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 病原生物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 病原生物学 第3版
  • 景涛,吴移谋主编;肖纯凌,王光西副主编;王光西,李霞,刘佩梅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7701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15页
  • 文件大小:239MB
  • 文件页数:541页
  • 主题词:病原微生物-成人高等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 病原生物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基本概念1

第一节 病原生物及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范畴1

一、微生物2

二、寄生虫3

第二节 病原生物与机体的关系3

一、共生3

二、寄生物与宿主4

第三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的现状5

第二章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8

第一节 病原生物对宿主的致病作用8

第二节 机体抗病原生物免疫9

一、天然免疫9

二、获得性免疫11

第三章 病原生物的传播与流行13

第一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因素13

第二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特点14

第四章 病原生物性疾病的控制15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15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16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17

第二节 消灭传染源18

第三节 切断传播途径18

第四节 保护易感人群18

一、人工主动免疫19

二、人工被动免疫20

三、计划免疫21

第五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23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23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24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防护分级及设备要求24

四、个人防护装备25

五、实验室管理体系及安全工作行为25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27

第六章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概论27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7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27

二、细菌的结构29

三、细菌形态学检查38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40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40

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41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44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46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49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49

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50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53

四、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57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59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59

二、细菌的致病性61

三、机体抗菌免疫特点70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71

第五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74

一、细菌学诊断74

二、血清学诊断76

三、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76

第六节 临床细菌耐药及抗生素合理使用77

一、临床细菌耐药状况77

二、临床抗菌药物78

三、临床细菌耐药的原因及分子机制81

四、临床细菌耐药的防控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84

第七节 支原体特性87

一、生物学性状8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89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90

四、防治原则90

第八节 衣原体特性91

一、生物学性状9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93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94

四、防治原则94

第九节 立克次体特性95

一、生物学性状96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97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98

四、防治原则98

第十节 螺旋体特性99

第十一节 放线菌特性100

第七章 非细胞型微生物概论102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103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103

二、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103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106

一、病毒的复制过程107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111

第三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变异112

一、病毒的抵抗力112

二、病毒的变异113

第四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15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115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118

三、机体抗病毒免疫120

第五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原则123

一、病毒感染的诊断123

二、病毒性疾病的治疗127

三、病毒性疾病的特异性预防129

第八章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概论132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132

一、形态与结构133

二、培养特性135

三、变异性与抵抗力136

第二节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136

一、真菌的致病性136

二、真菌的免疫性137

第三节 真菌感染后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138

一、感染后检查方法138

二、防治原则139

第九章 机会致病病原体140

第一节 肠杆菌科主要机会致病菌141

一、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141

二、埃希菌属142

三、克雷伯菌属146

四、变形杆菌属146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147

一、生物学性状14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48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149

四、防治原则149

第三节 鲍曼不动杆菌150

一、生物学特性151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151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151

四、防治原则152

第四节 艰难梭菌152

第五节 无芽胞厌氧菌153

一、生物学性状153

二、致病性154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155

四、防治原则155

第六节 肠球菌属156

一、生物学特性15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56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157

四、防治原则157

第七节 白假丝酵母菌158

一、生物学性状1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59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159

四、防治原则159

第八节 新生隐球菌160

一、生物学性状1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61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161

四、防治原则161

第九节 其他条件致病性真菌162

一、曲霉162

二、毛霉163

三、肺孢子菌164

第十章 经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生物166

第一节 分枝杆菌属167

一、结核分枝杆菌167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171

第二节 链球菌属173

一、生物学性状17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75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177

四、防治原则178

第三节 脑膜炎奈瑟菌178

一、生物学性状17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80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180

四、防治原则181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性细菌181

一、军团菌属181

二、嗜血杆菌属183

三、鲍特菌属184

四、棒状杆菌属185

第五节 呼吸道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188

一、肺炎支原体188

二、肺炎嗜衣原体190

第六节 正黏病毒191

一、生物学特性19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195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196

四、防治原则196

第七节 副黏病毒197

一、副流感病毒198

二、麻疹病毒198

三、腮腺炎病毒200

第八节 冠状病毒201

一、生物学特性2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02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03

第九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204

一、鼻病毒204

二、腺病毒204

第十一章 经消化道途径感染的病原生物207

第一节 志贺菌属208

一、生物学性状20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10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211

四、防治原则211

第二节 沙门菌属212

一、生物学性状21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13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215

