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吴文化概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徐静主编 著
- 出版社: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20750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文化史-研究-江苏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吴文化概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吴文化的诞生1
第一节 吴文化的源头之一: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的江南土著文化2
一、旧石器时代的江南土著文化——江南原始人类遗址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2
(一)南京猿人的发现3
(二)三山岛旧石器地点的发现4
二、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氏族聚落及其文明递进4
(一)马家浜文化类型遗址6
(二)崧泽文化类型遗址7
(三)良渚文化类型遗址8
第二节 吴文化的源头之二: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10
一、关于周族部落11
二、周族部落在黄帝世系中的位置13
三、黄帝世系的文化意义14
第三节 吴文化的诞生及早期吴文化的特点16
一、泰伯南奔与勾吴立国——吴文化的诞生16
二、早期吴文化的特点17
(一)特点之一:文化的包容性18
(二)特点之二:在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冲突与融汇中,吴文化处在交点的位置20
第二章 吴地经济与科技27
第一节 吴地的农耕蚕桑27
一、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27
二、秦汉六朝时期29
三、隋唐宋时期30
四、元明清时期33
第二节 吴地的工商业35
一、先秦时期的吴地工商业35
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吴地工商业36
三、明清时期的吴地工商业39
四、近代吴地经济社会的转型41
第三节 吴地的科技42
一、先秦时期的吴地科技42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吴地科技44
三、唐宋元明时期的吴地科技45
四、清代的吴地科技48
五、清末民初吴地近代科技的诞生49
第三章 吴地教育52
第一节 吴地教育52
一、吴地教育发展历史52
(一)隋唐之前吴地教育兴起52
(二)唐宋时期吴地教育兴盛54
(三)明清时期吴地教育繁盛55
(四)吴地新式教育出现和发展55
二、吴地府学57
(一)府学概述57
(二)苏州府学58
(三)常州府学59
(四)南京府学60
(五)镇江府学60
三、吴地书院61
(一)书院教育概述61
(二)苏州著名书院62
(三)南京著名书院63
(四)常州著名书院64
(五)东林书院及其他64
四、教育兴盛与吴地社会生活65
(一)吴地教育兴盛的原因65
(二)吴地教育与社会文化66
(三)吴地——院士之乡67
第二节 吴地科考67
一、科考制度发展沿革67
(一)隋唐时期科考制度肇创67
(二)宋元明清科考制度完善68
(三)清末时科考制度废止68
二、吴地科考69
(一)吴地科考发展概述69
(二)吴地科考兴盛的原因71
(三)江南贡院72
三、吴地科考状元名家73
(一)吴地科考名家73
(二)吴地状元名家74
第三节 吴地刻书与藏书75
一、吴地刻书及特点75
(一)吴地刻书历史75
(二)吴地刻书特点78
(三)吴地刻书大家79
二、吴地藏书及特点80
(一)吴地藏书历史80
(二)吴地藏书特点80
(三)吴地藏书大家82
第四章 吴地文学85
第一节 汉魏六朝吴地文学85
一、概述85
二、名家名作87
(一)陆机:“太康之英”开创新风87
(二)张翰:“莼鲈之思”达士楷模89
(三)刘勰:《文心雕龙》成就显赫91
第二节 唐宋时期吴地文学93
一、概述93
二、名家名作97
(一)李绅:悯农诗千古传诵97
(二)李煜:一江春水诉哀愁98
(三)范仲淹:“先忧后乐”彪炳千秋99
(四)范成大:田园诗谱写新乐章101
第三节 明清近代吴地文学103
一、概述103
二、名家名作108
(一)高启:追求自由写诗篇108
(二)归有光:家庭散文见真情109
(三)冯梦龙:通俗文学影响深111
(四)吴伟业:梅村一卷足风流112
(五)曾朴:谴责小说创新意114
第五章 吴地戏曲116
第一节 概述116
一、吴地方言与戏曲116
二、吴地戏曲品种与分布117
(一)苏剧117
(二)沪剧118
(三)滑稽戏119
(四)吴歌119
第二节 昆曲120
一、昆曲的诞生与传承121
(一)昆曲的诞生121
(二)沈璟:昆曲大众化123
(三)李玉:昆曲的雅俗共赏124
二、昆曲艺术特点125
三、昆曲代表剧目127
第三节 评弹127
一、评弹发展概貌127
