666
第五节 论心的“想”、“受”、“行”形态669
一、论“想”的思维形式:取相和假名670
二、论“受”:“苦”的根基 672
三、论“行”与意志 675
四、“五受阴”和人生价值观677
第六节 论“四谛归一谛”:终极目标和通达的途径681
一、论“三心”和“灭三心”681
二、论“四谛归一谛”和“止观共行”686
本卷结语692
一 原始佛教692
二 部派佛教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