四、防治原则216

第三节 螺杆菌属及弯曲菌属216

一、螺杆菌属216

二、弯曲菌属218

第四节 弧菌属220

一、霍乱弧菌221

二、副溶血性弧菌223

第五节 肉毒梭菌224

第六节 其他经消化道感染致病菌226

一、蜡样芽胞杆菌226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27

第七节 肠道病毒227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228

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229

三、肠道病毒71型230

第八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231

一、轮状病毒231

二、杯状病毒232

三、肠道腺病毒233

四、星状病毒233

第九节 经消化道传播肝炎病毒234

一、甲型肝炎病毒234

二、戊型肝炎病毒236

第十二章 经创伤或输血传播的病原生物238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239

一、生物学性状23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40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243

四、防治原则243

第二节 经创伤感染梭菌244

一、破伤风梭菌244

二、产气荚膜梭菌246

第三节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248

一、放线菌属248

二、诺卡菌属249

第四节 经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250

一、乙型肝炎病毒251

二、丙型肝炎病毒258

三、丁型肝炎病毒261

四、其他肝炎病毒262

第五节 反转录病毒264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65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271

第六节 EB病毒273

一、生物学性状27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74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275

四、防治原则275

第十三章 虫媒病原生物277

第一节 致病性疏螺旋体278

一、伯氏疏螺旋体278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279

第二节 立克次体280

一、普氏立克次体280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282

三、恙虫病东方体283

第三节 乙型脑炎病毒284

一、生物学性状2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86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286

四、防治原则287

第四节 其他虫媒病毒287

一、登革病毒288

二、森林脑炎病毒289

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289

第十四章 经性接触传播病原生物291

第一节 淋病奈瑟菌292

一、生物学性状29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92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293

四、防治原则293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294

一、生物学性状29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95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296

四、防治原则296

第三节 泌尿系统感染支原体297

一、解脲脲原体297

二、人型支原体298

三、生殖支原体298

第四节 沙眼衣原体299

一、生物学性状29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00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00

四、防治原则301

第五节 阴道加特纳菌301

第六节 人乳头瘤病毒302

第十五章 经垂直传播病原生物304

第一节 风疹病毒305

一、生物学特性3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05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305

第二节 巨细胞病毒306

一、生物学性状30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07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08

四、防治原则308

第三节 细小DNA病毒308

第十六章 动物源性病原生物310

第一节 布鲁菌属311

一、生物学性状31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313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13

四、防治原则314

第二节 鼠疫耶尔森菌314

一、生物学性状3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16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16

四、防治原则317

第三节 炭疽芽胞杆菌318

一、生物学性状31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19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20

四、防治原则320

第四节 其他动物源性细菌321

一、贝纳柯克斯体321

二、汉赛巴通体321

三、土拉弗朗西斯菌322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323

一、生物学性状3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24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25

四、防治原则325

第六节 汉坦病毒326

一、生物学性状32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28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28

四、防治原则329

第七节 狂犬病病毒329

一、生物学性状33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31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31

四、防治原则331

第八节 朊粒332

一、生物学性状3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33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36

四、防治原则336

第十七章 皮肤或经肤感染病原生物338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339

一、生物学性状33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39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40

四、防治原则340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41

一、生物学性状34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41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342

四、防治原则342

第三节 其他疱疹病毒342

一、人疱疹病毒6型342

二、人疱疹病毒7型343

三、人疱疹病毒8型343

第四节 传染性软疣病毒343

第五节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343

一、皮肤癣真菌和角层癣菌/浅部真菌344

二、皮下感染真菌345

第十八章 医院感染及防控347

一、流行病学347

二、医院感染类型及病原特点348

三、医院感染防控350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353

第十九章 原虫概论353

一、形态353

二、生活史354

三、致病354

四、分类355

第二十章 吸虫概论357

一、形态357

二、生活史357

三、分类358

第二十一章 绦虫概论360

一、形态361

二、生活史362

三、生理362

四、致病363

第二十二章 线虫概论364

一、形态364

二、生活史365

三、致病365

第二十三章 消化系统寄生虫366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366

一、形态366

二、生活史367

三、致病与流行368

四、诊断370

五、防治371

第二节 其他阿米巴372

一、非致病性阿米巴372

二、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373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375