(一)柳敬亭128
(二)王周士129
二、常用表演技巧130
(一)说130
(二)噱131
(三)弹131
(四)唱132
三、书目与流派132
(一)书目132
(二)艺术流派133
第四节 锡剧133
一、锡剧起源与发展133
(一)乾嘉时期133
(二)同场戏阶段134
(三)上海发展时期134
(四)新中国成立后135
二、锡剧的艺术特征136
第六章 吴地书画与工艺138
第一节 吴地的绘画艺术138
一、吴地绘画的历史沿革138
(一)初创期——汉代至宋代138
(二)高峰期——元代至明代中期140
(三)传承期——明代后期至近代141
二、吴地绘画的文化艺术特征143
(一)文人气息的隐逸风格143
(二)传统与创新的结合144
(三)注重人品、文品与画品的统一145
三、吴地绘画名家名作146
(一)顾恺之146
(二)黄公望146
(三)沈周147
(四)文徵明147
(五)唐寅148
(六)董其昌149
(七)恽格149
第二节 吴地的书法篆刻艺术150
一、吴地书法艺术发展概况151
(一)第一次高潮(汉魏六朝)151
(二)第二次高潮(唐宋时期)151
(三)第三次高潮(明代)153
(四)第四次高潮(清代)154
二、吴地篆刻艺术发展概况155
(一)秦汉时期155
(二)唐宋元时期155
(三)明代156
(四)清代157
三、吴地书法篆刻名家名作157
(一)陆机与《平复帖》157
(二)陶弘景与《瘗鹤铭》157
(三)“癫狂草圣”张旭158
(四)“超逸绝尘”的米芾158
(五)吴中才子祝允明159
(六)印家之祖文彭159
第三节 吴地的工艺美术160
一、桃花坞木版年画160
二、苏州刺绣161
三、南京云锦162
四、苏州缂丝163
五、宜兴紫砂陶器163
六、吴地泥塑165
七、常州梳篦166
八、其他工艺美术166
第七章 吴地园林168
第一节 吴地园林发展概述169
一、春秋时期:吴地园林的发轫170
二、魏晋时期:吴地园林的发展171
三、唐宋时期:吴地园林的成熟172
四、明清时期:吴地园林的兴盛173
第二节 吴地园林的特点及园林理论研究174
一、吴地园林的特点175
(一)以私家园林为代表175
(二)将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175
(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完美的居住条件相结合177
二、园林理论研究178
第三节 吴地园林拾翠179
一、帝王宫苑:南京瞻园179
二、城市山林:镇江“三山”180
三、野趣盎然:无锡鼋头渚和寄畅园182
四、园林精华:苏州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183
(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亭183
(二)“五复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狮子林184
(三)“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拙政园185
(四)“但留风月伴烟梦”:留园187
第八章 吴地方言189
第一节 吴方言概述189
一、吴方言的历史沿革190
二、吴方言的通用范围及分区191
(一)苏州片191
(二)常州片191
三、吴方言的语言特征192
第二节 吴方言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93
一、评弹193
二、昆曲194
三、吴歌194
四、吴方言与评弹、昆曲、吴歌的关系及保护措施195
第三节 苏州方言196
一、苏州方言的特征197
二、苏州方言的现状调查200
三、苏州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205
四、苏州方言的保护措施210
第九章 吴地民俗215
第一节 生活习俗215
一、饭稻羹鱼215
(一)主食稻米215
(二)佐餐鱼虾217
(三)船点船菜219
二、吴服美饰219
(一)儿童服饰220
(二)男子服饰220
(三)妇女服饰220
三、民居建筑221
(一)临水枕河221
(二)深宅大院222
(三)建宅习俗223
四、舟楫桥梁223
(一)门泊东吴万里船223
(二)画桥三百映江城224
第二节 礼仪习俗225
一、婚嫁礼俗225
(一)请帖“纳吉”225
(二)允盘“纳征”225
(三)择日“请期”226
(四)暖床铺床226
(五)“发妆”求吉226
(六)“带亲”迎娶226
(七)开面上笄226
(八)拜堂成亲227
(九)洞房花烛227
(十)祭祖、“待新人”227
(十一)喝喜酒、闹新房227
(十二)分朝、回门227
二、生育礼俗228
(一)求孕、怀孕228
(二)催生228
(三)报生、送喜228
(四)开奶、洗三229
(五)满月剃头229
(六)命名、寄名229
(七)抓周230
(八)留发230
三、寿诞礼俗230
第三节 岁时习俗231
一、正月十五闹花灯231
二、二月十二赏花朝232
三、四月十四轧神仙232
四、五月端午祭子胥233
五、八月十八游石湖234
主要参考文献235
后记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