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针灸宝库 贺普仁临床点评本 明卷12 针方六集 针灸问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针灸宝库 贺普仁临床点评本 明卷12 针方六集 针灸问答
  • (明)吴崐撰;陈艳明,郝海燕,杨光点校;王丽平,李志亮,衣华强点评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046126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6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1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针灸宝库 贺普仁临床点评本 明卷12 针方六集 针灸问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之一 神照集1

手足三阴三阳流注总论 一1

十二藏相使贵贱1

手足六阴经及任脉经穴起止详后1

手足六阳经及督脉经穴起止详后1

正人明堂经穴总图 二2

伏人明堂经穴总图 三3

《灵枢》骨度 四4

《明堂》取穴法 五4

正人脏腑图 六5

伏人脏腑图 七5

手太阴肺经图穴 八5

手太阴肺经5

手太阴肺经所发十一穴6

肺经穴法分寸歌6

手阳明大肠经图穴 九6

手阳明大肠经7

手阳明大肠经所发二十穴7

大肠经穴法分寸歌8

足阳明胃经图穴 十8

足阳明胃经8

足阳明胃经所发四十五穴9

足阳明经穴法分寸歌10

足太阴脾经图穴 十一11

足太阴脾经11

足太阴脾经所发二十一穴11

脾经穴法分寸歌12

手少阴心经图穴 十二13

手少阴心经13

手少阴心经所发九穴13

心经穴法分寸歌14

手太阳小肠经图穴 十三14

手太阳小肠经14

手太阳小肠经所发一十九穴14

小肠经穴法分寸歌15

足太阳膀胱经图穴 十四15

足太阳膀胱经16

足太阳膀胱经所发六十三穴16

膀胱经穴法分寸歌19

足少阴肾经图穴 十五19

足少阴肾经20

足少阴肾经所发二十七穴20

肾经穴法分寸歌21

心主手厥阴包络经图穴 十六21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经22

手厥阴心包络脉所发九穴22

心包络经部穴分寸歌22

手少阳三焦经图穴 十七22

手少阳三焦经23

手少阳三焦经所发二十三穴23

三焦经部穴分寸歌24

足少阳胆经图穴 十八24

足少阳胆经25

足少阳胆经所发四十四穴25

胆经穴法分寸歌27

足厥阴肝经图穴 十九27

足厥阴肝经28

足厥阴肝经所发一十三穴28

肝经穴法分寸歌28

督脉图穴 二十29

督脉29

督脉所发二十七穴29

督脉经穴分寸歌30

任脉图穴 二十一31

任脉31

任脉所发二十四穴31

任脉穴法分寸歌32

冲脉 二十二32

《针经》冲脉所发一十二穴32

冲脉经穴歌32

带脉 二十三32

《针经》带脉所发二穴33

带脉穴歌33

阳蹻脉 二十四33

《针经》阳蹻脉所发一十穴33

阳蹻穴歌33

阴蹻脉 二十五33

《针经》阴蹯脉所发二穴33

阴蹻穴歌33

阳维脉 二十六33

《针经》阳维脉所发一十三穴33

阳维穴歌33

阴维脉 二十七33

《针经》阴维脉所发七穴34

阴维穴歌34

附 《针经》不载诸家奇穴 二十八34

睛中穴主治内障 二十九35

龙木居士金针拨转瞳人妙诀35

针内障秘诀歌35

针内障要歌36

卷之二 开蒙集37

窦太师《标幽赋》 吴注 一37

八法针方直诀八句 训义 二43

八法主治配合八条 三44

五门针方说 四45

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一览图 五45

六十六穴日时主治 六46

胆主甲日46

肝主乙日46

小肠主丙日46

心主丁日46

胃主戊日46

脾主己日46

太肠主庚日46

肺主辛日46

膀胱主壬日46

肾主癸日46

《难经》五门主治 七47

十二经为病补母泻子成法 八47

卷之三 尊经集49

《灵枢》九针 一49

候气 二49

见气 三49

取气置气 四50

不得气 五50

定气 六50

受气 七50

调气 八50

邪气谷气 九50

守形 十50

守神 十一50

守关 十二50

守机 十三50

先后治 十四50

刺其病之所从生 十五50

阴深阳浅,以数调之 十六50

闷针 十七50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十八51

有急治,有无攻 十九51

导有余,推不足 二十51

迎稽留 二十一51

出陈菀 二十二51

迎随补写 二十三51

疾徐补写 二十四51

母子补写 二十五51

动伸推内补写 二十六51

导气同精,以调乱气 二十七51

阴深阳浅 二十八51

先阳后阴 二十九51

脉气浅者独出其邪 三十51

先补虚后写实 三十一51

病在营在卫 三十二52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三十三52

刺实须其虚,刺虚须其实 三十四52

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营 三十五52

热厥寒厥,留针功异 三十六52

外内难易 三十七52

疾之留之 三十八52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三十九52

间甚刺法不同 四十52

专深刺法 四十一52

二刺、一刺、深刺、间日刺 四十二52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四十三52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四十四53

