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 陈瑞莲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999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72页
  • 主题词: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探讨3

第一章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3

一 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3

(一)“区域”3

(二)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区域”6

二 区域公共问题与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9

(一)区域公共问题的意涵及其相关范畴10

(二)区域公共问题的凸显及其渊源11

(三)政府治理形态的结构转型17

三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路向23

(一)国外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24

(二)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路向30

第二章 区域公共产品及其供给40

一 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特点与类型40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其类型40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特点与分类45

(三)影响区域公共产品界定和分类的其他因素50

二 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52

(一)区域公共管理中的行动者53

(二)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57

(三)国际层面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62

(四)国内层面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67

三 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73

(一)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政治市场”73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81

第三章 区域发展中的政府间竞争93

一 区域政府间竞争概述93

(一)区域政府间竞争93

(二)影响区域政府间竞争的主要因素96

(三)政府间竞争的三种理论模型99

二 区域政府间竞争的动态分析103

(一)创新、模仿与科勒门问题104

(二)一个被忽略的维度:创新策略的模仿成本105

(三)竞争的三种形态及其演绎107

(四)案例:地方的招商引资大战108

三 区域政府间竞争的三种形态110

(一)对抗的竞争110

(二)差异化竞争114

(三)合作的竞争118

第四章 区域发展中的政府间关系协调125

一 政府间关系的基本涵义125

(一)“政府间关系”概念的提出125

(二)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与争论128

(三)国内政府间关系的研究模式与方法130

(四)研究国内政府间关系的意义132

二 传统体制下的政府间关系135

(一)传统体制下的政府间纵向关系135

(二)传统体制下的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138

三 体制转轨中政府间关系出现的问题140

(一)我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发展及其问题140

(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及其问题145

四 政府间关系协调的对策思路151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151

(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155

第五章 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的新视角162

一 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三种“非经济因素”解释162

(一)问题的提出:寻找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非经济因素”解释162

(二)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三种“非经济因素”解释164

(三)简要评述170

二 发展权的失衡与区域不平衡发展170

(一)产权的地方化及其政治效应171

(二)地方政府的发展权集合:理论源流与概念解释173

(三)地方发展权的失衡: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一个理论假设176

二 发展权失衡的解释逻辑177

(一)“追赶型现代化”与地方政府发展权失衡的一个解释逻辑177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发展型地方主义”的兴起179

(三)压力型体制与产权的地方化183

四 发展权失衡的表征: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考察189

(一)问题的提出:地方财政权利的区域分化189

(二)地方财政权利区域分化的表征190

(三)制度供给失衡与地方财政权利的区域分化193

第六章 流域网络治理机制200

一 网络治理机制在流域公共治理中的适用200

(一)科层制治理机制的优势与不足201

(二)市场机制的优势与不足202

(三)网络治理机制的特点及优势204

二 发达国家的流域网络治理机制209

(一)建立符合流域特性的水污染治理体制和协调机制209

(二)构建流域综合开发机制,实行流域水污染的有效防治210

(三)采取多种激励性经济手段,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的伙伴治理211

(四)为污水处理产业化建立有效的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推进公私伙伴治理211

(五)注重流域治理的科学论证与公众参与,形成了社会共同治理机制212

三 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的现状213

(一)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存在明显的行政分割和权责利不清213

(二)以管制手段为主的相对单一治理手段,造成体制性失效215

(三)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机制215

(四)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相关制度性安排不完善216

四 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引入及基本框架216

(一)引入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现实意义216

(二)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219

下篇 区域公共管理实践范例225

第七章 欧盟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225

一 多层次、网络状治理的区域协调体系225

(一)纵向上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225

(二)横向网络上的区域协调组织227

二 多样化的区域协调模式228

(一)问题区域治理模式228

(二)创新区域模式229

(三)跨境合作模式229

(四)流域治理模式231

三 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手段232

(一)完备的法制手段232

(二)精细的经济手段233

(三)规范的行政手段235

四 启示与建议236

(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基础237

(二)探索新的区域划分框架和多元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237

(三)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区域协调手段238

(四)慎重处理好行政区划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238

第八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40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展240

(一)建立动因240

(二)建设目标244

(三)初步进展245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的区域公共治理要求247

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49

(一)政府合作方面的问题249

(二)民间合作方面252

四 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公共治理的对策254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254

(二)推动民间力量参与,发挥非政府合作机制的作用256

第九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实践261

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进程261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的背景261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263

二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机制和特点266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266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270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点272

三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与对策274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274

(二)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277

第十章 英国区域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启示286

一 英国产业政策的变化轨迹286

(一)20世纪以来英国产业政策的变迁286

(二)英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289

二 英国区域政策变迁的依据分析291

(一)工业化阶段Ⅰ:区域和产业的“双重集聚”时期292

(二)工业化阶段Ⅱ:区域和产业的“双重扩散”293

(三)“后工业化”时期:区域和产业的“双重再集聚”294

三 英国区域政策变迁走向启示295

(一)区域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不同步的区域扩散和产业扩散295

(二)关于区域政策的差异化297

(三)关于内生的区域增长机制298

第十一章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进程与展望301

一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301

(一)区域内各城市良好的经济地位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性平台302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该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紧密联系304

(三)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与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群)的建设紧密结合305

二 长三角区域合作现状306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意识基本形成307

(二)区域内地方领导人高层会议定期召开已形成制度307

(三)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政府合作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307

三 长三角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308

(一)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310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310

(三)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合理分工311

(四)整体竞争能力削弱,亟待产业结构调整311

四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未来展望313

(一)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建设314

(二)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制协调316

(三)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价体系317

(四)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318

(五)建立长三角自由贸易区319

第十二章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322

一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背景322

(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宏观背景322

(二)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历史基础323

二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325

(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制度安排326

(二)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主要方式328

三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创新331

(一)合作理念的创新: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331

(二)合作模式的创新:从各自为政到联合治理332

(三)合作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网络制332

(四)合作规范的创新:从人治到法治333

(五)合作政策的创新:从内部政策到区域公共政策334

第十三章 广东促进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实践探索337

一 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现状分析337

(一)“十五”以来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现状337

(二)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38

(三)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338

二 “十五”期间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政策评估339

(一)发展的政策成效339

(二)发展的主要经验340

(三)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340

三 国内外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经验和启示342

(一)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342

(二)国内发达省份的主要举措343

(三)几点启示343

四 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344

(一)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基本思路344

(二)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对策建议345

(三)值得研讨的几个政策问题351

后记3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