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分配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分配法研究
  • 李永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5526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71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收入分配-法律-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分配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一、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分配法1

(一)研究社会分配法的理论意义1

(二)研究社会分配法的现实意义3

二、社会分配法的研究现状8

三、本书对社会分配法的界定及研究旨趣11

(一)社会分配法的界定11

(二)研究旨趣12

第一章 社会分配法之一般14

一、什么是社会分配14

(一)什么是分配14

(二)为什么要“社会”分配18

(三)分配主体20

(四)分配对象21

(五)分配方式21

(六)分配不公的判断方法22

(七)社会分配与不平等25

二、什么是法学意义上的分配31

(一)法学意义上的分配的含义31

(二)不同部门法在分配关系调整中的作用31

第二章 社会分配法的理论基础36

一、社会学基础36

(一)现代社会的利益分化与利益整合37

(二)利益整合的社会学维度41

二、法理基础44

(一)分配正义44

(二)人权46

(三)实质自由47

三、政治哲学基础51

(一)共和主义51

(二)社群主义53

(三)民主56

四、经济伦理学基础59

(一)“穷人经济学”60

(二)伦理“经济人”62

(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65

第三章 社会分配法调整分配关系的路径、方法和机制68

一、路径——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私域的自由与公域的民主的关系68

(一)私域要自由:初次分配坚持按贡献分配原则69

(二)公域要民主:涉及社会整体利益的分配需民主决定71

(三)公域的分配民主影响甚至决定着私域的分配自由74

二、方法——社会强弱势群体间利益与权利失衡的差别化视角75

(一)采用社会强弱势群体间利益与权利失衡差别化视角的原因75

(二)社会强弱势群体间利益与权利失衡的具体表现77

三、机制——以协商民主为中心的利益博弈机制81

(一)以协商民主为中心建立利益博弈机制的原因81

(二)具体应建立的利益博弈机制84

(三)利益博弈机制有效展开的宪政诉求85

第四章 社会分配法的制度体系88

一、微观层面以初次分配为中心的法律制度88

(一)矫正初次分配不公的法律制度88

(二)营造初次分配公平环境的法律制度91

二、宏观层面以再分配手段为主的利益平衡法律制度95

(一)地区之间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96

(二)产业之间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97

(三)行业之间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98

(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98

(五)中央与地方之间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99

(六)困难群体利益保障制度100

三、第三次分配层面的法律制度101

四、重要领域的相关分配法律制度102

(一)房地产领域的相关分配法律制度103

(二)环境领域的相关分配法律制度105

第五章 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现状考察108

一、我国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的总体表现108

(一)社会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109

(二)群体间对发展成果的分享差异较大111

二、导致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113

(一)反思社会代价论114

(二)社会分层115

(三)强弱势群体的分化与权利的失衡116

(四)民权不彰:机会与过程的不公决定了结果的不公118

(五)社会分配不公更多的是制度的不公120

三、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中心问题:公权力的非规范化120

(一)公权力在社会分配中非规范化的表现121

(二)公权力在社会分配中难以被有效规范之缘由127

(三)社会分配不公中市场化与公权力的关系129

四、我国社会分配不公之情势提出的挑战133

第六章 我国社会分配法制建设的理路135

一、基本理念: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135

(一)经济层面之解读:包容性增长136

(二)社会层面之解读:社会公正的追求139

(三)个体层面之解读:每一个人都是“社会”141

二、目的:社会受益权的实现145

(一)程序上的参与权之实现145

(二)实体上的受益权之实现149

三、基础:向宪政转型150

(一)宪政转型之于“分配性危机”化解的意义151

(二)宪政之于分配如何转型153

四、着眼点:社会强弱势群体间权利的均衡157

(一)初次分配相关法制建设重在抑强157

(二)再分配相关法制建设重在扶弱161

五、中心:以协商民主为中心的利益博弈机制的构建163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表与表达机制164

(二)社会整体利益的参与机制166

(三)公益诉讼机制168

第七章 我国社会分配法制的完善171

一、初次分配层面的法制完善:以收入的公平获得为中心171

(一)以工资为中心的相关制度完善172

(二)公平收入分配环境的营造:以国企定位的制度完善为中心182

(三)以实现公平税负为中心的相关制度完善188

二、再分配层面的法制完善:以民主财政的实现为中心199

(一)民主财政之于再分配的意义200

(二)实现民主财政的制度完善204

三、第三次分配层面的法制完善: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中心209

(一)难以回归民间——慈善事业发展之体制、制度障碍210

(二)促进慈善事业回归民间的制度完善212

四、重要领域利益分配的法制完善:以房地产利益的公平分享为中心215

(一)高房价是影响当前房地产利益公平分享的核心问题215

(二)高房价问题的制度解决之道220

第八章 我国农村社会分配法制的完善225

一、农村社会分配问题的考察和检讨226

(一)考察的维度226

(二)原因检讨230

二、农村社会分配关系法律调整的理性思考232

(一)农村社会分配关系法律调整的积极作用233

(二)农村社会分配关系法律调整的局限性234

三、农村社会分配法制完善的总体思考236

(一)几种重要关系的处理236

(二)理念:以农民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240

(三)核心:赋予农民应有的权利243

四、农村社会分配法制完善的具体方面245

(一)农村社会分配环境的法制营造245

(二)农村社会初次分配的法制完善249

(三)农村社会再分配的法制完善250

结语:最需要的是良知和勇气252

主要参考文献255

后记2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