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 四十五53

知迎知随 四十六53

东方实,西方虚;写南方,补北方 四十七53

实实虚虚为害 四十八53

写实针方 四十九53

补虚针方 五十53

摇针 五十一53

三刺则谷气至 五十二53

写必用方,补必用员 五十三54

离合真邪补写针方 五十四54

去浊血 五十五54

刺因于形 五十六54

刺因于病 五十七54

刺因于脉 五十八54

刺因于时 五十九54

上实下虚针方 六十54

上寒下热,上热下寒针方 六十一54

五病五取 六十二55

五主 六十三55

足阳明 六十四55

刺留呼则度 六十五55

当刺井者以荥写之 六十六55

春夏致一阴,秋冬致一阳 六十七55

下针之后,或气先针行,或气与针逢,或针出而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气逆,或数刺病益甚 六十八55

五藏已伤,针不可治 六十九55

宜甘药 七十55

藏府有病皆取其原 七十一55

十二原不同 七十二56

六府所合 七十三56

膺俞背俞 七十四56

五刺五应针方 七十五56

络脉会者皆见于外,刺甚血方 七十六56

十五络为病针方 七十七56

刺寒热方 七十八57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经气不足络气有余 七十九57

调神针方 八十57

调气针方 八十一57

调血针方 八十二57

调形针方 八十三57

调志针方 八十四57

藏府胀论 八十五57

胀家针不陷肓则气不行 八十六57

刺头痛方 八十七57

治欬针方 八十八58

疟疾为四末束乃取血者 八十九58

治痿针方 九十58

痿厥为四末束 九十一58

八虚受病发拘挛 九十二58

痹聚藏府针方 九十三58

筋痹针方 九十四58

骨痹针方 九十五58

守筋守骨 九十六58

恢筋摩骨 九十七58

肌痹针方 九十八58

三痹 九十九58

痹痛针有先后 一百58

三刺 一百一59

寒痹热痹 一百二59

痛止针方 一百三59

久痹不去出血 一百四59

经筋寒急用燔针 一百五59

燔针劫刺 一百六59

筋引筋纵 一百七59

病在筋 一百八59

病在骨 一百九59

病不知所痛 一百十59

缪刺 一百十一59

巨刺 一百十二59

微刺 一百十三59

分刺 一百十四60

针戒 一百十五60

救失针方 一百十六60

六经气血不同 一百十七60

针灸各有所宜 一百十八60

结络坚紧,火之所治 一百十九60

寒厥先熨后 针一百二十60

火调针方 一百二十一60

陷下则灸 一百二十二60

火补火写 一百二十三60

灸寒热二十九穴 一百二十四60

灸疮不发 一百二十五61

诸病在内取八会 一百二十六61

热病气穴 一百二十七61

热病宜寒 一百二十八61

待时 一百二十九61

止汗针方 一百三十61

又方 一百三十一61

热病五十九刺 一百三十二61

热病九不针 一百三十三61

水俞五十七穴灸之所宜 一百三十四61

大风针方 一百三十五62

又方 一百三十六62

食戒 一百三十七62

天忌勿犯 一百三十八62

六脱不刺 一百三十九62

死生、可治、易治、难治、难已、益甚、不治 一百四十62

病脉相左 一百四十一62

六经终不刺 一百四十二62

察鱼际 一百四十三62

望知 一百四十四63

天寿当知 一百四十五63

面部主藏府支局 一百四十六63

附 七传者死,间藏者生说 一百四十七63

附 人有两死而无两生说 一百四十八63

卷之四 旁通集64

针药无二致 一64

针药兼有 二64

针药正治 三64

针药并因于病 四64

针药短长 五64

两不精良 六64

上古用针,曲尽其妙 七65

作用相符 八65

针药治同 九65

针药自然之理 十65

针药犹兵 十一65

针药勿过 十二65

针药再施 十三65

戒实实虚虚 十四65

救实实虚虚 十五65

针药审气 十六66

针药保元 十七66

奉天时 十八66

修人事 十九66

针药调剂 二十66

以气为主 二十一66

针药所长 二十二66

六经八法 二十三66

主脾胃重升阳 二十四66

针药方宜 二十五67

明热俞五十九穴 二十六67

明水俞五十七穴 二十七67

药有炮炙,针有作用 二十八67

作用同方 二十九68

针药阴阳反佐 三十68

针药有序 三十一68

针药不治 三十二68

针药待时已病 三十三68

不知医 三十四68

因病制宜 三十五68

针药不可为 三十六68

针药可为 三十七69

药审三因 三十八69

针惟揆一 三十九69

揆八法一 四十69

揆八法二 四十一69

揆八法三 四十二69

揆八法四 四十三70

八法内训 四十四70

八法外训 四十五70

附 修《金针赋》70

金针赋 一70

候气议 二70

裁赋下针法 三70

针知 四71

浅深 五71

赋传补泻议 六71

赋传左捻气上,右捻气下议 七71

使气 八71

补泻 九71

不足有余 十71

通经接气 十一71

飞经走气四法议 十二71

出针 十三72

八诀训义 十四72

次二 十五72

次三 十六72

次四 十七72

并结 十八72

次五 十九72

次六 二十72

次七 二十一73

次八 二十二73

并结 二十三73

久患偏枯,通经接气,定息寸数议 二十四73

卷之五 纷署集74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74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74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74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75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75

