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创新模式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Etzkowitz)著;周春彦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7153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家创新模式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作者序1
导言1
三螺旋思想的起源2
什么是“三螺旋”3
三螺旋的主要论点3
三螺旋的组织原则4
三螺旋的形成与发展6
走向三螺旋社会:殊途同归8
三螺旋模式研究的最新进展15
本书内容介绍23
第一部分 三螺旋的基本理论29
第一章 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互动创新29
大学的转变30
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创新悖论32
从两者互动到三方相互作用33
起其他机构范畴的作用36
机构范畴的共同进化36
非线性网状创新模型38
超越线性模式40
相互作用创新模式43
三螺旋动力45
三螺旋场相互作用模型46
三螺旋循环49
创新的创新52
第二章 创业型大学56
在三螺旋中的创业58
大学创业主义的先驱60
第二次大学革命61
大学创业的普遍化62
大学创业的合法化63
作为三螺旋推进器的创业型大学64
创业型大学的起源分析:多价的知识66
大学—产业关系的发展67
大学的转变和连续性70
处于过渡阶段的创业型大学71
处于成熟阶段的创业型大学72
美国模式:大学创业活动作为研究的延伸73
欧洲模式:大学创业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75
瑞典大学创业活动的出现77
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78
巴西的创业型大学79
大学作用的增强80
创造大学创业文化82
创业型大学的标准84
结论84
第三章 在三螺旋中公司的进化86
以知识为基础的公司形成与发展的条件87
公司的进化88
三螺旋公司的出现91
在公司里的政府(Etzkowitz等,1998)94
研究导向型公司95
市场导向型公司96
鼓励平衡两种导向的公司97
“两条生命”的人98
在公司里的大学:企业的教育功能99
在大学里的公司:作为准公司的研究小组100
在三螺旋中的公司102
在公司中的三螺旋104
第四章 政府的最适作用107
政府的最适作用108
直接创新政策110
间接创新政策111
战时三螺旋112
和平时期研发范式的出现113
政府—大学关系113
政府—产业关系114
从研发扩展到公共风险投资:SBIR项目114
政府在研发资助中的作用116
产业政策117
公共私人伙伴关系118
“自下而上计划体系”的出现120
权力的下放120
超越社团:后集体主义社会122
公民社会与三螺旋123
第二部分 三螺旋的运行环境127
第五章 再造风险资本127
风险资本的起源与发展129
私人风险资本131
私人风险资本中“规模”与“范围”两难困境133
公共风险资本134
在“高政府”社会里的公共风险资本136
在“低政府”社会里的公共风险资本137
根据组织来源划分风险资本类型139
风险资本周期145
反周期风险资本146
再创风险资本147
第六章 创造三螺旋区域149
区域空间及其要素150
走向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型区域152
三螺旋空间(Triple Helix Space)152
三螺旋空间和以科学为基础的经济发展159
区域创新组织者(Regional Innovation Organizer,RIO)160
三螺旋区域(Triple Helix Region)165
创造三螺旋区域167
第七章 创新的孵化171
创新的孵化172
孵化器的起源与发展173
孵化的现状176
现代孵化器模式179
孵化与创业型大学179
孵化的要素和标准180
联网孵化182
联网的私人孵化器183
有组织的技术转移185
世界创新网络组织(WIN)186
孵化器的孵化器189
在三螺旋中的孵化189
从教学实验室到教学孵化器191
第八章 三螺旋技术极192
创新发动者的会聚193
产业集群:单螺旋—双螺旋—三螺旋194
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出现(Devrim & Etzkowitz,2005)195
作为“创新系统集成者”的技术转移办公室197
组织大学—产业咨询之间的关系199
科技园的诞生与发展200
技术极(Technopoles)201
研究中心的产生202
把前向线性模式因素引入科技园206
建立逆向线性模式科技园207
消除科技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209
科技园大学211
三螺旋的园林景色212
第三部分 三螺旋的实践探索217
第九章 无尽的转变217
创新模式的变化——突破边界架金桥218
科学的自主性219
二战的无缝网络220
无尽的前沿221
知识资本化:科学知识生产的新动力222
交叉学科的综合224
科学的未来合法性225
辅助线性模式226
无尽的转变:超越无尽的前沿227
对三螺旋实践活动的建议228
第十章 校园内外的大学技术转移:OTL和StartX231
本章研究方法233
斯坦福大学学术创业的起源234
斯坦福技术转移的形式化238
当心缺口:发明人的介入241
浮士德交易:非正式地填补技术转移组织缺口242
GoogleIPO:尚待挖掘的潜力245
StartX:系统地填补创业支持的缺口248
提升游戏水平251
第十一章 危险中的硅谷:全球创新偶像的可持续性质疑254
硅谷:不断发展的创新创业型区域255
起源阶段——并非只源于瓜果飘香的绿地257
聚合阶段——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262
扩张阶段——从创新生态体系扩大到“行星体系”266
全盛阶段——多产业集群全方位发展272
复兴阶段——走向可持续的区域发展273
全球创新创业偶像的可持续性质疑274
硅谷创新创业成功是全球普适模式还是局部独特异象?278
参考文献283
致谢299
译者的话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