一、形态375

二、生活史375

三、致病与流行376

四、诊断377

五、防治377

第四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378

一、形态与生活史378

二、致病与流行379

三、诊断379

四、防治379

第五节 隐孢子虫380

第六节 华支睾吸虫381

一、形态381

二、生活史381

三、致病性及流行382

四、诊断383

五、防治383

第七节 布氏姜片吸虫384

一、形态384

二、生活史385

三、致病性与流行385

四、诊断386

五、防治386

第八节 肝片形吸虫387

第九节 阔节裂头绦虫387

一、形态388

二、生活史388

三、致病与流行389

四、诊断389

五、防治389

第十节 链状带绦虫390

一、形态391

二、生活史391

三、致病与流行391

四、诊断393

五、防治394

第十一节 肥胖带绦虫395

一、形态395

二、生活史396

三、致病与流行396

四、诊断397

五、防治397

第十二节 微小膜壳绦虫398

一、形态398

二、生活史398

三、致病与流行399

四、诊断400

五、防治400

第十三节 缩小膜壳绦虫400

一、形态401

二、生活史401

三、致病与流行402

四、诊断与防治402

第十四节 似蚓蛔线虫402

一、形态403

二、生活史403

三、致病与流行404

四、诊断405

五、防治405

第十五节 毛首鞭形线虫406

一、形态406

二、生活史406

三、致病与流行407

四、诊断407

五、防治408

第十六节 蠕形住肠线虫408

一、形态409

二、生活史409

三、致病与流行410

四、诊断410

五、防治410

第十七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411

一、形态411

二、生活史413

三、致病与流行414

四、诊断415

五、防治415

第十八节 粪类圆线虫415

一、形态416

二、生活史416

三、致病与流行416

四、诊断417

五、防治417

第二十四章 血液、骨髓、淋巴液寄生虫418

第一节 疟原虫418

一、形态与生活史419

二、致病与流行421

三、诊断423

四、防治424

第二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425

一、形态426

二、生活史426

三、致病与流行428

四、诊断429

五、防治430

第三节 锥虫430

一、布氏冈比亚锥虫和布氏罗得西亚锥虫431

二、枯氏锥虫433

第四节 日本血吸虫435

一、形态436

二、生活史437

三、致病性与流行438

四、诊断与防治440

第五节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442

一、形态443

二、生活史443

三、致病与流行444

四、诊断445

五、防治446

第二十五章 组织寄生虫447

第一节 刚地弓形虫447

一、形态447

二、生活史448

三、致病与流行449

四、诊断450

五、防治451

第二节 并殖吸虫451

一、卫氏并殖吸虫452

二、斯氏狸殖吸虫455

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456

一、形态457

二、生活史458

三、致病与流行458

四、诊断460

五、防治460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461

一、形态461

二、生活史462

三、致病与流行463

四、诊断464

五、防治464

第五节 多房棘球绦虫465

一、形态465

二、生活史465

三、致病与流行466

四、诊断467

五、防治467

第六节 旋毛形线虫468

一、形态468

二、生活史468

三、致病及流行469

四、诊断及防治原则470

第七节 广州管圆线虫471

一、形态472

二、生活史472

三、致病及流行472

四、诊断及防治原则473

第二十六章 性传播寄生虫475

第一节 阴道毛滴虫475

一、形态475

二、生活史476

三、致病及流行476

四、诊断及防治原则476

第二节 疥螨477

一、形态与习性477

二、危害478

第三节 耻阴虱478

第二十七章 医学节肢动物概论479

第一节 基本概念479

一、形态特点479

二、分类480

三、发育与变态480

第二节 危害482

一、直接危害482

二、间接危害482

第二十八章 昆虫纲484

第一节 概述484

一、昆虫纲的主要特征与分类484

二、昆虫的口器484

第二节 蚊485

一、形态与习性485

二、危害486

第三节 蝇487

一、形态与习性487

二、危害487

第四节 白蛉488

一、形态与习性488

二、危害488

第五节 蚤489

一、形态与习性489

二、危害489

第六节 虱489

一、形态与习性489

二、危害490

第二十九章 蛛形纲491

第一节 概述491

第二节 蜱491

一、形态与习性491

二、危害492

第三节 蠕形螨492

一、形态与习性493

二、危害493

第四节 恙螨493

一、形态与习性494

二、危害494

第五节 革螨494

一、形态与习性494

二、危害495

第六节 尘螨495

一、形态与习性495

二、危害496

参考文献497

附录 重要病原感染后典型影像学资料499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5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