头后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75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三穴第七75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四穴第八76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第九77

面部凡三十九穴第十77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78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78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79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79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79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80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80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80

腹入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80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81

腹自不容以下侠幽门两傍各二寸五分,自天枢至气冲侠足少阴各一寸五分,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81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82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三82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四83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五83

手阳明大肠凡二十八穴第二十六83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七84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八84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二十九85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85

足少阴及股并阴蹻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一86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二86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三87

足太阳及股并阳蹻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四88

季胁凡十二穴第三十五89

卷之六 兼罗集90

玉龙歌 一90

中风不语 二90

鼻流浊涕 三90

头风呕吐眼昏 四90

项痛牙疼 五90

头风一 六90

头风二 七91

口眼歪邪 八91

鼻塞不闻香臭 九91

耳聋瘰疬 十91

耳聋二 十一91

失音 十二91

眉间痛目昏 十三91

眼睛红肿 十四91

血贯目睛 十五92

两眼火赤 十六92

脊膂强痛 十七92

肾虚腰痛 十八92

腿股风 十九92

腿膝无力难以移步 二十92

偃偻 二十一92

腿疼膝头红肿 二十二92

寒湿脚气 二十三92

足跟红肿 二十四93

脚背疼 二十五93

行步艰难 二十六93

鹤膝风 二十七93

腕中无力 二十八93

两胛疼痛 二十九93

肩胛风气 三十93

两肘拘挛 三十一94

肩端红肿 三十二94

腹中气块 三十三94

腹中疼痛 三十四94

脾寒 三十五94

九种心痛 三十六94

痔瘘 三十七94

三焦热壅 三十八94

中风不省 三十九94

手背红肿 四十95

心病 四十一95

时疫疟疾 四十二95

牙疼翻胃 四十三95

乳鹅 四十四95

瘾疹瘰疬 四十五95

咳嗽痰涎 四十六95

呆痴五痫 四十七95

虚烦面赤,心中惊惧怔忡 四十八95

风沿烂眼 四十九96

妇人吹乳 五十96

发热盗汗 五十一96

咳嗽腰疼,黄疸 五十二96

老人小便多 五十三96

九般痔疾 五十四96

咳嗽痰多 五十五96

虚损失精 五十六96

腠理不密,咳嗽常频 五十七96

胆寒心惊,遗精白浊,夜梦鬼交 五十八97

肝虚目昏 五十九97

翻胃吐食 六十97

伤寒无汗汗多 六十一97

大便不通 六十二97

小腹胀满,气上攻心,小便急痛,下身水肿 六十三97

七疝偏疼 六十四97

传尸痨病 六十五97

浑身疼痛 六十六97

满手生疮,心胸大闷,气攻心腹 六十七98

哮喘 六十八98

五痫 六十九98

气喘又方 七十98

疝气又方 七十一98

水病腹膨 七十二98

肾气冲心 七十三98

妇人带下 七十四98

气喘风痰咳嗽 七十五98

伤寒过经未解 七十六98

脾泄 七十七99

口气 七十八99

玉龙赋 七十九99

天元太乙歌 八十99

百症赋 八十一100

肘后歌 八十二101

通玄指要赋 八十三102

灵光赋 八十四102

流注指微赋 八十五103

拦江赋 八十六103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 八十七103

四总穴歌 八十八104

《千金翼》十三鬼穴歌 八十九104

杂病十一条歌 九十105

崔氏灸骨蒸劳热,定取患门四花六穴法 九十一105

《千金方》论取膏肓腧穴法 九十二106

隔蒜灸痈毒法 九十三106

热门推荐